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莎
摘 要: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全面育人的重要一环。因此,探索如何将区域特色美育有机融入外语教学,实现大学生英语技能、审美素养和国际传播能力的共同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课题。将淄博陶瓷艺术融入外语课程的教学实践,构建“项目产出为导向的美育语言融合式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区域认同感、文化传播责任感和国际传播能力。
关键词:淄博陶瓷艺术;美育;项目产出;外语教学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心灵教育,对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将美育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1],这为新时代美育发展提供了方向引领和政策保障。遗憾的是,高校美育往往按专业艺术教育模式开展,忽视了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此外,美育课程结构设置也不够合理[2],艺术鉴赏理论内容居多,缺少实用性和感染力,美育与其他课程缺少资源整合,融入难度大,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参与度低,美育启迪性差[3]。
如何在外语教育中融入美育,从而在发挥其工具性的同时,也体现其人文属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我国外语教师较多关注跨文化传播视阈下的外语教学研究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4-5],随着美育重要性的提升,也有教师尝试研究美育在外语教学中的实施路径[6-7]。但是外語教师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和研究还远远不够,缺少将中西文化中美育元素融入教学的尝试,更鲜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元素与外语教育融合的研究。本研究将以淄博陶瓷艺术美育为内容依托,以“产出导向法” 为外语教学理论依据,探索将美育融入外语教学,美育与外语教育融合的路径。
1 淄博陶瓷艺术融入外语教学的理据
1.1 淄博陶瓷艺术之美提供了极具区域文化特色的美育内容
淄博作为齐国故都,自古以来以陶瓷而闻名,素有“江北瓷都”[8]的美名,孕育了灿烂的陶艺文化。
淄博原始陶器生产从“后李文化”时期的古朴红褐色陶、“北辛文化”时期的纯手工夹砂陶,发展到“大汶口和龙山文化”时期的红陶和黑陶,制陶技术不断成熟,由手工转向轮制[9] 。淄博的陶器制作工艺先进,制器精美,尤其是“薄如蛋壳,色如黑漆”的蛋壳陶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10]。淄博陶瓷工艺在历朝历代中不断发展衍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唐代的黑釉瓷器、宋代的白瓷及清代的“淄博土青瓷”等都是制陶史上的重要标志[11]。淄博的制陶工艺、装饰技法融入了民俗民风及民间艺人的智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齐文化艺术之美。
这些丰富的淄博陶瓷艺术是中国艺术的瑰宝。学生对不同时代淄博陶瓷艺术的学习欣赏,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区域认同感和文化传播的责任感。
1.2 以淄博陶瓷艺术为文化载体的民俗之美丰富了齐文化美育的内涵
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生存智慧的结晶,是区域生活形态和审美倾向的集中体现。淄博陶瓷“淳朴、粗放、自然、无拘无束”的艺术特点也恰恰体现了齐文化“开放、包容”的精髓[10]。这些陶器反映了百姓开放、创新的治生造物精神,是社会富足文明的写照。淄博陶瓷艺术传承的民俗之美及陶艺工匠的创新品质也是齐文化美育的重要内容。
1.3 陶瓷艺术与外语课程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区域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
陶瓷艺术与外语课程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将融合美育与国际人才培养,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外语核心素养,也能培养学生的区域认同感和国际传播能力。将淄博陶瓷艺术特色美育内容重构并融入外语教学,以项目产出为导向,锻炼学生语言技能,提升学生文化品格。同时,区域特色文化融入外语人才培养,在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区域认同感的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区域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为培养服务地方型人才贡献力量。
2 基于POA的教学设计
“产出导向法”(POA)是文秋芳及其团队历经十余年构建的扎根于中国外语教学实践的教学理论。该理论以产出任务为导向,通过驱动、促成、评价三个教学流程,实现“学用一体”[12]。
