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业高校信息类专业“三农”情怀培育路径研究

2024-01-08 07:40赵磊姜程刘振斌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数字乡村三农情怀

赵磊 姜程 刘振斌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面上项目(M2020013);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教学改革研究项目(NKJ202103082);青島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QNYKCSZ2203);青岛农业大学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2-23);青岛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学改革项目(JXJY202104);青岛农业大学横向课题(20230081)

第一作者简介:赵磊(1980-),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

*通信作者:刘振斌(1980-),男,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控制理论。

摘  要: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我国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数字乡村建设则被视为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关键途径之一。然而,涉农高校的学生普遍对“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的了解程度较低,在服务“三农”方面的意识和积极性不高,因此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研究涉农高校信息类专业学生“三农”情怀的培育路径至关重要。该文详细分析涉农高校信息类专业学生“三农”情怀的现状,以及当前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深入探讨信息类专业与“三农”情怀之间的关联性,提出培育“三农”情怀的路径,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数字乡村建设与“三农”情怀培育的未来展望。该文的研究可为涉农高校信息类专业学生“三农”情怀培育路径提供全面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数字乡村;“三农”情怀;信息类;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1-0142-05

Abstract: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a's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key ways to realize rural modernization. However, students in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 relatively low understanding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their have a low awareness and enthusiasm in serv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erefore,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feeling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for information majors in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eeling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of information majors in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ultivation process, and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majors and "feeling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feeling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prospect of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feeling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feeling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for information majors in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which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Keywords: digital village; feeling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formation category; rural moderniz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这一战略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强乡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乡村美丽化的有机统一。然而,传统的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农村劳动力外流、资源浪费、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现代化成为了改善农村地区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发展均衡的关键路径。而数字乡村建设又被视为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2],数字乡村建设旨在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效率、生活品质和社会管理水平,目标包括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普及数字技术、促进电子商务和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等方面。通过数字乡村建设,农村地区可以更好地融入现代化社会,实现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三农”事业发展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用于农田资源监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等,还有助于改善教育资源,促进农村地区电商平台的发展,为小农企业主提供更安全的金融服务等[3]。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传统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让农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服务与发展中来,而数字乡村建设就是未来更加广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实施、推广、示范,以及更加智能化、智慧化的农村生产与管理,更为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因此数字乡村建设的未来目标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进一步实现农村地区的智慧化建设。

因此,在数字乡村建设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涉农高校信息类专业学生“三农”情怀培育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是农村地区发展的趋势,也为培育专业人才提供了关键的背景条件,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三农”情怀的培育,必须充分利用数字乡村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1  涉农高校信息类专业学生“三农”情怀现状

“三农”是农业农村工作中对工作对象概括笼统的一种习惯称呼,代指农业、农村、农民。而“三农”情怀就是同农业、农村、农民相关联的工作情怀,“三农”情怀不仅是一种情感和态度,更是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共鸣,其社会重要性不可低估[4]。“三农”情怀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通过培养学生关心农村、支持农业和关爱农民的情感,有助于激发农村地区的发展活力,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村基础建设。另外,“三农”情怀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促进城乡融合,减少城乡差距。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农村领域,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此外,“三农”情怀的培育也对学生综合素养产生积极影响,促使他们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更具竞争力和社会价值观的专业人才,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农”情怀的社会价值不仅体现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在于其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与繁荣,以及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1  涉农高校信息类专业具有“三农”情怀培育的独特优势

农业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三农”人才的培养,在智慧农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所以农业高校培养“三农”信息化人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农业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会更加注重农业类相关知识的传授,例如农业大数据、农业机器人、农业物联网等,为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农业类相关教学案例。其次,农业高校更注重实习和实践教学,例如涉农企业实地考察、大田实操、科技小院等,让学生将课本所学知识应用到农业实际领域中。此外,农业高校的学生生源多数来自农村基层,包括农村出生的学生、农村长大的学生、对农业感兴趣的学生,这些学生群体有着深厚的“三农”情怀基础,更容易培养对农业的热情和激情,所以,农业高校为培养“三农”信息化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2  学生对“三农”情怀的认知和态度

涉农高校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农业农村的认知和态度对于“三农”情怀的培育至关重要。学生对农村的认知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够深入了解农村地区的需求和挑战,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农村所面临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进而培养出对农村发展的浓厚兴趣。另外,学生的农业观念影响着他们对农村和农业的态度,如果学生积极支持现代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就更有可能培养出积极的“三农”情怀。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参与解决农村问题的意愿直接决定了其将“三农”情怀付诸实践的程度,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更倾向于主动参与农村社区服务与社会创新项目,进而为农村的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因此,深入研究学生对农村的认知、农业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他们的“三农”情怀现状,并为培育这种情怀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支持。

