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奚婧
最喜人间喧嚣处。
晨曦微露,街市上整齐码放的新鲜果蔬,以五颜六色铺陈开一天的华章;华灯初上,烟火中升腾起的万家烟火,以千碟万盏慰藉一天的辛劳。
这是贵阳市的青云路。
1989 年,刚读一年级的陈进国每天早上从兴关南巷的家里出发和姐姐一起穿过青云路去龙家寨小学上学。他们唱起最近在同学中传唱的歌:“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着炸药包?我去炸学校,天天不迟到……”歌声和他们的嬉笑声惊动了树上的小鸟,鸟儿扑棱起翅膀“唰”地一声飞远了,秋日的晨光洒在两张小小的笑脸上。对那时候的他们而言,未来还遥远得没有形状。陈进国后来成了一名城管队员。二十多年后贵阳开始“一圈两场三改”,大力实施城市背街小巷、小区院落综合整治,他真的如他儿时唱的那样,亲手去拆了他上过的学校,还有兴关南巷的家。
在春天,特别是春雨过后,竹笋长得非常快,几天的功夫,刚刚钻出地面的竹笋就会长成高高的竹子。90 年代的贵阳,是基建大改造的热潮期,贵阳像这春天的竹笋一样,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天天长大、长高起来。基建热潮引来大量的农民进城,深挖管道和背篼等苦活重活现场,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陈进国和姐姐就是随着进城务工的父母从毕节黔西来到贵阳的。晚上的青云路夜市就是他们最爱去的地方。
青云路、兴关路住的大多是以前棉纺厂、针织厂等工厂的工人,这些大型工厂倒闭后,附近的困难家庭为增加点收入,踩着城管下班的时间,每天天刚刚黑下来,“咕噜咕噜”地推着简易的推车出来了。随着夜宵的小摊车一个接一个摆出来了,开始升腾起各种各样的香味。摊位简陋,也谈不上卫生,胜在价格实惠、味道好。陈进国和姐姐写完作业就带上零花钱下楼去“潇洒”了,两毛钱的冰汽水,一角钱的烤肉串,还有五角钱一份的小豆腐……青云路上热气腾腾的烟火中,姐弟两人看着这个城市和自己一起长高长大。
1999 年,这一年,湖北人王玉耳下岗了,带着七岁的女儿刘珍丽四处找活路。来到贵阳,正值盛夏时节,贵阳的凉爽舒适让王玉耳动了心。留下来干点什么谋生呢?夜晚的贵阳给了王玉耳答案。
王玉耳老家是湖北的荆州小城,晚上八九点钟,街上就没什么人了。而贵阳的晚上八九点钟,一天的生活才刚开始,深夜十二点吃烧烤的、喝啤酒的还在喧闹着。兴关路、青云路两边零星经营的夜市摊经过十几年来的发展越来越多,渐渐形成规模夜市。有水饺、粉面、炸洋芋、还有烤肉、烙锅等,有的摊位摆了十几张桌子都坐得满满当当。王玉耳从这看到了商机,这么热闹的地方,卖点什么都能挣到钱。
贵阳人喜辣,夜市摊摊上多是辣口的,王玉耳就想创新一下吃法,做甜口的豆花。鲜豆花上铺一层新鲜水果, 再加上椰汁,清凉爽口,又可解腻。于是,王玉耳买了个二手的不锈钢餐车,带着女儿加入了夜市摊摊。王记甜品珍珍水果豆花就此诞生了。多种多样新鲜的水果搭配豆花,再放上冰沙,清爽可口的水果豆花一上市就很受欢迎,油滋滋、辣乎乎的烤肉吃下去满口火热沸腾,配上一口清凉爽滑香甜的豆花,解暑解辣,与这火辣的夏日夜市相得益彰。年幼的刘珍丽长着圆圆的脸,像豆花一样甜甜的,谁见了都喜欢,过来摸摸小脸逗弄一下,再买份豆花带走。王玉耳就这样带着女儿在贵阳扎下根来。
这一年,从小就住在青云路长大的小伙子陈逐波也加入了夜市摊。陈逐波的爷爷是国民党的少将师长,父亲是贵州建筑职业学校的校长,虽为将门之后,这小子却从小不爱读书,倒是对美食特别喜欢,爱吃,也爱研究吃。陈逐波说:“海鲜的做法大多是清蒸和白灼,不符合贵阳人的口味,我要做香辣的、爆炒的,做贵阳人爱吃的海鲜。”1999 年,陈逐波跟着表哥在青云路摆了摊,炒小龙虾、河贝和螺蛳。3 米长的摊位,6 张桌子,一开张,每天都顾客爆满。忙不过来,就招了个小工帮忙打杂。小工叫孙太军,才16 岁,长得瘦瘦高高的,刚离开老家遵义绥阳来到贵阳,说话做事都怯生生的,好在踏实肯干。几个人互相合作,总是忙到凌晨4 ~5 点钟。
2008 年,任姨妈也来到青云路,在王玉耳的水果豆花摊旁边找了个空位摆摊卖牛肉粉。任姨妈从18 岁离开老家到贵阳谋生,辗转花溪、贵定,卖鱼、卖肉、挑担卖菜、摆摊卖货……虽然长得瘦小,但她瘦弱的身体藏着坚强的能量,大块的牛肉、大桶的肉汤、大袋的花椒和辣椒,拎起就走,干活麻利,讲起话来声音响亮。她的牛肉粉摊也是昼伏夜出大军中的一员,摊摊没有名字,没有招牌,熟悉的顾客来了就喊声“任姨妈,来碗酸粉。”