此教学理论与以项目产出为导向的陶瓷艺术外语融合课程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为了更好地展示淄博陶瓷艺术美育与外语课程结合的教学实践过程,本文将以淄博青瓷中的艺术珍品青釉莲花尊为例,展示具体的教学设计框架。
2.1 课程基本情况
教学对象为淄博某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课程为“大学英语Ⅲ”,课程目标定位为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及中西文化交际能力。课程共36学时,每周2学时。
2.2 教学材料及目标设计
教学设计依托于课程教材第三单元 Art for Art's Sake 主题内容,将青釉莲花尊产生的历史背景、工艺特色及文化内涵等内容融入产出活动设计。
青釉莲花尊(图1)是1982年在淄川和庄出土的北朝晚期珍贵文物。其胎体浑厚,器形高大,装饰繁缛。它外施青釉,装饰带有丰富的佛教元素:颈部有八朵阴性弦纹,肩部四个弧形系、四组模印宝相花纹,上腹部一周浮雕莲瓣,腹中部两周忍冬花纹,底部浮雕仰莲瓣[13]。其装饰特点也反映了当时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青釉莲花尊作为佛教随葬品用以安奉灵魂,使免受轮回之苦[14]。它是淄博地区寨里窑出产的青瓷中颇为罕见的艺术珍品,也代表了北朝晚期青瓷制作的最高艺术成就[9],故可将其作为美育教学材料。
依据本单元教学主题及美育内容,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学习淄博陶艺文化,提升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和艺术审美与鉴赏能力。具体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根据教学目标及美育教学材料分析梳理语言要点,如表2所示。
2.3 区域特色项目设计
依据POA理论,教学设计要以产出任务为导向,进行“输出驱动”及“输入促成”[15]。这是教学的目标也是起点。因此依据教学材料和教学目标设计产出任务:“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正在建设英文数字博物馆,现招募志愿者对馆藏文物青釉莲花尊录制英文讲解,使外国游客能更好地了解淄博陶瓷艺术。”上述产出任务的四要素分别为:(1)话题:淄博青瓷艺术;(2)身份: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志愿者;(3)场合:给淄博英文数字博物馆录制英文讲解;(4)交际目的:讲解青釉莲花尊的历史、工艺特点及文化内涵。
2.4 教学流程
陶瓷艺术与外语课程内容融合的教学流程为“驱动—促成—评价”。
2.4.1 真实任务驱动
在驱动环节,首先展示淄博陶瓷琉璃数字博物馆中的陶瓷艺术部分,并介绍驱动场景,邀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产出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淄博陶瓷艺术非常感兴趣,但在尝试讲解时遇到了以下困难:缺少描述青釉莲花尊历史起源、工艺特点及文化内涵所需的词汇及短语;在讲解时逻辑混乱。分析学生的产出缺口后,笔者向学生讲解本单元的产出任务及教学目标。
2.4.2 渐进式任务链促成
促成环节是实现产出任务的关键,因此笔者设计了循序渐进的促成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实现产出任务。对学生来说,用英文讲解青釉莲花尊的产出活动,首要难点是不了解青釉莲花尊的内容,其次是缺少恰当的英语表达。基于此,渐进式促成活动链设计如表3所示。
促成活动设计中,笔者遵循了Bloom et al.认知分类中依次对应识别、理解、应用和分析的加工类型,认知难度逐步递增。同时,语言加工难度也从学习描述青釉莲花尊的词汇、短语到句子、段落及语篇,语言加工难度逐渐加大[16]。促成活动围绕产出活动从内容、结构及语言三个维度,以陶瓷相关的英文教学材料为依托融合促成。
2.4.3 聚焦性评价
在评价环节中,教师对学生撰写的英文讲解稿进行评价。发现学生还有部分描述青釉莲花尊装饰特点的词汇没有掌握,比如:阴性弦纹、模印、浮雕、仰莲瓣等,同时过多使用复合句,缺少英文表达的简洁性。笔者将评价要点聚焦为:补充青釉莲花尊讲解所需要的特殊词汇及短语;提升语言简洁性。
针对第一个评价焦点,笔者进一步设计了词义匹配、青釉莲花尊图片描述等练习,对欠缺的词汇进行补充教学。针对第二个评价焦点,笔者首先选取学生写作样本进行句型修改;其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写作中过度使用复合句的句子,并利用云班课在线互动功能,将修改的句型分享在班级群;最后,教师根据修改情况进行即时评价。
课下,学生根据英文讲解稿的评价标准进行自评并修改,并将青釉莲花尊的英文讲解录制成视频提交。
3 教学效果及分析
本研究质性分析来源于参与课程的60名学生、2位观课教师和授课教师本人,包括学生反思日志、观课教师课堂观察记录及访谈和授课教师的教学反思。学生在完成产出任务后,撰写反思日志60份,反思框架为完成青釉莲花尊英文讲解的收获、困难及学习效果。邀请2名英语教学名师对教学进行课堂观察,其教龄分别为15年和19年。主要观察陶瓷艺术融入外语教学的教学设计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授课教师撰写3篇教学反思,分别在备课阶段、促成活动完成后及项目教学完成后。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反思及改进措施。
