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红燕
(乐山开放大学 学历教育科,四川 乐山 614000)
在互联网时代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者需要积极适应现代教育体系发展趋势,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等多个层面入手,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并在推进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适应互联网环境的基础之上,发挥互联网在推进汉语言文学教学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在此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探索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路径,对于提升互联网时代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水平具有不容忽视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从宏观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来看,教学工作者需要始终保持对开展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的热情与紧迫感,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技术与现代教育之间实现了深度融合,从多个层面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例如,教学工作者需要选取适配汉语言文学教学转型发展、教学实践需求的互联网教学技术及互联网教学资源,促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呈现网络化特征以及更强的生命力。这些工作需要建立在教学工作者具备较高学习意识、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开展。也正因为如此,当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者对互联网时代下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价值和必要性欠缺深入认知时,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工作将很容易失去意识支撑。一旦出现这一问题,互联网时代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工作也将失去根基,难以有效开展。
从微观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来看,在推进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更为深入地融入互联网教学环境中时,教学工作者需要对各个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与调整。例如,在互联网时代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者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重塑师生关系,这不仅要求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者要在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策略选取上面向学生群体的特点与需求,体现出对学生学情的尊重,而且需要与学生群体构建平等、和谐、沟通、交流的教学关系[1]。然而,在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没有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忽略了学生群体学习需求在互联网教学环境中产生的变化,导致一些学生无法发挥出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教学工作者需要对新时代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开展进行反思,以问题为导向,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进行调整。
从教学形式来看,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主要采用的仍是以板书为核心的传统教学形式,虽然许多教学工作者已经依托多媒体教学技术,使用电子板书替代了传统板书,但是欠缺互动以及受制于教学时空限制的问题依旧没有改变。事实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渗透,能够促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在教学形式方面呈现出更为灵活的特征。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用线上教学,可以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拥有更为广阔的覆盖范围,也可以帮助学生群体根据自身学习需求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然而,在依托线上教学形式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线上教学技术支持、资源供给与线上教学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客观存在,另外,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无法适应线上教学,也暴露出教学工作者对学生线上学习过程引导不够等问题。
从教学技术来看,与教学形式革新相同的是,教学技术的革新既需要高校从意识层面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者进行引导,又需要高校从资源支撑层面为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给予更多投入。例如,在将微课、慕课等教学技术引入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高校需要通过构建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者具备将相关教学技术引入教学实践的热情,也需要依托成熟的教育培训体系,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者掌握了制作微课课件、使用慕课资源平台的能力,更需要在微课资源建设、慕课资源建设中投入资源,为相关技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提供支撑。然而,在汉语言文学改革实践中,许多能够满足汉语言文学教学需求的教学技术没有能够得到有效应用。这种问题的出现,与教师欠缺技术引入热情、缺乏技术应用能力以及高校对相关工作的扶持力度不够具有紧密关系[2]。
从教学资源的整合层面来看,互联网中具有大量可应用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资源,促使了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具备多元化的资源来源渠道,为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丰富提供了支撑。在对互联网中的汉语言文学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由于汉语言文学教学资源整合工作受制于教学工作者的信息素养,一些教学工作者难以发现更多具有应用价值的互联网教学资源,导致许多极具引入价值的互联网资源无法被有效挖掘,更无法呈现在课堂之上;另一方面,教学工作者难以对互联网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甄选。汉语言文学教学空间有限,无法容纳过多的互联网教学资源。因此,对互联网教学资源进行优选,在遵循少而精的原则下引入更为适应汉语言文学教学需求的互联网教学资源,成了教学工作者在整合教学资源过程中面临的重要任务[3]。然而,部分教学工作者面对大量优质的互联网教学资源无所适从,难以做到合理割舍,这易导致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出现互联网教学资源过剩等问题,反而为教学实践带来负担。
从教学资源的开发层面来看,在互联网环境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当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者将某种教育技术引入教学实践但又缺少与相适配的教学资源时,教学资源开发工作则成为首要任务。例如,VR、AR、MR等技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特别是体验式教学实践中展现出较大的应用空间。通过对这些技术进行应用,教学工作者不仅可将教学内容直观呈现,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情景式教学模式,让师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与教学资源的互动深度内嵌于教学实践当中。然而,由于VR、AR、MR等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与汉语言文学教学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如果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者欠缺对相关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意识,那么这些教学技术也难以在教学实践中展现出应有的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情分析工作能够为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创新方向提供依据。从互联网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问题可以看出,欠缺创新热情、忽略学生主体地位,是制约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与时俱进的重要因素,而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出发点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工作,更需要重视分析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对象。
