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及路径探析

2024-01-09 17:35鲍伟庞雪林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部
体育风尚 2023年20期
关键词:立德体育教师协同

鲍伟 庞雪林 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部

新时代,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全面素质的根本要求。为落实这一目标要求,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强调“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进一步强调,“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在“五育并举”的教育格局中,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基于此,如何充分挖掘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释义体育课程思政的新内涵,探索符合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新路径,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

1.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

1.1 育人根本化: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党的二十大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立德树人的科学理念。站在立德树人的视角下,体育教育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提升身体综合素质,强身健体,学会一两项运动技能的责任,亦承担着锤炼学生意志品质,塑造人格价值,涵养体育精神文化的重要任务。体育竞技比赛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团结互助的意志品质和正确看待输赢的、不骄不躁的心理素质,因此,体育要培养新时代青少年,要考虑其余思想政治教学的融合发展,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行为习惯良好,观念正确等具有重要意义。

1.2 价值引领化: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的引领作用”,新时代建设体育课程思政,需要更高的政治站位和价值引领。大学时期是身体素质、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固化的重要时期,在社会深度变革的特殊时期,心态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浮躁,当其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观点和思想发生碰撞时,由于阅历的不足,对一些敏感问题的立场不稳定,政治信仰迷茫,因此,教育要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体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因而,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让学生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帮助学生自觉践行爱国、敬业、诚实、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1.3 目标一体化:衔接大中小体育课程思政

2020 年12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突出强调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好大中小学思政课。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必须把握专业课程思政的整体方向。近年来,随着体育强国建设、“健康第一”理念的深入,体育课程在大中小学院校普及率愈发广泛。把握好大中小体育课程思政的整体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引领,要从大中小体育课程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衔接性、层次性出发,在整体上统一规划,考虑各个学段不同学情特点,高年级体育课程思政目标与低年级体育课程思政目标有持续性和延伸性,并且围绕总体目标,划分从属目标,通过不同学段不同模块的体育教学来逐一实现。

1.4 方法协同化: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统筹衔接大中小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培养目标,本着“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求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二者以立德树人作为共同目标,高站位审视和培养新时代新人,思政教育中德育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有重要的先导意义,体育课程中通过体育实践向学生传递德育教育,达到以体育人。同时,二者协同育人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在民族精神、精神品质等文化形态下,保障学生身心素质和思想素质齐头并进,体育课程在高校教育中,通过建设良好的体育校园环境,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实践价值,熏陶学生的体育行为。作为高校两大课程,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在体育技能学习、练习和竞技活动中,明白道理,涵养品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共同的实施途径,形成协同育人的科学方法。

2.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审视

2.1 大中小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目标尚未形成系统化格局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在目标设置、内容衔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基于大中小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设置方面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格局,一方面整体性差,大中小体育课程思政各级各类课程目标彼此处于孤立状态,整体性规划尚未完全形成。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教育对象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身心成长和发展是有客观规律可遵循的,课程思政建设一体化目标不能超前或滞后,应当遵循规律。同时,各学段虽然承担着不同的育人任务,但目标与任务不能割裂开来,低年级以打基础为主,高年级要在低年级基础上延续和深化。

2.2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完善

协同育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然而,在实际落地落实过程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以及资金、沟通协调等多方面的保障,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育人机制尚存在不足之处,例如,评价机制方面,一般将体育课的出勤率、体测成绩、体育技能、体育知识获得作为量化考核指标,来评定总成绩,但德育和思政的成效难以用量化的指标去评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学生的心理变化、思想动态、情绪体验的量化评估操作难度较大。

3.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析

3.1 目标建设: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2019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为实现大中小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目标指出了工作的方向。本着整体性原则、阶段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以“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设置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

在小学阶段,为体育习惯和道德品质培养的启蒙阶段,在该阶段学生身体骨骼肌肉处于发育时期,注意力容易不集中,易受到新鲜事物刺激,机械记忆力强,意志比较薄弱,坚持性和独立性较差。基于课程标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着重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掌握基本的体育动作,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能够文明礼貌,行为规范,关心他人,学会与人交流,初步形成是非观。

在初中阶段,与健康人格结合起来,打牢思想基础,在该阶段学生身体处于快速生长阶段,骨骼生长迅速,但动作协调性不够,神经系统逐渐完善,分析综合能力提升,注意力逐渐稳固,意志品质较为坚强,但有一定的脆弱性,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胜心强,情感变化快易冲动。基于课程标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能够自觉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了解运动项目的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自信团结,逐渐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加入对社会热点、国情、国策、法制教育,逐步树立政治认同感。

在高中阶段,与分析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该阶段,学生身体发育逐渐成熟,协调性增强,注意力集中性和稳定性开始发展,理论思维能力提高,自我意识逐渐确立,但缺乏冷静的判断,希望为集体所接受。基于课程标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一两项运动技战术水平,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有凝聚力和荣誉感,能认识、辨析体育时事和思政理论知识、观点,树立国家认同感。

大学阶段,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和担当意识,能够结合自身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素养,在面对社会现状、国家发展的当下,敢于创新,敢于担当。从道德情感的熏陶,到理性的道德认识与思考,再到理性行为与政治认同的培育,到最后使命担当意识的落实,这一过程必然是循序渐进,实现从情感熏陶到最后行为的呈现。

3.2 机制建设:全力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2023 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强调协同育人机制与学校、家庭、社会息息相关。由此,全力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从宏观和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着手:

宏观层面,围绕学校、家庭和社会,高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不仅全面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行为、思想动态、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同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指导家庭教育能力建设,充分用好社会体育育人资源,积极拓展校外体育运动空间。家长切实履行好家庭教育主体责任,主动协同学校教育,支持子女通过多种体育活动等多种方式来体验社会。社区提供支持服务,推进社会体育资源开放共享,积极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社会责任感。

中观层面,加强组织领导,设置奖励机制,例如,将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纳入考核评价,增加职称评审等方面的比重;鼓励体育教师和思政教师协同备课,开展观摩课、示范课。同时,充分发挥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导和管理监督功能,设置督导机制,例如,抽查听课、评估相应的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另外,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体育学院之间的协同作用,鼓励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科研,依据学校特色、课程特征深入提炼不同体育项目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

微观层面,围绕知识、能力、价值,将价值引领贯穿到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运动活动的全过程,课上课下、课内课外一体化推进,积极建设校园体育文化,让学生享受体育运动,掌握体育技能,锻炼体育能力,提高体育素养,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道德观念。

3.3 师资建设: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2020 年第17 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点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打造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师资队伍指明方向,例如:

政治要强。体育教师思政素养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目标的设计、内容的筛选和评价的合理。体育教师只有自身信仰坚定、知识丰厚,才能讲解渗透,让学生真懂、真用。可以通过培训、集体备课、专业研讨等激发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体育教师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

情怀要深。“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体育教师要站在“家国情怀”的高度,来提升教书育人的本领,怀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发挥以体育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的实效。

思维要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协同育人本身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充分挖掘体育育人元素,结合当下时事政治和热点焦点。鼓励教研室建立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科研团队,聚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构建多层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

4.总结

综上,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从整体规划入手,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树立大中小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目标建设的观念,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方式全力给予保障,在该过程中,体育教师的素质不容忽视,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的体育理论知识、技能和一定的思政相关理论外,还要遵守教学纪律,亦要遵守政治纪律,把职业理念内化为自律,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以身作则,把正确的、有意义的处世哲理、人生观点、道德品质传递给学生,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在体育课堂教学、训练、活动组织等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让学生喜爱。

猜你喜欢
立德体育教师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严以修身”先立德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协同进化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