为了更真实地掌握学校信息类专业学生对“三农”的认知情况,本文结合创业基础课程理论知识,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由3个部分、62道题组成:第一部分为“学生个人及家庭情况调查”,用于评估大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及原生家庭情况,有7道题目。第二部分为“学生‘三农自我认知情况调查”,用于评估大学生对“三农”问题的认知情况,有34道题目。第三部分為“学生对课堂‘三农教学内容接受度调查”,用于评估大学生对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融入“三农”内容的接受度,有21道题目。本次调查的样本获取主要来自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在校本科生,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云计算3个专业,调查问卷采用问卷星在线调查的方式开展,共计收回有效问卷333份。

1.2.1  指标信度(可靠性)检验

信度是指问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信度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再测信度、复本信度和折半信度、库德理查逊信度法、克隆巴赫α信度系数5种[5-6]。本文采用克隆巴赫α信度系数法,使用SPSS20,点击分析→度量→可靠性分析,即可得出结果。一般认为α系数达到0.8以上表示指标设置的效果较好,本案例计算结果为0.855,达到了可以接受的范围。

1.2.2  指标效度检验

指标效度分为准确效度、内容效度和架构效度[7]。本研究主要针对架构效度进行检验,架构效度是检验量表是否真正反映出度量结果。常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问卷的架构效度进行检验。由SPSS软件得出效度检验指标KMO适当性检验值,本案例KMO值为0.805。一般当量表KMO值大于0.6时,则表示问卷的效度是可以接受的。

1.2.3  调研数据综合分析

采用频数分析法对调研的认知数据进行分析[8-9],其中73.5%的同学表示肯定不会从事“三农”相关的工作,仅有5.6%的同学表示以后肯定从事“三农”相关工作,20.9%的同学表示可能会从事“三农”相关工作。针对考研升学方面的数据分析可知,83.6%的学生考研不会选择涉农高校,6.8%的学生表示未来即便研究生毕业后也肯定不会从事“三农”相关的工作。另外,仅有12.5%的同学特别关注“三农”问题的报导,16.8%的同学认为农村发展潜力很大,86.3%的学生表示即便教师在课堂内容中融入了“三农”元素,也不会改变他们原本不打算从事涉农工作的就业观念。从上述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在涉农高校的本科生培养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部分教育单位过分偏重于科研或教学型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这导致了大量学生对“三农”问题的认知度不足,以及涉农服务的意识较弱。这种现象可能与学生对农业领域就业前景的不明朗或与其个人职业规划不符有关。学生对于“三农”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持较为保守的态度,认为此举对其职业观念并无实质性影响。这为教育者在课程结构与内容传递上带来了挑战,暗示了需要采纳更为恰当的策略来加强学生对“三农”议题的认识与支持。

1.3  “三农”情怀培育的问题和挑战

在涉农高校,信息类专业培养学生面临一个问题:如何真正培养出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充满热情的复合型人才。试想大学生现在的知识来源主要依赖教材和课程,课本内容跟农村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另外,这些专业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很多学生甚至没怎么深入体验过农村生活,怎么可能理解农民实际需求。此外,社会上很多人对农村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媒体报道不够,公众关注不足,这些都让农村问题变得更加模糊。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在于3个方面。首先,我们需要改进教学内容,让课程和教材更加贴近农村的实际。其次,提供更多元的农村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农村生活。最后,加强社会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并重视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育出对“三农”有深刻理解和情感的新一代。

2  “三农”情怀培育的意义和价值

2.1  “三农”情怀培育的意义

“三农”情怀在社会层面上呈现出重要的价值意涵,对于农村社会的稳定性及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效应。通过激发学生对农村的兴趣与参与度,可以增强农村社区的内聚力与社会稳定性,进而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社会发展的均衡性。“三农”情怀也对农村现代化进程产生积极推动作用,鼓励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转型,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因此,“三农”情怀不仅有益于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还对农村现代化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2  “三农”情怀可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现代的职场中,“三农”情怀对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增强具有显著的影响。首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议题的深入了解与关注,反映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综合素质,这是多数公司在招聘过程中高度重视的一项职业素养。其次,随着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对于具备农业和农村领域深入了解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掌握“三农”情怀的学生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农业发展和农村转型中的新机遇,因此在就业市场中更具优势。此外,这种情怀还促进了学生与农村社区的有效沟通与合作,进一步提升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推动项目进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深化“三农”情怀不仅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提升其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

2.3  “三农”情怀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三农”情怀涉及对农村、农民和农业的深刻关注与尊重,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1)“三农”情怀强调对农民经济福祉的关心和支持,鼓励采用技术创新和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以提升农村经济效益。这一情怀促进了农民直接进入市场,增加了农产品的价值,并提高了农民的经济地位和谈判能力,从而为农村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2)“三农”情怀深化了对农民健康教育的关注,强调其在整体农村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要真正实现农村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教育、健康和基础设施给予足够的重视。“三农”情怀通过促进农民的主动参与,以及强调教育、健康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社区创造了一个更为公正、平等和有凝聚力的社会环境,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礎。

