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闻 之
每年的清明节,总会有人来到位于山西太原东山牛驼寨的太原解放纪念馆,在其中一座纪念碑前,悼念解放太原时牺牲的一位烈士。这位烈士名叫萧逸,是新华社记者,牺牲时仅34岁。纪念碑上铭刻着萧逸的生平和事迹,让人感慨。烈士当年洒血处,如今已是遍地红花开,人民的英雄,人民自会记得。
萧逸原名徐德纯,是江苏南通人,1915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后经人介绍,去上海一家乐器公司当了学徒。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亡激发了萧逸的爱国热情,他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活动中。1936年,萧逸入职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后改名为读书出版社),这是共产党领导的进步出版社,在这里萧逸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成为他思想新的转折点。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上海沦陷。萧逸满怀抗日救国的激情,跋山涉水,历尽艰险,于1938年初到达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3月鲁迅艺术学院筹备成立,爱好音乐的萧逸被录取为音乐系第一期学员。在延安,萧逸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鲁艺办学初期遇到了许多困难,办学的物质条件极差,学员要亲自动手挖自己住的窑洞,没有教材,也没有参考资料。音乐系只有3名教员,也缺乏可供练习的乐器。面对这些困难,教员自己动手编写讲义,学员互教互学。鲁艺学习结束后,萧逸留校工作,参加了鲁艺实验剧团。田方任剧团团长,内部设立组织、教育、剧务、总务4科,成员约30人。
剧团先后演出话剧《一心堂》、《打虎沟》、《流寇队长》,新歌剧《农村曲》、《军民进行曲》、《周子山》,新编京剧《松林恨》、《松花江》等,并演出若干中外名剧,如《日出》、《带枪的人》等。1939年3月,鲁艺实验剧团赴晋东南八路军总部慰问演出。3月从延安出发,到12月底返回,实验剧团深入前方,长途跋涉历时9个多月,演出100多次。由于演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富于战斗性和鼓动性,为群众喜闻乐见,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当时,在剧团担任秘书工作的萧逸,负责剧团文书起草和行政事务,安排和管理团员生活,还要参加演出、搬运道具等,忙碌异常,这对萧逸来说,正是锤炼革命意志、获得丰富工作经验的好机会。
1941年9月,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了延安大学。萧逸成为俄文系的学员。在这里,萧逸开始了新的生活。1943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从事文艺创作工作。在延大学习期间,萧逸的个人生活中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位姑娘闯进了他的心扉。这位姑娘叫沈霞,是著名作家茅盾(沈雁冰)的女儿。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45年春,萧逸和沈霞在延安结婚。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组织决定派萧逸沈霞夫妻俩参加华北文艺工作团,去张家口地区进行艺术宣传工作。但出发前沈霞手术感染不幸去世。不久,萧逸强忍悲痛,随团奔赴张家口。张家口是西北通向东北的走廊,抗战胜利后许多从延安、晋绥等地来的干部,陆续汇集到这里。1946年初,为了适应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战争报道的需要,党组织从他们中间挑选了一批干部,分配到晋察冀日报社和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工作。
萧逸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不避艰险,不怕牺牲,在战火硝烟中采访报道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当时,进驻张家口的晋察冀日报社与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报社的采访科,也是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的采访科。萧逸是1946年2月调入的,接待他的是采访科副科长张帆。后来,张帆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到萧逸来报到时的情景,个子高高,前额突出,两眼炯炯有神。
1946年6月,国民党悍然撕毁停战协定,疯狂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战争开始后,萧逸参加了晋察冀日报社和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派出的前线记者团,深入战地采访,写出了《平汉前线的民兵团》、《满城的民兵连》等通讯,报道了解放区军民的英勇战斗和平汉前线的胜利。
随后,萧逸随军转战华北各地,参加过保(定)南、正太、清风店、涞水、石家庄、平津等战役的报道,发表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和通讯。
张帆后来回忆说,萧逸“不怕苦,不怕累,日夜奔波,随军转战华北,深入连队,和战士们生活在一起,在枪林弹雨中采访”;萧逸的报道“一是及时,二是善于抓取典型”,“这样不仅使读者了解战局概貌,而且可以看到战争中的人物和事件”。
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萧逸随军入城。在北平,他高兴地拜见了早已进入北平的岳父母茅盾夫妇,汇报了自己这几年的生活和工作,并谈到自己在战争中正构思创作长篇小说,想留下来有一个完整的时间进行创作。茅盾听后鼓励他继续深入生活,更有利于搞文学创作。萧逸听从了岳父的建议,充满激情奔赴太原前线。
1949年4月,我各路解放大军,对山西太原这个阎锡山经营多年的老巢发起决定性总攻。萧逸作为随军记者,在上级的安排下,采访攻打太原城郊要塞双塔寺的战斗实况。
双塔寺原名永祚寺,位于太原市东郊郝庄村南,这里地势较高,南可控制太原东南,北可俯瞰太原城。敌东南防御区指挥部及43军军部即设于双塔寺。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这块土地上,敌军筑有山炮阵地和数十个碉堡,并设有雷区、外壕、鹿寨、铁丝网等。
我攻打双塔寺的部队,每天除了进攻和阻击敌人的反扑外,还展开了猛烈的政治攻势,向敌军喊话。4月14日,萧逸随我军敌工干事来到前沿阵地采访。在新占领的敌军碉堡内,他拿起话筒,向敌军喊话,宣讲形势和政策,要他们立即放下武器。这时,敌人突放冷枪,罪恶的子弹击中萧逸,他当场牺牲。
萧逸的牺牲,给分社的同志们带来了巨大的悲痛。战友们清点他的遗物,里面有一本本采访日记和写作计划、没有写完的数万字的小说草稿,还有萧逸在北平为岳父母拍的照片,以及沈霞的部分遗物。在他牺牲后的第三天,张帆将萧逸牺牲经过向茅盾作了专函报告,并寄去了萧逸的遗物。茅盾听闻,几次落泪,悲伤不已。“萧逸此番在前线牺牲,大出意外,我们的悲痛是双重的,为国家,失去一位有为的青年,为他私人想,一番壮志,许多写作计划,都没有实现……多年来我已经‘学会’了把眼泪化成愤怒,但萧逸之死却使我几次落泪。”茅盾以极为沉痛和复杂的心情写来回信。
萧逸牺牲后,被安葬于双塔寺附近。1989年,太原解放40周年,萧逸生前的几位战友商定,以新华通讯社、山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省新闻学会和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的名义,在牛驼寨烈士陵园为他重立新的墓碑,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支持,萧逸烈士的纪念碑很快在扩建后的太原解放纪念馆重新竖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