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坡 锁佳瑶
(兰州大学1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2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网络化时代塑造出一个多媒介交互的虚拟景观,在资本运营模式、符号的非相关性流动和虚拟社区交往方式的共同作用下网络空间呈现出信息碎片化、观点多元化、表达个性化、价值娱乐化和精神物质化等特征,深刻影响大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1]审美观教育作为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一部分,通过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培育个体高雅审美情趣、塑造健康审美品格和净化社会审美风尚,是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
网络化时代的多媒介融合孕育出多元化交互、多感官体验的信息空间,在现实世界之上建构了一个虚拟景观,改变了审美的传统场域。网络媒介将多元、匿名、自由和虚拟等特征融入审美活动中往往会形成碎片化、庸俗化、平面化和肤浅化等畸形审美表征,侵蚀大众审美观。一方面,网络化时代需要审美观教育正本清源,肃清错误审美观念。另一方面,审美观作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充满情感性和趣味性的育人过程塑造个体健康审美价值,建立高雅审美追求,净化社会风尚,发挥以美育人的重要功能。
简·梵·迪克在《网络社会》一书中对网络社会下了定义:“一种新的社会类型,是一个在个体、群体和社会等各个层面上都以社会和媒介的网络为深层结构的社会。进而言之,不论是个体的、群体的还是组织的,其要素都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2](P27)在网络社会中,网络同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深层次意识结构相联合,推动社会原有结构产生连锁反应,使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打上网络的印记。简·梵·迪克指出网络社会具有集成性、互动性、数字信号和超文本特征,这些特征使得网络时代区别于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和印刷时代。媒介的革新势必催生审美观的现代化变迁,网络社会中交往虚拟性、信息碎片化、互动即时性等特征推动审美多元化和去中心化交织、审美个性化和虚拟化共生、大众审美和消解主义并行的审美现代化变迁,在推动审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审美畸变。网络信息碎片导向审美肤浅化,消解审美价值,感官享受成了审美代言词;网络资本诱发审美消费化,大众倾向于以消费层级定义审美格调的高低,导致审美庸俗化和低俗化,造成艺术作品去经典化、审美精英文化解构化和主流价值观地位的动摇,一系列畸形审美观侵蚀大众身心健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众审美观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审美观,不断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审美观教育通过树立审美标准,实现提升大众审美情趣、塑造审美品味和净化社会审美风尚的功能,其中审美标准的培育是关键,它决定了一个人审美情趣的高低。健康的审美观是真善美的统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因此,网络化时代需要审美观教育正本清源,引导个体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培育高雅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实现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
人天生就是追求美、创造美、实现美的动物,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3](P57)马克思鲜明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观点,点明了美与人类的密切联系。美具备形象性、趣味性、情感性、直接性和超越性等特点,从古至今都是用来教化民众的有力工具。古代的礼乐制度、近代蔡元培提出的美育教育方针、王国维以及朱光潜关于人生与艺术之间关系的论述均探讨了以美育人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求以美育人,“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教育对象逐渐形成高尚的人生意境,处于这种意境之中,教育对象就可以一种审美心态去瞰视人生,从中获得审美愉悦。”[4](P68)审美观教育作为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一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审美观教育通过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培育个体高雅审美情趣,涵养个体道德品格,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审美观是指个体的审美价值和审美理想,主要表现为审美标准,即人对美的总的看法和观点。“审美标准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审美判断的尺度,是个体对审美客体好坏品级理解的某种参照物。”[5](P411)依据审美标准的不同,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审美活动中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健康的审美标准会产生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交融状态,在审美体验中引导人追求真和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审美观教育通过塑造健康审美标准,引导教育对象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美的眼光和善的胸怀看待世间万物,涵养高尚品格,培育健全人格。另一方面,审美观教育通过树立正确审美标准,塑造个体审美品格,有助于达到净化社会审美风尚的目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净化思想”的社会教育功能。审美标准是个体审美情趣形成的依据,指导主体审美行为,并进一步影响审美品格和审美风尚的形成。整体稳定的审美情趣表现为个体审美品格,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整体,就形成一种审美格调,或称为审美品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形成社会审美风尚,审美风尚又称时尚。