在教学目标分析工作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指向两个层面:一是要求学生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包含文本阅读和鉴赏能力;二是要求教学工作者发挥课程的德育价值,引导学生在感受古代文学熏陶的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品行。在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工作者需要对教学目标内涵进行进一步的丰富。例如,教学工作者有必要面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依托互联网平台收集学习资料以及围绕特定问题开展合作探讨的能力,并通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互联网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成效。
在教材内容分析工作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材主要是按照文学史发展视角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梳理与呈现的,涉及先秦文学、原始口头文学、诗经、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屈原与楚辞以及明清文学等。这些内容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容忽视的支撑作用。在互联网时代下,由于学生具有更为广阔的信息接受空间,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工作者有必要依托网络教学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4]。例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工作者可以将文学体裁作为划分知识点的标准,从“块”的层面,引导学生对不同时期相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及其特点形成认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背景、文学风气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在教学对象分析工作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一般具有一定的汉语言水平,且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普遍持有较高的兴趣,这为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创新改革实践来看,由于新时代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都具有较强的新鲜事物接受能力,也是互联网用户,因此,在依托互联网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进行创新改革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可以与学生群体开展广泛的沟通,了解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开拓工作和网络教学资源整合工作的期待,进而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创新改革过程体现出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工作呈现出更高的效率。
在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的优化涉及教学工具的优选、网络资源的开发、教学模式的重构等。在此过程中,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工作者需要具备网络教学意识与教学能力;二是高校需要为教学工具的引入、教学资源的优选等提供支撑。
在对教学工作开展改革创新的实践中,教学工作者需要紧紧围绕“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科学化、规范化地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工作开展。在教学工具的选择上,微课、慕课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当然,这些工具的使用也对教学工作者的课件制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在唐宋文学教学中,教学工作者需要介绍较多的文学家及创作风格,而在使用微课对这些信息进行呈现时,教学工作者不仅可以使用PPT,也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展现文学家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深化对唐宋文坛的认知。在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中,教学工作者则需要着重实现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的多元化发展。例如,仍以唐宋文学教学为例,教学工作者可以将纪录片、文人传记等引入课堂或者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当中,在拓展“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其吸引力[5]。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教学工作者需要着眼于教学工具、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的转变,对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尝试。例如,教学工作者可以将翻转课堂引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发挥微课课件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不仅有利于促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教学内容、接受课堂教学,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工作,不仅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开展创新,而且有必要根据新的教学环境,对教学流程及教学实践进行重塑。首先,互联网下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工作需要始于课前预习阶段。教学工作者不仅需要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教学课件,而且有必要围绕教学重点抛出问题供学生开展讨论。以唐宋文学教学为例,教学工作者可以在课前预习阶段对不同的诗歌流派及其风格进行划分,也可以以“最喜欢的诗人或者流派”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为课堂教学夯实基础。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工作者有必要发挥互联网优势,创新教学引入工作。例如,在明确教学纪律的基础上,教学工作者可以围绕具体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课堂教学内容,使用电影片段、动画短片等网络资源开展教学导入工作,确保学生能够快速集中注意力并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再次,教学工作者需要以学定教,实现教学供需对接。教学工作者需要在课堂内外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全面了解学生面临的学习难点,以此为依据明确教学重点。最后,教学工作者需要收集课堂数据,组织学生开展复习工作,并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将教学资源及教学总结资料存储于教学信息库中。
从评价内容方面来看,教学评价工作需要涵盖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者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的发展状况、现代教育技术与互联网教学资源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中的融入程度、学生群体的专业理论素养与专业实践素养提升情况等,从而全面反映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创新成效,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从评价指标方面来看,高校与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者需要以育人目标为导向,通过评价工作找出教学成效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而明确教学优化方向[6]。在此要求下,学校有必要对育人目标进行分解与细化,构建由两级甚至多级评价指标共同构成的指标体系,从而更为细微地发现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从评价结果的利用方面来看,在推进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得以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上,高校不仅需要做好评价结果收集与分析工作,而且需要强化评价结果的实用性。例如,学校可以依托评价结果开展奖惩激励工作,并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规划及方案的制订中,对评价结果进行充分考虑,确保下一阶段的教学改革创新工作能够少走弯路、弥补漏洞。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从多个层面为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者需要紧紧围绕教学实践与互联网时代之间存在的适应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探索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在此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者需要重视自身创新意识的强化和教学理念的革新,在提升教学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设计、调控以及评价,依托新颖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技术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助力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呈现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