3.1 学生反思日志
在完成英文讲解录制后,大部分学生撰写的反思日志都总结了学习的感受和收获。例如:有的学生在反思日志中提到,学习淄博的陶瓷艺术使他领略了艺术之美,并学会了使用相关英语词汇描述青釉莲花尊,拓展了词汇量和提高了英语表达能力;有的学生认为美育实践项目激发了他的学习动力和中国陶瓷文化外宣的责任感,使他更积极地学习陶瓷相关的词汇及提升英语表达的流利度及准确性。
从反思日志中可以看出,将淄博陶瓷艺术的美育内容融入英语教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英语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区域文化认同感和审美意识。同时,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了学生文化外宣的主人翁意识。多名学生在汇報中提到,淄博陶瓷艺术融入英语教学使他们领略了“陶器之美”“先民智慧”,同时提升了“英语运用能力”,甚至有人希望成为“文化宣传大使”。当然,也有部分语言水平较弱的同学反馈发音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适切性是他们口语表达的困难。学生也表示由于淄博陶瓷艺术的外文资料较少,资料翻译难度较大。
3.2 教师课堂观察及访谈
在教学的驱动、促成和评价环节邀请2位英语教师进行了课堂观察和访谈。在听课过程中2位老师填写了课堂观察记录,之后一周内对其进行了采访。2位教师对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效果给予了肯定。其中一位教师充分肯定了将淄博陶瓷艺术美育融入外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她认为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语言学习,逐步实现了交际目标,参与度非常高。另一位教师提到,聚焦评价学生写作的关键问题并给予进一步促成练习的教学方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质量;同时也指出,将淄博陶瓷艺术美育内容系统化融入外语教学还需深入教研,形成体系。
从上述反馈中可以看出,2位观察教师肯定了将区域特色美育与外语教学融合的教学模式。通过精准渐进的促成活动实现了既定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效果较好。同时,评价环节精准对接学生产出文本中的困难,再次进行促成活动,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当然,也指出了美育融入语言教学不是几堂课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更系统的教学实践来完善整个教学体系。
3.3 教师自我教学反思
作为教学实践的授课教师,需通过教学反思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教学反思涉及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效果等。尤其是教学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分析原因,查阅文献找到解决方案。例如:教师在反思日志中提到,教学材料准备的难点在于寻求淄博陶瓷艺术与语言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教师通过查阅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相关资料,梳理与淄博陶瓷艺术相关的专著、论文,最终确定以青釉莲花尊讲解为切入点。但查阅中发现,有关青釉莲花尊的英语材料极少。教师又调整了教学思路,选用中国青瓷相关英文材料作为输入材料,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写作同质化,又可以使用介绍中国青瓷的相关表达完成创造性写作。
因此,将淄博陶瓷艺术融入外语教学,教学材料的准备过程具有一定困难。需要通过“选、调、改、增”,挖掘恰当的美育元素与外语课程融合。通过设计促成活动链逐步实现青釉莲花尊英文讲解任务。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产出难点,通过多样的练习增加语言学习的频度,一定程度缓解学生的产出困难。
以上分析表明,以项目产出为导向的淄博陶瓷艺术外语融合课程教学效果良好。语言技能学习和美育内容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这种跨学科的美育方式能够发挥学科优势,实现多元人才培养目标。
4 讨论及启示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提炼出以“项目产出为导向的美育语言融合式教学模式”,实现淄博陶瓷艺术特色美育与外语教学的结合。该模式由“教学材料及目标设计—区域特色项目设计—真实任务驱动—渐进式任务链促成—聚焦性评价”五个环节构成。
在目标设计上,语言技能的显性学习目标要与美育的隐性目标融于一体。美育是全人教育中的隐性目标,需要贯穿教育全过程。外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要与美育同心同向。将美育元素融于语言技能的学习过程,从而在实现语言学习目标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达成美育的目标。这要求教师要结合区域文化特色构建美育内容体系,并制定适合外语课程的育人目标和语言能力目标。
