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白旦·阿不来提 张馨怡 徐枭喻 白生宾
2020 年9 月,国家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出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优质研究生是“有家国情怀、有本领、有担当、敢为天下先”的青年英才的基础,这对研究生全过程、全方位、全角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研思政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是课程思政的有效延伸,但科研思政本身又不同于课程思政,科研思政蕴含在科学研究实践各个环节中,如科研开题、中期评估考核、毕业设计答辩、课题的设计、实验的开展、项目的结题、大论文的撰写。通过这些学术环节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责任担当、学术素养。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科研思政作为课程思政的有益补充和扩展,可以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培养计划相互孤立的“孤岛效应”,实现专业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深入构建科研思政,更有利于满足研究生的成才需求和专业发展期望,同时也诠释了“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关键问题。因此,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路径。
2.1 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专业课教师科研思政育人意识淡薄 科研思政与课程思政是育人“双翼”,而教学理念的落实关键在于教师,大部分同学接受科研思政的途径是导师教育、课题组交流。在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虽然承担研究生课程的大部分教师专业素养过硬,但在授课过程中只重专业而思政内容融入点甚少。研究生与本科生不同,研究生在入学时就已经形成稳定的价值体系,更追求独立自由及个人利益的得失。因此在专业内容中融入的课程思政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及对教学内容的设计。
研究生与本科生年龄、心理成熟度、价值观的塑造与形成均有所不同,并且学术型研究生还具有科研任务重、实验周期长等特殊性,因此学术型研究生科研思政的实施需更符合研究生发展规律,然而部分专业课教师依旧是将本科生课程思政的设计生搬硬套于研究生课程中,把思政元素片面地加入研究生教学,不仅不符合研究生培养及自身发展规律,更容易让学生对直接的说教反感,进一步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2.2 导师全过程育人参与度较低,学生科研思政融入不全面 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他们在政治理论、专业素养、科研能力乃至生活作风等方面均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前期本课题组在问卷调查中了解到,26.85%的学生了解科研思政是通过导师交流;每周与导师进行深入交流(交流时间大于半小时)的学生比例占到62.04%;而在聊天谈心过程中涉及做人做事做科研的话题频率达78.70%;81.48%的学生同意“导师除了科研方面,在我人生经历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一观点。这说明,导师在研究生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由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特殊性,其大部分时间都在课题组进行科学研究。但存在小部分导师过度重视学生的学术成绩和科研成果,对实验室监管力度不大,忽视对研究生日常生活中的关心及思想教育的问题,这大大影响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同时,基础医学院导师均为教学-科研型导师,教学素养提升、科研项目申报、专业个性化发展往往占据大部分时间,另有行政职务的导师就更加繁忙,针对自己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较少,导致部分导师对学生日常科研活动、日常生活参与度较低,无法频繁地对其学生言传身教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及科研态度。
2.3 课题组培养环节中出现专业能力培养与科研思政育人相脱节,出现“两张皮” 课题组组会是指以研究生导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组织的围绕本团队科学研究活动而举行的研讨会[2]。课题组组会一般是在导师带领下,定期组织课题组内所有成员参加的研讨会,形式主要有专业文献分享、课题工作汇报、学术交流三大模块[3]。课题组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单元,也是科研思政实施的有效途径,也是导师“润物细无声”地塑造正确的科研思维的“主战场”。部分课题组内学生因课题方向不同而交流甚少,低年级的学生在课题中遇到问题而是更倾向于自己摸索等,这表明部分课题组不同层次的研究生之间“传帮带”机制运行欠佳,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体发展,这与课题组整体氛围、导师引导、课题组科研倾向有一定关系。
以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某课题组为例,课题组形成以导师为中心的“导师-青年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金字塔式团队模式,组会以青年教师为主,以研究生为课题汇报主要人,每周进行一次组会,主要讨论科研过程中所获实验结果,学术问题和今后课题进展情况,以讨论为途径针对各类问题寻找解决方法。通过项目进展汇报,研究生将发现他们可能忽略的问题并加以探讨。不同的课题组组会周期不同,在组会中除对科学研究进行系统的总结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分析找到解决办法外,穿插科研诚信、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形成、实时热点科研话题等专项讨论,这与导师对课题组的整体把握和对学生指导风格息息相关。适当实时的科研思政,有助于同学们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谨慎的科研态度、正确的科研观。因此,如果导师欠缺有意识的将课题组组会视为实施科研思政有效途径这一观念,那么研究生科研诚信、学术道德、社会价值塑造等方面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导致专业能力培养与科研思政育人相脱节,出现“两张皮”现象。
3.1 明确培养过程中融入科研思政的具体目标我校基础医学团队对近年来的研究生全过程培养思路及模式进行归纳总结,明确了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思政方面的几个阶段性的具体目标(见图1)。
图1 学术型研究生五位一体培养模式
慎独精神是成事者必备的精神特质,也是普通人生逆袭的捷径。每一个人的快速成长,都需要一套完整的系统来指导自己。科研诚信永远是一切学术研究领域的最为首要和最基本核心问题,是学术创新的精神基石。科研诚信包括科学研究成果的诚信和科学研究过程的诚信。从学术制度管理和学术教育层面入手,通过将科研诚信制度纳入研究生基础必修课;从培养单位及所属二级学院层面完善研究生科研诚信考核评估与激励处罚制度建设;研究改变功利性取向的评价管理组织模式和评价体系;多角度多层面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诚信教育等四个方面加强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学术科研与诚信伦理教育,培养形成规范的研究生科研诚信学风。
3.2 强化主体责任,把握科研思政开展时机 研一阶段的理论学习期学生们处于科研接触期,主要理论学习以专业基础、科研方法、人文素养、实践技术等课程为主,任课教师将科研思政系统地、规律地融入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对科学研究有一个初步的、系统的、专业的、正确的认识;研二阶段以开题、中期考核为时间线,是形成学生核心的科研能力培训期,这段时间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科研观的关键期,此阶段学生基本是在课题组,与导师、课题组其他成员联系最为紧密,导师及良好的课题组氛围是学生形成良好的科研观的关键因素;研三阶段学生在前两年培养环节的熏陶引导下已经形成稳定的科研观,该阶段主要是进行大论文的撰写、学位的答辩等培养环节,在此过程中,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导师与培养单位相互配合,完成学生最后阶段的科研思政的渗透和巩固,使作为科研思政主体的学生自我感知、认识、总结、内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研人,以期达到自信力、自控力、沟通力等核心素养的养成。
3.3 针对性设计科研思政内容,构建圈层式科研思政育人体系 紧紧围绕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尤其要始终紧扣国家改革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建立全面深覆盖、种类新丰富、层次深递进、互辅互扶的研究生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与本科阶段的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更密切地融合了公共课程教学和专业科学研究,因此在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应特别注重理论研究和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实践培养的统一。在第一阶段课程教育基础上,第二阶段主要针对科研创新素养培育核心圈层,构建科研教学目标,科研实践内容,科研技能发展与方式,评价与途径创新等密切矩阵关系,促进科研培养各个环节的有效协同与联动,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家国情怀、研究本领和学术担当责任感的创新型研究生。
随着国家对高校实施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日益重视,高校正快速而有效地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生科研思政是实现对课程思政的有效延伸,将显性的党情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文献阅读、科研训练、技能操作、科研思维培养等科研日常中,从而达到对高层次人才的隐性育人效果。以直接显性与间接隐性、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在科研培训中,真正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立体化高层次人才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