它是在某个时期为社会上多数人追求的审美趣味,也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人体美、服饰、建筑、艺术作品一直到社交生活。审美观教育通过生成健康的审美标准,具备培育个人审美情趣,塑造个人审美品格,从而净化社会审美风尚的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思想政治教育对审美观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网络时代的审美观教育必须全面把握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审美观教育的要求,通过培育个体审美情趣、塑造个体审美品格和净化社会审美风尚,提升大众审美素养,消解网络化时代畸形审美价值。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网络化时代培育大众高雅审美情趣的价值导向。网络化时代以信息泛滥化、传播多向化、价值多元化为特征营造了一个独特的审美空间,但这一空间潜在大量审美误区。一方面,在互联网媒介的交互作用下,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西方媒体借助网络空间,将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资本主义思潮大肆传播,对大众审美观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网络资本的发展,资本获得了对文艺产品的美学赋能,通过对艺术生产和审美体验的全面介入和充分开发,使艺术审美的感性逻辑和审美体验服务于资本统治的政治逻辑与资本增殖的经济逻辑。[6]资本通过定义美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诱导大众购买商品,获取资本利益;商家为了获取利益,不惜迎合低级、庸俗、媚俗的内容,侵害健康积极的审美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升大众审美情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审美观的集中体现,它制约着主体的审美行为,决定着主体的审美指向。低级审美情趣会引导个体形成肤浅、庸俗和消极的人生态度;高雅审美情趣的人能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不断认知自我,提升道德修养和思维能力。在网络化时代培育大众高雅审美情趣,就要通过审美观教育培育大众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内容,以培育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为旨归,引导大众在优秀文艺作品中升华境界,涵养道德情操,形成高雅审美情趣。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艺术作品,发扬中华传统美育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领悟文学艺术的魅力,在审美体验中提升道德情操,树立高远人生追求。发扬革命文化关键要大力挖掘革命文化中的审美素材,在革命影片、红色文学和战争摄影艺术中感悟革命精神,养成不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涵养爱国主义情怀,培育高雅审美情趣。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键要引导大众在审美活动中主动选择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审美对象,涵养道德品质,在长期审美积累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形成高雅审美情趣。
进入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迫切需要具备健全人格的时代新人去勇担时代重任,开创中华民族新的时代篇章。美国心理学者伯格在《人格心理学》一书中将人格定义为“源于个体自身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7](P4)指明人格包含外显行为和内在心理过程,作为个体综合气质的体现,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遗传因素和成长环境对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健全人格则指向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积极的心理过程,主要包含知情意三部分,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认知、情感、意志三种心理成分是人格的最基本的构件。它们的和谐发展在人格的健全上意义重大。[8]审美品味作为个体整体审美情趣的表现,体现个体在各个方面的审美情趣。审美格调(审美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审美品味)都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都受到这个人的家庭出身、阶级地位、文化教养、社会职业、生活方式、人生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是在这个人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9]高尚审美品味具有涵养人的情感世界,提升人的情感能力的功能,作用于人格的情感区域,是促进人格健全的必备要素。情感是认知和意志的中介,强化情感能力能够增强认知功能,提升意志力,促进人格健全发展。进入网络化时代,一方面社会生活的网络化给健全人格的培育和发展带来新的内涵,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在网络空间中体现为具备良好的网络道德品格、网络技术能力、网络批判能力和网络审美能力。另一方面,网络化时代对于健全人格的要求更加严格,富有交叉性、创造性、前沿性的工作更加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任何教育都不能替代审美观教育在网络化时代重要的育人功能。美育作为感性教育,着眼于促进个体的审美(感性)发展,激发生命活力,提升情感境界、培养创造力,最终与其他教育一起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10]审美观教育可以通过确立系统完整的健康审美标准,培育大众各方面高雅情趣,塑造高尚审美品格,涵养情感,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审美观教育引导个体在美的追寻中不断丰富内心世界,以美的视角认知自我、他人和世界,形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艺术的人生态度,形成关于社会美、科技美、艺术美等多方面的高雅情趣,塑造高尚审美品格,丰富情感体验,推动健全人格的形成。例如引导大众在体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过程中培育万物交融、清新典雅、和谐共处、含蓄包容等多类型高雅审美情趣,形成超越个体,追求至善的高尚审美品格,在审美体验中充沛情感世界,纾解压力和稳定情绪,形成温文尔雅、沉稳内敛和包容万物的人格气质,促进个体健全人格的形成。