在产出项目设计时,真实的语言应用场景要与区域特色文化传播相结合。这样的产出任务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区域特色美育和语言技能的兴趣,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及国际传播能力。以项目为导向的美育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项目设计可以是区域数字博物馆(英文版)建设、官方对外宣传视频账号建设、国际学生交流等。
在教学流程推进上,笔者采用了POA教学法中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环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要点:第一,根据产出任务设计驱动场景,通过尝试产出任务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产出缺口;第二,教师要精准对接学生的产出缺口和产出目标,设计循序渐进的促成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实现产出目标;第三,评价要聚焦学生典型性问题,并予以进一步促成练习,帮助学生解决产出任务中的重点和难点。
5 结语
淄博陶瓷艺术美育与外语教学结合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青釉莲花尊讲解实践项目中“欣赏美、体验美、讲述美”,提升了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及区域文化的认同;深入了解了淄博陶艺匠人的工匠精神及“开放、包容”的齐文化内涵。区域特色美育的融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及国际传播能力,而且彰显了美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当然,美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的相关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本质的提升,需要继续整合淄博陶瓷艺术中的美育元素,将其有机融入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 [2022-05-20].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2]王文科.地方理工类高校美育体系建构及实践路径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21:5-6.
[3]霍楷,王宇蒙.高校美育素质教育理论实践对策研究[J].湖南包装,2020,35(4):127-130.
[4]呂丽盼,俞理明.双向文化教学: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21,18(4):62-67.
[5]顾晓乐.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理论和实践模型[J].外语界,2017(1):79-88.
[6]李凌云.外语教学实施美育渗透的途径[J].美与时代,2005(5):89-90.
[7]刘原,张彦.在沉浸式外语课堂中开展美育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英语广场,2022(4): 103-107.
[8]金慧.试论淄博陶琉文化中的工匠精神传承[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0,54(11):3-6.
[9]杨亮.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当代产业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45-47.
[10]远宏.淄博窑[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7:2-4.
[11]安立华.乡野之风:近代淄博民间陶瓷艺术[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36-37.
[12]文秋芳.产出导向法: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96-128.
[13]张光明.淄博和庄北朝墓葬出土青釉莲花瓷尊[J].文物,1984(12):64-67.
[14]蒋天颖.南北朝青瓷莲花尊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9:92-94.
[15]文秋芳.“产出导向法”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18,32(3):387-400.
[16]BLOOM B S, ENGELHART M D, FURST E J, et al.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M].New York: David McKay,1956:35-38.
(责任编辑:刘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