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提质增效贯穿于教学全程

2024-01-08 12:44蔡卫红江苏新沂市行知学校
小学科学 2023年24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生物科学

◇蔡卫红(江苏:新沂市行知学校)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教师,为保证学生在此阶段实现有效学习,切实掌握知识并具备素养基础,还应从教学方向着手,基于教学内容实现提质增效,以此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具备素养基础。但应注意的是,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还需教师仔细斟酌、设计教学内容,结合对应案例展开有效引导,进而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发展,帮助教学展开。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自主探究

新课标的出台,对小学科学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如何在提高小学生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亟待每位教师思考并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小学科学教育模式多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为主,即教师向学生呈现科学现象或科学理论,学生需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步实现分析与理解。但此方式忽略学生的学习体验,影响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新课标教育思想多指向学生个体发展,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转变原有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主体地位为目的,鼓励学生积极表现、踊跃发言,自主探究科学世界。通过自主探究帮助学生体验科学的魅力,使其掌握更多学习方法,从而将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所为,确保学生正确学习习惯的形成。此外,在开展小学科学教育时,教师应以发展小学生综合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为核心,向学生提供一些带有想象空间的科学问题,并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思考,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现象特点,了解科学理论知识,形成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学科知识框架,为其今后在科学领域的成长奠定基础。

以小学科学《空气》一课为例。虽然空气在学生学习与生活中较为常见,但学生大多并未立足于科学的角度对空气展开探究。为在保证课上教学质量的同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其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机会,教师可结合本课程教学主题,向学生提供一些问题,如“空间内部包含多少空气?”“空气与质量之间是否存在直接联系?”等,由问题形成科学学习情境。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展开自主探究活动,如通过生活或学习经验以及相关实验调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结束后,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要求每位学生将所收集到的关于空气的知识和解题过程在课上分享,包括学生所整理的关于空气质量、热空气、冷空气等相关内容资料,以此凸显自主探究乐趣,锻炼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此方式不仅节约课上教学时间,还通过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此外,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机会,也能锻炼学生的学习水平。基于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空间,并兼顾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设定符合学习能力的科学问题,以此驱动探究活动的有序开展,为发展小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二、合理设计任务,发展学生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可带领学习者从科学的角度对客观事物展开评价,包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相互关系等,可帮助学习者完成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实现实践技能的提升。同时,科学思维也是基于事实论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与结论产生正向批判的重要基础。在新课标背景下,提出发展小学生核心素养和科学思维的教学要求,是学生在小学科学探究领域必备的素养之一。但科学思维并不能一蹴而就,小学生需在理解科学知识特点、形成科学探究观念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实践活动,以此形成相对完整的学习认知体系。同时,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还需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即能够准确掌握、提炼甚至解读科学知识和科学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与应用,如此才能确保科学思维的形成。为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拓展机会,通过多元化教学指导,训练小学生的科学思维。

以实际情况为例,在《植物的共同特点》一课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本课程的教学核心围绕小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基于此,教师可围绕课程主题,设计与之相对应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在对比分析、归纳与总结过程中,产生科学思维并逐步实现思维能力的拓展。在此过程中,可设置以下三个任务。

调查陆生和水生植物特点,掌握二者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分别概述两种植物的生长规律和所需条件;

选择自己喜爱的植物,并总结其一生会经历的变化,包括种植、发芽、出苗、开花等;

回顾前两个任务实践过程,分析植物之间的共同点,即需要阳光、水分、空气等,大多均会经历繁殖,最后衰老死亡。

结合具体任务内容展开分析,第一个任务主要帮助学生在接触植物课程初期,了解植物的分类和特点,形成对不同植物的初期概念;第二项任务主要是基于第一项任务做出的拓展和延伸,至此,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特点。此时,引导学生从中选择自己喜爱的植物类型,展开深层次探究与调查,更能帮助学生清晰掌握植物从生长到死亡的全过程,从而深化其对植物共同特点的了解。第三项任务指向学生学习的最终环节,即巩固环节。通过前两项任务,学生已经了解水生和陆生植物特点,也通过具体的实践细致化掌握了植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此时要求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发现植物之间的共同点,更契合本课程教学主题,也有利于推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与整理。三项任务一一对应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过程,通过任务的实践与实现,更能为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三、提出生活问题,高效掌握知识

小学科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所包含的趣味知识更是小学生喜爱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从教学角度设计、导入生活问题,以此引导学生了解具体内容,以教材结合教师引导的方式激发思维,尽可能地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实现增强教学效率的目的。

以《生物的多样性》一课为例,教师可由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物举例引导学生,并适时根据内容提出问题。如教师可在引入阶段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在校园中见过哪些生物?”引导学生回答。学生们纷纷回答不同的答案,如麻雀、飞虫、花草树木等等。教师此时可基于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在“生物”的概念上有所了解,进而引出本次教学的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为保证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实现教学目标,切实掌握知识,教师可从设计调查问题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尝试前往室外或根据自己的回忆展开“调查报告”的填写,如“我看到的校园生物有__ 、__ 和__ ,它们分别属于__类、__类和__类”。当学生能够填写内容,有了基本认知后,教师可进一步将问题细化,使其融入生活,如“我们应该怎样全面、客观地调查校园生物的多样性?”随后展示校园(或教师选择的区域)的平面图,引导学生根据具体内容将其划分区域,通过展示正确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回忆,思考自己曾见到的生物,并鼓励其主动表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学生的表达内容,将知识学习环节进一步深化,在提升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率的同时,使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判断题,如:“你觉得校园中哪个地方的生物最多?A.操场,B.花坛,C.教室,D.楼顶”;“土壤中的塑料袋算生物吗?为什么?”;“搜索校园生物时,没见过的生物可以忽略不计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从中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实际意义和在具体实践调查中的注意事项。随后,教师可为学生讲解“二歧分类法”,并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选定自己喜欢的地点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于下一课时中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情况,从课堂教学中讲授知识,引导学生在课后参与实践,切实将小学科学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

四、鼓励实践验证,形成良性循环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相对隐性,而这便是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缺乏兴趣、动力的主要原因,更是教学效率受到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教师还应充分基于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实现发展,将相对隐性的知识通过实践转变为显性的、可见的内容,以实践带来的成就感反馈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作用,通过实践引导学生验证自身所学,进而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充满兴趣与动力,渴望掌握更多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

以“制作一个潜望镜”为例,“潜望镜”这一物品是学生生活中不常接触的,因此他们会显得格外好奇、有趣。就教材内容安排而言,该节位于单元末尾,属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验证,且知识相对浅显易懂、注重实际操作,因此尤为契合实践验证的内容要求。当实践环节开始时,教师可首先为学生展示“潜望镜”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潜望镜能够在水下看到水上的景象?”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传播、反射等知识,因此能够快速解答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直接引入实践环节:“同学们,大家能够通过现有的材料,制作出一个能够使用的潜望镜吗?”并逐步引导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知识,尝试制作潜望镜。由于学生先前已经学习过相关知识,因而能够较为容易地制作出潜望镜模型并尝试使用。此时,教师便可肯定学生的成果,并引导其回顾先前所学,归纳总结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具有成就感的同时,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如此,成果通过实践得以展现,学生也能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具体内容,通过学习逐步实现发展。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若想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还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选择最合适的策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教学根本地展开教学设计与实践。小学科学知识虽然浅显易懂,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所在,因此,还需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基于学生现状实现积极引导,进而在教学展开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为其打下扎实基础。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生物科学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蜗牛看牙医
第12话 完美生物
点击科学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科学大爆炸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