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
摘要:企业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工作开展,需要结合当前的市场环境整合海量企业经营数据,清查企业存货,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判断与评价,严格参考企业各项业务的沟通准则,实现信息交互与共享。适当的融入资产计价理论和并购效应理论,将重点理论思想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进行有机结合,在归纳与总结中进行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本文分析企业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固定资产后续计量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引进全新的审计方法与审计思维,将各项计量数值融入到财务报告中,提交到上级管理部门进行企业固定资产价值评估。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后续计量;问题探析
企业固定资产评价是资产价值评估的重要内容,后续计量的准确性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资产确认以及企业并购阶段的计价合理性,因此需要提高审计质量,促进计量方式变革。严格参考新修订的后续计量准则,整合企业各项财务信息,改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参考固定资产入账标准了解固定资产的各项组成部分,分析固定资产的使用方向,制定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后续支出、项目更新、设备修理等各种情况进行全方面考量,严格参考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会计核算方法,全面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
一、企业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内容
企业固定资产后续计量的主要内容包括所得税处理、金融资产计量、资本化支出计量、费用化支出计量等多个方向,对当前企業内部的固定资产进行清理,进行金融资产、所得税等数值的初始计量核算。固定资产后续计量需要严格参考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有关规定,记录与固定资产相关的经济效益,保证固定资产成本计量的可靠性。适当的延长固定资产的投入使用寿命,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当出现固定资产替换现象时,及时扣除账面价值,在所得税处理的过程中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要纳入到固定资产成本,通过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将其纳入到成本费用中,按照相关规定在税前进行价值扣除。
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将资产价值变动计入到当期损益。被纳入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资产,不需要在计量阶段考虑减值问题。资本化后续支出核算需要明确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后的资金支出情况,分析其是否满足资本化转型的基本条件,通过扣除账面价值的方式,将被替换的区域通过“在建工程”账户转出,记录固定资产装修费用和固定资产改良阶段的现金支出;费用化支出计量主要指的是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固定资产在更新改造阶段的具体支出,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到当期损益中,不需要通过预提或待摊的方式进行处理。费用化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数据是直接存储到管理费用账户中的,而在营销阶段出现的费用化固定资产后续计量工作需要纳入到销售费用账户中,以此类推,根据固定资产发生的具体部门,分别纳入到不同的管理账户。[1]
二、企业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问题
(一)计提折旧计量问题
在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计算的过程中,片面的以年限作为折旧方法选择的重要参考,固定资产折旧计算缺乏规范性的管理政策作为约束,无法精准地反映出当前企业的固定资产信息。固定资产的后续确认与计量主要以企业管理部门和企业审计机构的主观意向为主,只是单一的凭借工作人员的从业经验进行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判断,这一计量方法会受到人为主观意向的影响。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存在暗箱操作、违规行为,针对会计部门存在的徇私舞弊现象,需要交由审计机构进行二次审计,但具体折旧方式过于复杂,将会引发一系列管理矛盾。当前计提折旧工作反映的客观事实不准确,管理方式过于死板,新会计制度的提出需要计算固定资产的净残值,分析固定资产能够使用的具体年限,一经确定,计提折旧计算方式就不能随意进行计量改变。