每到傍晚时分,青云路涌动起热气腾腾的烟火,拉开专属于夜的精彩序幕。青云路的人流量大,小摊小贩的生意都还不错。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夜市规模持续扩大,品种逐渐增加,慢慢发展成小龙虾、烤鱼、烤脑花等各类宵夜一应俱全。
除了夜晚时分升腾起来的烟火,白天,青云路有种类齐全的海鲜市场和市内最大的农贸市场。菜场人头攒动,讨价还价的声音,吆喝的叫卖声,叠加着这个城市市井百态,同码放整齐的各色食材,一起搭建成立体的生活滋味。大自然把季节变幻最先从土壤里传递,春江水暖不仅鸭先知,还有阳光雨露惠泽下生发的食物:春笋、蕨菜、香椿、紫花菌、八月瓜……这些时令鲜货往菜场门口一摆,就像四季先伸出的触角,勾动人心底的感动。
尽管和任何一个老式菜场一样,新路口市场是脏乱的,由于海鲜店多,甚至是潮湿的,腥臭的。但菜场里鲜艳的红、青翠的绿、浓郁的紫,以最贴近自然的颜色拼凑成这份平凡的人间烟火,呈现生活最真实、质朴的模样。无论白天熙攘的菜场,夜晚喧嚣的夜市,还是缝纫、扦裤边、修锁、配钥匙的小摊点,青云路流转着季节变幻带来的时令新鲜和惊喜,也充满着百姓认真生活着的平静和满足。
所有人在用力地生活着,为柴米油盐而忙,为朴素的生活烦恼而扰,也为生活的点滴馈赠而笑。
2010 年,这一年,为改善市容环境卫生, 进一步整治中心城区占道经营问题,南明区政府对兴关路、青云路上的零散摊贩进行统一管理,将辖区夜市摊贩“化零为整”规范至青云路,并为商贩配置了统一的不锈钢餐车,安装了油烟净化器和污水处理器,附近的兴关路夜市由此迁入青云路,与青云路原有夜市融为一体,形成全长700 多米的“青云路夜市”。
这一天,任姨妈用抹布一遍遍地擦着锃亮的不锈钢餐车,脸上的笑堆得满满的。大大的红色招牌挂在崭新的不锈钢餐车上方,“任姨妈牛肉粉”几个大字闪闪发光。
和任姨妈一起得到崭新餐车的还有200 多个商贩,原本大家“占地头”零散经营的,现在有了固定的位置,不用躲着城管,而且有统一的规范、统一的管理,地上的卫生也有人统一清理。“红火火海鲜大排档”拿下了3 个档口,从原来的3 米拓展到12 米。“赵玉莲水饺”“北海生蚝”“武汉油焖大虾”“诸葛烤鱼”“水城烙锅”“王记珍珍水果豆花”……一家家闪亮的招牌整齐排列着,照得这长街一片亮晃晃的。
统一规划后的青云路夜市干净整洁、焕然一新,200 多家夜市摊位整齐列队,等待夜的来临。在还没有朋友圈的年代,全靠“好吃、不宰客”口口相传吸引来了越来越多的顾客。“不宰客”这是青云路数十年来的规矩,也成了大家口口相传的人气密码。这大概因最早的经营户就是附近居住的下岗职工,顾客也都是左邻右舍,多年来传帮带流传下来的理念和规矩。商户们说:“青云路数十年来一直有着很好的口碑,有口碑就有人流,有人流就有利润。我们只追求我们正当的利润,没有坑,也没有陷阱,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能放心地来吃。”
有初识的朋友在这烟火中敞开心扉;有老友在这就着美食把酒言欢;有把心爱的恋人带来,以一份酸甜爽口的水果豆花换来美人的莞尔一笑;有恋人分手前的最后一餐,试图以美食把悲伤和遗憾挤出去。这短短几百米的步行街见证了多少谈笑风生,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见过得意时的神采飞扬,见过失意时的黯然神伤,有多少笑声曾在烟火缭绕中响起,也有多少泪借着烟火掩饰滴落。
食客们在美食的抚慰下放下了疲惫,摊主们也在马不停蹄地忙碌中和不断的进账中忘记了疲惫,直到凌晨两三点钟,带着鼓起的腰包和一晚的辛劳,收拾摊位回家休息。第二天又早早起床准备食材。
在很长一段时间,青云路夜市的存在的对于整个南明区乃至贵阳市都具有极大的作用,既解决摊贩生存问题,又通过“深夜食堂”的形式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
2020 年,南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区公安分局、交管分局等部门和兴关路街道办、新华路街道办,组织100 余人分成两组,对青云路夜市216 家摊区餐车开展集中拆除行动。
青云路夜市没了?