审美风尚(时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它体现一个时期社会上多数人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氛围。[9]审美观教育通过培育个体审美情趣,形成高尚审美品格,从而营造健康的社会风尚。审美风尚和审美情趣、审美品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审美风尚影响审美情趣和审美品格,个人情趣和审美品格反作用于审美风尚。形成健康的审美风尚对于促进个体审美情趣和审美品格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话自由化、交往圈层化、语言多样化和互动即时化的共同作用下,网络时代从精英文化走向大众文化,审美呈现庸俗化、碎片化和肤浅化趋势。审美风尚能够在一个社会中形成潮流,受到大众追捧和模仿,具备强大的传播和感染能力,具备塑造民众高尚审美追求的重要功能。因此,在网络化时代审美畸变的过程中,要弘扬正确、健康、积极的审美风尚,发挥审美风尚的感染能力、凝聚能力和塑造能力。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开拓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引导民众升华审美体验,培育高尚道德品格,涵养高远精神追求,塑造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高雅文化的作用。高雅文化能够通过和谐统一、宏大优美的艺术形式引导大众感受立意高远、超越功利的审美意蕴,塑造大众高尚的品德修养、伟大的人生追求和万物相融的审美体验。高雅文化在现实的条件下不能不受商品生产的制约,但它真正的价值不是以购买者的多少来衡量而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在于它为社会增加文化积累、为人类提供精神导向。[11]要冲破网络化时代大众文化给审美观教育带来的困境,破立结合,以中华美育精神为指引,以高雅艺术为内容,在塑造和弘扬健康审美风尚的同时批判娱乐化、消费化、肤浅化和低俗化的审美追求,引导大众在良好的社会审美氛围中塑造正确的审美观。
网络化时代生成审美观教育新的复杂场域,带来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方式变革。审美观教育要顺应时代的变迁,通过建立大众网络审美标准、抓住大众网络审美热点、利用网络时代技术赋能和注重网络时代审美内涵,能够进一步发挥审美观教育在网络化时代的育人功能。
《美学大辞典》中将审美标准定义为“是人在审美实践中将审美经验上升为审美的观点、理想、情趣,以主观判断的形式所反映出来的对事物的审美尺度和态度”。[12](P97)审美标准内含审美价值,是对审美对象满足审美主体需求与否以及质量高低的判断。网络审美标准是个体在网络审美活动中采取行动的依据,是个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评价、选择和衡量的尺度。网络审美标准具备主观性和客观性,是个人审美价值和社会审美风尚的结合体。步入网络时代,应该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大众网络审美标准,消解网络空间中充斥着的庸俗审美、肤浅审美、泛化审美和消费审美等错误审美观,发挥审美观教育的塑造功能。
网络化时代大众审美标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构。其一,构建虚拟审美和现实审美相统一的网络审美标准。网络时代超越时空延展了个体的审美空间,扩展了审美对象,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使得大众沉迷网络,与现实世界脱轨。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个体,沉溺网络有害身心健康。对此,要坚守互补原则,实现虚拟审美和现实审美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例如将现实审美中真实感官体验和网络空间中广袤审美资源结合起来,共同丰富大众审美体验。对此,要秉持系统原则,将线上线下审美活动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审美活动体系,例如通过线上丰富网络资源学习审美知识,借助线下实践活动体验美,在现实审美活动中深化审美知识,提升个人精神境界。其二,建立多元审美价值和主流审美价值相契合的网络审美标准。网络化时代信息丰富化、互动双向化、视野开阔化,推动审美价值打破单一局限性走向丰富多元化,主流审美价值权威性遭到挑战。要强化主流审美价值的核心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主流审美价值积极融入互联网,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大量传播正能量和积极、健康的审美观,以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新中国建设历程等内容为主题,深化大众爱国情怀,稳固主流审美价值的核心地位。要严格审批网络发布内容,严厉处置不良信息、错误言论,极力消解畸形审美价值的传播,推动多元审美价值与主流审美价值相契合,营造风正气清的网络空间,塑造积极健康的社会审美风尚。其三,实现个性独立和兼容并包相结合的网络审美标准。网络化时代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和包容性,鼓励个性独立和创新,形成多样信息并存、多元价值观交融的景观。这就要求网络时代的审美教育既要兼容并包,构建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文化繁荣、审美活动多样、创新活动丰富的社会审美风尚,又要个性独立,打破大数据模式营造的信息茧房,激励大众在欣赏丰富多样审美类型的过程中发展个性审美情趣,提升个体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
网络审美热点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附属产品,以信息传播方式的革新为基础,通过大数据整合发挥规模效应,互联网平台通过“数据捕获”方式采集用户行为与文本数据,并将之“喂食”给算法,不但形成基于个体兴趣或协同过滤的内容推荐,也形成“热搜”“话题”等网络热点。网络热点通过微博热搜、知乎榜单、抖音话题等媒介平台引起人们的围观和模仿,借助微信、QQ 等社交软件广泛传播,形成各种各样的审美热潮,例如对极简审美、田园审美、功利审美、国潮审美等热点的追捧等。网络审美热点具备自由化、个性化、短时效、广规模、强影响等特征,蕴含一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进行审美观教育的绝佳内容和素材,有利于强化审美观教育的引导功能。