近年来,我国的计提折旧政策变得十分复杂,难以通过简单的后续计量得到准确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随着信息技术的影响力度不断加强,传统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已经脱离时代发展需求,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价格竞争环境,真实有效的反映出企业会计信息,需要分析累计折旧科目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固定资产使用阶段受到市场经济环境、技术操作环境、人为操作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无法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现有的更新能力,导致固定资产在使用阶段、使用年限发生了改变,企业在计量与统计新固定资产的过程中忽视了折旧额的变动幅度。导致在资产负债表中与固定资产项目相关的数据信息不准确,尤其是累计折旧无法反映出当前企业的固定资产使用能力,提前进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落实固定资产主体分离制度,逐渐影响到固定资产新旧程度等有关信息。当旧固定资产的数额占据固定资产总额的绝大多数时,企业获取的固定资产相关情报丧失真实性,数据参考者受到会计报表错误信息的影响,不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2]
(二)固定资产增值问题
企业名下的房屋、建筑物等大型固定资产具有较长时间的使用年限,计提折旧计算期间受到市场各类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已经完成计提折旧后,固定资产仍然处于“零挂账”的使用状态。企业提前做减值准备难以真实有效的得到固定资产增值情况,固定资产出现增值问题时容易被忽略,因此需要通过后续计量的方式重新设立增值科目,真实有效地反映出固定资产增值情况。在实际工作开展阶段,存在企业利用后续计量控制利润的问题,在房屋建筑物等“零挂账”问题的影响下,后续计量的减值准备回冲工作难以真实有效的反映出固定资产特殊增值问题,对会计实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企业内部出现建筑物“零挂账”现象,是受到市场经营发展过程中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建筑物出现增值,传统的折旧政策缺乏对增值数值的计算。企业滥用职权,自由进行固定资产利润调整,固定资产相关政策调整困难,针对企业当前的固定资产变质情况反应不及时,各项后续计量工作缺乏灵活性。计提折旧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折旧年限受到主观意向的影响造成局面混乱,严重降低了企业会计工作效率,加大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成本投入。
(三)各部门工作脱节问题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指的是资产的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在企业固定资产后续计量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严格参考企业各项价值管理规范,现代化管理会计人员要严格遵循核算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确定资产数量和性能。在固定资产管理阶段结合各项数据信息定期进行资产清点与维护,有效避免资产损坏,降低企业固定资产闲置浪费问题的发生,通过企业固定资产后续计量,实现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统一发展。企业在业务经营过程中接触到的固定资产类型十分复杂,资产数量较大,现有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在管理进程中权限分散,拥有投资权和使用权的部门工作者在实际业务开展的进程中与资产管理工作相脱节。企业计划部门资产计量的主要方向是前期资产投入,企业技术部门需要在资产管理的过程中进行资产调配与维护,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主要的计量方向是日常资产核算。企业存在的后续计量不足之处在于各部门之间独立存在,工作内容与工作形式相脱节,难以实现计量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各项工作的协调统一,造成大量的闲置资产浪费。得到的最终计量结果不准确,设备管理部门与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难以实现企业固定资产的动态化监管。即使一部分资产出现故障问题停止使用,也无法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导致固定资产数据报表中的各项账目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尤其是一些流动性较强的特殊固定资产,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局部调拨现象,如果无法及时进行资产核对,很容易在后续计量过程中受到账实不符问题的影响。[3]
三、企业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对策
(一)计提折旧计量
通过调查研究以及数据分析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通过合适的方法计量固定资产价值。计提折旧工作的主要针对方向是,与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相关的企业名下建筑物正在使用进程中的固定资产;季节因素影响下因个人运行问题,停用修理过程中的固定资产;通过融资方式,企业租赁的固定资产;在经营过程中租出的固定资产;已经投入使用但未实现资金有效整合的固定资产。不同的固定资产类型需要采用的管理方式各不相同,一部分固定资产不纳入到集体折旧范围内。
未纳入到集体折旧范围内的固定资产包括租入固定资产;提出折旧申请,但仍在继续使用资产,提前进行报废处理的资产;经过相关部门审核,多次纳入到成本费用报销的固定资产;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未纳入到计提折旧的土地固定资产;需要严格参考固定资产各项数据信息进行数据推理,将计量得到的数据内容纳入到数据报告中,提交到上级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备案,后续计量需要针对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标明的计提折旧项目金额,进行固定资产价值数据与资产原价数据的对比分析,判断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程度。相关数据内容能够反映出企业现有的技術、手段和生产能力,能够根据会计报表分析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当前的技术水平,为后续生产决策的制定奠定有力基础。