3  “三农”情怀的培育路径

3.1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

3.1.1  教材和教学内容设计

在涉农高等教育领域,对于学生“三农”情怀的培养,一个关键步骤是开发针对性强的与农业农村相关教材,并构建融入实际农村案例的课程体系。这些教材和课程应全面涵盖农村发展、农业现代化、农村社区管理等内容,并采用包括文字、图像、视频及音频等多种多媒体元素,以增强学生对农村问题的直观理解和感知。课程设计需重视互动性和参与性,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演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深入探索农村与农业领域相关问题,从而培育和加深他们对于“三农”领域的热情和情感投入。

3.1.2  提供实习与实践教育机会

为了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高等教育机构需致力于提供多元化的实习与实践教育机会。这些实地体验使学生得以深入农村,直接体验并分析农村生活和劳动环境,从而获得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更深入理解。学生应被鼓励参与诸如农村项目合作、大田实操、社区服务等多样活动,以全面参与农村发展的各个层面。这种实践参与不仅有助于学生感受农业的实际需求和农村的生活状况,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提高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其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1.3  专业课程与农业农村知识融合

为了有效地在信息类专业教育中融入“三农”情怀,高校需在课程设计上采取学科融合策略,将专业技术教育与农业知识相结合。具体而言,这包括在专业课程中嵌入农业和农村领域的相关案例和实例,展示如何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农业农村问题。例如,在大数据分析的课程中,可以引入农业数据分析的实例,让学生学习分析农业生产数据,基于数据的政策制定等。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将更容易领会其专业知识与农业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三农”问题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也加强了他们对农业发展的认识和责任感。

3.2  學生培训与价值引导

3.2.1  组织学生参与社团活动

高等学校应该经常组织农业类相关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涉农学科类会议、农业信息化相关技能培训、农业知识类讲座等,这可以作为培养学生“三农”情怀的主要路径。通过组织类似的活动,为学生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有机会共同探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农业领域的相关问题,例如基于AI的病虫害识别、基于大数据的农业政策制定、GIS在农业监测中的应用等。在活动中同学们可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并且有机会亲自体会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农业问题的案例。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农村志愿服务团队、农业科技小院、农村支教等活动,将课本知识与农村问题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了“三农”情怀。

3.2.2  强化辅导员和导师的核心作用

导师和辅导员对培养学生“三农”情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在学生职业规划和学习中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辅导,例如推荐实习机会、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推送就业行情等。他们可以通过举行讨论会、线下交流、线上沟通(例如电话、微信、QQ等),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态、困难,并提供建议、职业规划或学习方面的指导等。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学院组织的相关活动,并对学生的表现给出反馈与指导,例如记录学生实践活动参与时长、过程性报告、总结报告及心得体会等,确保学生可以在相关活动中持续培养“三农”情怀。

3.2.3  实施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引导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引导在培养学生“三农”情怀中至关重要。高校可通过组织多元化的情感教育活动,包括心理辅导、团建、参观交流和座谈等,促使学生深入反思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全面地审视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价值,进而培养对农业和农村的深厚情感。此外,学校可通过课程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引导学生探讨农业农村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助力学生成长为高素质复合型“三农”人才。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引导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更有愿意投身农业和农村发展中。

4  结束语

本文系统地探讨了涉农高校信息类专业学生“三农”情怀的现状、问题、价值及培育路径,并提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培育策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优化,实践教学与实习课程、专业课程与农村知识的融合,学校与农村的紧密合作,强化辅导员和导师的核心作用,实施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引导,学校可以更有效地培育学生的“三农”情怀,使他们具备更好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针对研究结果,未来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学校和地区的“三农”情怀培育情况,以及分析培育效果和长期影响。此外,可以研究不同背景和兴趣的学生在“三农”情怀培育中的差异,以制定更个性化的培育策略。

数字技术将继续在农村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学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以适应数字化农村建设的需要。“三农”情怀将成为学生的重要素质之一,不仅有助于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将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增添价值和影响力。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三农”情怀培育将继续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将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文天平,欧阳日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乡村发展重要论述的形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3,16(4):5-21.

[2] 陈龙.数字乡村发展趋势、研究热点与未来展望——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甘肃农业,2023(9):15-23.

[3] 王宇,高翔.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35(5):94-101.

[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5] 沈红丽.基于SPSS问卷调查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1):58-62.

[6] 桑宁霞,张晓瑞.基于SPSS对教育部社区教育满意度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以太原市杏花岭区为例[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5,28(4):45-51.

[7] 曾文瑜.基于SPSS问卷调查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满意度分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0(1):31-34.

[8] 赵晓娜.基于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频率分析的研究[J].电子商务,2018(2):58-59.

[9] 郭晴.SPSS技术在实证研究数据统计分析中的应用初探[J].数码世界,2018(12):183.

猜你喜欢
数字乡村三农情怀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江苏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困境及路径探析
数字乡村战略推进的逻辑
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协同发展探究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以“数字乡村”战略统筹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