网络审美热点蕴含丰富的审美观教育资源,具备围观效应和极强的感染力,要挖掘网络审美热点潜在的各方面育人功能,强化审美观教育的引导功能。一方面,要抓住网络审美热点,拓展大众审美范围。网络审美热点范围广,涉及社会生活、自然世界和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在抓住热点进行即时分析的过程中也要借助网络热潮的趋势,将审美观教育内容拓展到社会美、自然美和日常生活美等多个方面。例如可以借助网络上兴起的田园生活审美热潮,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审美理念,以培育受众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和尊重自然的审美态度;可以利用网络兴起的国潮风,发扬含蓄内敛、兼收并蓄的东方美学,引导大众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文化自信和爱国热情。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审美热点,提升大众审美鉴别力。要针对网络上功利化审美、低俗化审美和消费审美等畸形审美热潮予以及时的批判和分析,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鉴别畸形审美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聚焦网络中“A4 腰、反手摸肚脐、蚂蚁腰、筷子腿”等畸形的身体审美热潮,媒体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抨击极端化的身体审美观,塑造健康的身体审美,强调心灵美的重要性,缓解大众容貌焦虑和身材焦虑。同时,对“伪仪式感、假精致、奢侈品牌风”等消费审美热潮,官方媒体要给予批判和及时引导,发挥网络风向标功能。针对网络空间中美丑不分、以丑为美、肤浅感官享受审美趋向的状况,网站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审查,对于含有畸形审美观的内容予以下架、批评、警告处理,鼓励各信息发布主体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以正能量充盈网络空间。
网络化时代为审美观教育带来发展契机。伴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交流打破时空局限,信息浏览拓展大众视野,审美观教育要抓住时代的机遇,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突出审美观教育趣味性、直观性、情感性、观赏性、体验性等特征,实现主体的全身心感受、全感官体验,加强审美观教育的渲染功能。其一,大力丰富网络高雅审美素材。一方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等艺术资源转变为网络美育素材,将图片、视频、影片、纪录片等转变为网络形式,例如推动古典文集上网、将中国经典山水图片进行线上展览等;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特色,鼓励文艺创作者推出一系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作品,弘扬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等优秀精神品质,抒写中华大地,展示中华朴素民情。此外,自然风光、工艺设计、服饰美妆、园林建筑也是审美的重要资源,要全面化、系统化、立体化地丰富网络高雅审美素材,为大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审美对象。例如《航拍中国》《手造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服装里的中国》《布衣中国》《翰墨中华》《园林》《蔚蓝之境》等纪录片从丰富的角度展示了中国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文美,是优秀的审美教育素材。其二,充分利用艺术馆、博物馆等美育载体。各类艺术馆、博物馆要推出“云参观”服务,超越时空局限,搭配背景介绍和内容讲解,给大众提供线上审美活动。各类艺术馆、博物馆要定期举办审美大众公益讲堂、审美论坛,邀请经典艺术家结合馆内珍藏品展开人物历史讲解和作品审美分析。其三,将审美观教育融入各类电子社交平台。要有效利用抖音、微博、微信等设立审美观教育账号,发布审美教育相关内容。各类美育组织、艺术机构、高校、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要积极融入各类电子社交平台,开设账号并发布相关美育信息,普及美学知识,丰富大众审美体验。其四,修建实地科技审美体验馆。在有条件的城市和地区,利用先进科学技术,修建数字虚拟技术审美体验馆,可以通过使用AR、VR 技术提升参与者审美感受。比如构筑包含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科技虚拟场馆,参观者可以借助技术头盔、手柄、专业座椅等方式体验到各地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在虚拟现实中,让参与者身临其境,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观教育效能。
网络时代审美要注重网络化时代审美内涵挖掘,发挥审美观教育的升华功能,引导大众超越感官,走向精神享受,在意象的创设中感受人生的意义和个体的价值。
审美观教育具有升华功能,在引导个体欣赏美、体验美的过程中指向审美意境。审美观教育的升华作用要借助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审美对象,引导大众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审美想象形成审美意境,体悟高尚精神品格,升华精神世界。在审美观教育过程中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重要审美内容,发挥审美观教育的升华功能,引导大众在审美想象中汲取优秀价值观念、涵养高尚道德品质、树立高远人生理想。其一,要充分发挥优秀网络审美素材的作用,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秀审美素材中蕴含的正确国家观、民族观和人生观等,有助于培育大众爱国、敬业、勤劳、奋进等优良品格,推动人民群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升华道德品格和精神境界。其二,要发挥艺术家和美育专家的引导作用,鼓励艺术家和美育专家等具备高雅审美素养的人群在网络上发布审美体验心得,以审美活动中的审美价值为核心,分享在审美活动中感受到的审美意境和丰富内涵,引导民众在审美活动中领悟高远、悠然、恬淡等高雅审美意境。其三,要大力举办网络审美知识普及活动。借助美学网站、审美公众号、艺术网络杂志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审美知识,阐释审美范畴,提升审美情趣,从而深入挖掘丰富多样审美对象中的审美价值,引领大众走向自我超越,升华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