(二)固定资产增值计量
参考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按照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进行积极折旧,通过计算得到减值,对比分析最高标准数值。随着可回收金额的不断增加,表明了固定资产始终处于增值状态,造成这一因素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价格上涨、货币价值降低等等。由此可见,工作人员在进行资产减值准备阶段,主要获取内容是各项数据报表中能反映的真实数据范围之外的固定资产数值,想要解决房屋、建筑物的“零挂账”现象,需要考虑到当前市场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想要解决建筑“零挂账”现象,可以在累计折旧相关业务工作的基础上增加建筑物价值、提高补偿额。通过后续计量,在保证建筑物账面金额准确性的同时,适当的增加累计折旧数额,计算得到的固定资产数值与当前会计部门计算得到的固定资产净值保持一致。[4]
在资产总额对比分析阶段,企业往往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有关数据,分析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等各类市场因素影响到的会计原则,按照增值额的相关标准要求,将其纳入到资本公积计算中,真实有效地反映出当前企业权益变动。在会计报表数据中增加附录进行说明,保证建筑物价值计量的时效性,真实有效地反映出当前房屋建筑物的实际价值。当企业的转回金额远远高于计提减值准备的数据金额时,将会出现转回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信息远远高出固定资产取得信息,在计量的过程中排除正常的累计折旧余额,能够清晰的看到固定资产价值的提升。可以参考建筑物零挂账处理办法计量得到固定资产价值,提高补偿额,将各项数据信息真实有效的记录在会计报表中,详细说明固定资产出现增值与减值准备阶段的回充存在密切联系。突破传统会计规定中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提升的限制,避免企业滥用职权,通过减值准备阶段利润调整,适当的引进加速折旧法快速完成固定资产投入使用阶段的资本控制。通过计量分析得到生产成本和当期损益,有效降低固定资产的投入风险或者停止减值准备的转回工作,适当的提高表外披露的影响范围,利用累计折旧科目真实有效的反映出价值变化。
(三)各部门协同计量
促进计量部门、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各项工作之间的有机结合,针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特点,采取合适的固定资产计量方式,专项资产由专门岗位负责,针对生产设备、企业房产等固定资产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避免出现资产管理漏洞。专项资产需要上级管理部门,按照实际成本计入账目,在后续计量阶段参考初始计量的有关信息,其中数据报告上初期成本投入包括固定资产在使用状态前所做出的基本支出,明确标注固定资产的取得路径。参考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对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作出明确要求,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固定资产类型变得更加多样化,旧固定资产逐渐被新固定资产所取代。但一部分旧固定资产通过整修后,仍然可以继续使用,避免闲置资产浪费问题的发生,因此需要参考《企业会计制度》及时进行固定资产清理与盘查,将有价值的资产信息整合到一起,采用调拨或其他形式进行资产转移,保证后续资产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企业各项业务开展需要严格参考财务部门和计量部门提交的数据报告,财务部门要针对计量部门的具体计量方向提供准确化较高的财务数据报表,通过现代化信息平台各部门实现信息共享,能够在后续计量的过程中通过海量数据的对比分析,保证计量结果的准确性。[5]
四、结束语
严格参考企业新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核算的相关规定,确定与固定资产相关的后续支出,根据准则中的确认条件,判断各项数据信息是否需纳入到固定资产成本中。当资产信息不符合规则中的确认条件时,需要在情况发生的第一时间将其纳入到当期损益中,固定资产准则中与固定资产后续计量相关的内容有限,固定资产后续计量的主要内容包括计提折旧、后续支出、所得税处理、固定资产处置等等。在会计实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工作,在会计职责范围内计算出固定资产在使用阶段出现的数据改造。
参考文献:
[1]刘萍.关于固定资产价值重估增值的比较研究[J].财经界,2023 (15):36-38.
[2]顾秋琴.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会计确认与计量——以固定资产支出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22 (29):106-108.
[3]杨一君.政府会计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后续计量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21 (15):84-86.
[4]程钰鑫.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的纳税筹划管理浅析[J].知识经济,2021 (5):48-49.
[5]金玉珠.论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处理[J].当代会计,2021 (8):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