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红
(酒钢肃南宏兴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甘肃 嘉峪关 735100)
当前,随着中高品位的铜矿资源开采逐步殆尽,低品位的氧化铜矿开采成为矿业领域所重点关注的一项内容[1]。而在难选低品位氧化铜矿中,其存在着矿物组成复杂、结合率高、容易泥化等诸多特点,导致传统的浮选工艺难以实现对氧化铜成分的精准浮选[2]。对此,就需要从材料、设备和方法等多个角度着手,进一步探究难选低品位氧化铜矿浮选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此实现对难选低品位氧化铜更为精准的分选目标[3]。
本次实验所使用的原材料取自华中地区某矿山,该矿山区域内存在大面积的典型低品位氧化铜矿。在取得样品后,对其进行粉碎和混匀,并进行抽样分析,初步得到的分析结果如表1 和表2 所示。
表1 样品主要组成成分分析结果
表2 铜化合物的物相分析结果
在此基础上,采用SEM对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微观结构分析角度来看,该样品中的铜化合物多以嵌布的方式分布在脉石矿物当中,而脉石矿物则主要由二氧化硅和氧化钙等物质所组成,嵌布特征相对较为复杂,需要采用浮选法进行分选。同时,该样品中含泥量较高,泥化现象较为严重,传统浮选工艺容易造成指标波动过高而难以进行过程控制,因此研究人员决定对浮选工艺进行优化。
本次实验中,所使用的主要试剂包括活化剂硫化钠、捕收剂丁基黄药、调整剂氧化钙和起泡剂松醇油,以上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均采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在实验设备及实验流程方面,考虑到该样品泥化现象严重的实际情况,本次首先采用旋流器进行脱泥处理,再进行后续步骤,主要步骤如图1 所示。
图1 浮选的主要实验流程
由图1 可知,本次主要实验流程如下:
1)使用旋流器,对原矿进行脱泥处理;
2)对处理后的产物进行磨矿;
3)将磨矿产品放置于浮选槽中,控制浮选槽电机转速为1 500 r/min,且控制环境温度为25 ℃,加入上述三种药剂进行浮选实验;
4)浮选实验完成后,对产品进行过滤和烘干处理,而后进行称重和分析。
根据相关理论可知,矿物单体的解离程度与浮选效果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为了提高矿物单体的解离程度,则需要将磨矿细度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因此,为控制用药含量不变,选取四个不同的磨矿细度水平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不同磨矿细度下的铜矿浮选效果分析
根据表3 中的数据可见,在增加磨矿细度的趋势下,铜精矿的品位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而回收率则先升后降。同时在磨矿细度-0.074 mm 的占比达到81.90%时,矿泥罩盖问题也较为明显,导致部分铜矿物未得到有效浮选。综合考虑上述情况,将磨矿细度最终确定为-0.074 mm 占比69.2%。
在本次实验中,氧化钙用量的调节主要用于调节浮选体系中的pH 值,以往研究表明,该pH 值对于浮选效果的影响颇为显著。对此,基于最佳的磨矿细度指标,同时控制用药含量不变,改变氧化钙的用量进行实验,结果如表4 所示。
表4 氧化钙用量与铜精矿指标的关系
从表4 中可见,在增大氧化钙用量后,铜精矿品位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而回收率则先升后降,在氧化钙用量为2 kg/t 时达到峰值。综合考虑以上两个指标的变化趋势后,确定氧化钙用量为2 kg/t。
在本次浮选实验中,硫化钠的主要作用是对氧化铜矿表面进行处理,使之转换为硫化物,而后再使用丁基黄药对硫化物进行捕集。为探究硫化钠用量的影响,按照上文中的实验结果控制磨矿细度和氧化钙用量,改变硫化钠用量,取得的结果如表5 所示。
表5 不同硫化钠用量下的铜精矿指标
根据表5 中的数据可知,随着硫化钠用量的增加,铜精矿品位和回收率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因此确定硫化钠的用量为2 kg/t。
在以上分析的实验数据中,无论如何调整氧化钙和硫化钠的用量,其所获得的铜精矿的品位均处于较低水平,分选指标的理想程度也偏低,经初步推断,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药剂之间存在协同作用。为此,分别设置以下试验水平:氧化钙添加量分别为0、1、2、3 kg/t;硫化钠添加量分别为0.5、1.0、1.5、2.0 kg/t;丁基黄药添加量分别为0.05、0.10、0.15、0.20 kg/t;松醇油添加量分别为0.011、0.022、0.033、0.044 kg/t,以此进行4×4 的正交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F 指标检验方面,所有药剂的F 检验值均较低,证明各种药剂均对品位无明显影响,而氧化钙、丁基黄药和松醇油对于回收率的影响则较为突出,其中又以松醇油的影响最为突出。因此,分别从品位和回收率两个角度考虑,选择两组实验,实验参数及结果如表6 所示。
表6 品位和回收率分别最高时的实验参数及结果
从表6 中的数据可见,以回收率最高为前提的实验组在产品综合指标上更具优势,因此确定最优的实验因素水平为氧化钙用量3 kg/t、硫化钠用量2 kg/t、丁基黄药用量50 g/t,松醇油用量33 g/t,由此可取得较优的产率和回收率。
在本次研究中,结合某地难选低品位氧化铜矿的浮选要求,对其进行浮选实验,并逐步探究了各项参数对浮选实验的影响,以此确定相对较优的参数组合。经预计,有望将该参数组合投入实际应用,从而推动浮选效果的提升。当然在今后的工作中,仍需考虑应用智能技术等对参数进行进一步优选,从而提高研究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