是没了,但又不是完全没了。一年过后,青云路回来了。
回归的青云路变了,鲜花开放,绿草摇曳,成为宜居、宜商、宜游的综合商业特色示范步行街。每当夜幕降临,灯火辉煌,人头攒动。古筝演奏、网红打卡点、深夜书店、音乐酒吧、特色美食……更多生动有趣的品牌引入老街,不仅仅是富集“烟火气”的餐饮板块、还有饱含“文艺气”的文创区、充满“生活气”的娱乐区。青云路又没变,不仅留住烤脑花、烤肉串、烙锅等本地美食,还留住农超一体化的青云海鲜市场和新路口农贸市场。那些刻在贵阳人骨子里的美味记忆和熟悉味道和夜市情怀继续延续了,青云路热闹依旧,烟火气依旧。
为什么我们常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无可否认,美食最抚慰,美食不但抚慰了胃,也是对自己疲惫身心的抚慰,对于普罗大众,一视同仁的抚慰。所以这喧嚣嘈杂治愈人心。
有久违的异地来客,一定要带来青云路,以一把滋滋作响的烤肉配扎啤开启叙旧的序幕,灯火阑珊和生活滋味交织,引出多少酒足饭饱后的真心话。
一条长街,把静默的食材赋予灵动的活力,转化为让人欲罢不能的佳肴。烤肉正滋滋发出声响,油顺着肉的纹路滑下,肉经炭火洗练,又因椒盐辣酱增色入味,嫩滑,焦酥,鲜咸,再放进折耳根拌辣椒调制成的蘸酱中,这就是贵阳烤肉的独特风情。油锅“滋啦”一响,鲜活的大虾瞬间弯曲身体变成橙黄;烤炉上的火苗亲舔着食材,烤肉在上面慢慢紧缩变色、豆腐果慢慢鼓起肚子、生蚝渐渐溢出鲜美的汁水;水饺店的老板娘正搅动着在锅里翻滚的水饺,牛肉粉摊雪白的米粉已经烫好,摊主正把清亮亮的牛骨汤倒在碗里,又舀一勺炖得软烂的牛肉浇上;撒着红红绿绿佐料的冰粉正颤巍巍地在碗里轻轻抖动着,被递到满眼期盼的顾客手中;豆腐圆子外酥里嫩,塞进独家秘制的辣椒蘸水,豆香和辣椒的香辣融合,酥脆咸鲜,再来份煎饺,一口咬下去里面的汤汁爆出来,既浓郁又鲜美可口,一口下去就是满满的满足……喧哗的青云路,一连串的美食不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是争先恐后地一起登场。现在,整条街热气腾腾的烟火气仍在,但没有了烟雾缭绕的油烟气。青云路步行街真正成为展示传统文化、吸引新兴业态、聚集消费人群的特色文化街区。
最喜人间喧嚣处!夜晚的青云路一片盛世景象,川流的人群中满足的笑脸洋溢着安宁和幸福,一盘盘美食被摆放到客人面前,这份烟火的馈赠仍在青云路,终将治愈生活中小小的不快和遗憾。不变的是“烟火气”,变的是增添的“文艺气”“趣味性”“多元化”。街角不再是卫生死角,处处整洁美观,随处可见的精心设计给人惊喜,也把贵阳、贵州的文化历史印迹传递……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句话:“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青云路的变化正是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之一,也是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