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健 王新民 赵祖平
[摘 要]文章以天水市丰富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为依托,将其与地理课程内容有效整合,并以“农业区位因素”为例,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实用案例,落实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核心素养;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5-0092-04
乡土地理资源,即本乡本土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它具有地方性、综合性、直观性、可亲性、实用性的特点[1] 。“甜不过家乡水,香不如家乡米。”基于乡土资源的地理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熟悉家乡的“一草一木,一风一景”,激发学生的乡土热情,而且能提升其创新能力,从而升华其爱国情怀。
高中地理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引入乡土课程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目前,部分教师缺乏对乡土资源的全面了解,教学方法僵化。此外,在升学考试压力下,教学评价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师和学生选用课程资源难免会出现不切合实际教学需求的状况。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选取典型的乡土地理事物、地理景观作为教学资源来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很重要。
天水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是孕育了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的开发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文章结合甘肃省天水市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创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实用案例。
一、依据教学内容,整合乡土地理资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结合实例,说明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的布局原理[2]。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属于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降水适中。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市内不同区域有着各自的特色农业(见表1)。
二、甄选乡土地理素材,开发乡土地理案例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的开发需要教师精心甄别,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为师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素材。此外,所选取的乡土地理素材还应紧密契合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创建乡土地理教学案例。
(一)开发乡土地理素材的方法
乡土地理案例对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掌握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如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实证研究法等,这些都是乡土地理案例开发的重要方法。
文献研究法,即通过查阅和分析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书籍、报告等文献资料,甄选乡土地理素材中贴近教师和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的乡土地理素材,其中紧扣时代热点、密切联系师生生活、深度契合教学内容、具有高度育人价值的案例是最佳选择[3]。通过文献研究法,师生可以了解乡土地理研究的现状和前沿动态,可以有效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和经验,从而拓展乡土地理资源在教学应用中的深度和有效性。
实地调查法,即通过实地走访、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与乡土地理资源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分析甄选出与教学内容深度契合、对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效的乡土地理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提炼、整合、重组、优化,达到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融合的效果,突出乡土地理资源素材的优势和作用。通过实地调查法,师生可以置身于生活的真实情境中,体会现实与理论的差异,从而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在充分利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用实证研究法来证实,即验证前期通过乡土文獻、真实调查所获得的素材、数据、信息等是否紧扣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否适合高中教学方法,是否是最佳核心素养培育的材料,是否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三种研究方法在乡土地理素材甄选过程中互相联系、层层推进,这很考验教师的耐心和细心。
(二)乡土地理课程案例的开发步骤
问题式教学是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途径之一。乡土地理课程案例的开发是为了创设区域性真实的生活问题情境,提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生活探究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分析、探究,解决生活中真实的地理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乡土地理资源教学案例的开发步骤如图1所示。
1.分析《课程标准》与教材。地理《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在地理课程资源建设方面为教师指明了方向。《课程标准》的实施、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以一定的素材为依托,通过情境的设置及问题的解决等来实现[4]。教师需要结合学情和本地实际增加或者替换相应的乡土地理案例,以帮助学生吸收、内化知识,培养技能,最终使核心素养培育落地。
2.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明了方向。文章以天水市秦州大樱桃为案例,在分析《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帮助教师明确教学内容的范围和难易程度,促使学生通过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学习,不断提升技能,促进知识迁移及综合思维的发展。
3.乡土地理案例的选择与编写。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后,首先要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依托,在收集到的乡土地理素材中甄选关于秦州大樱桃的相关内容。其次,如果已有的素材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教师需要继续检索、查阅、补充素材。在乡土地理案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所选择的乡土地理素材应与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吻合,确保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具有规范性、科学性、易学性的特点,以促进学生在案例学习分析过程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实现综合思维能力发展。
4.乡土地理案例的实证重组。乡土地理案例的编写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磨炼与验证,案例编写完成后,教师需要多方核验内容。为深入了解天水市秦州大樱桃的生产过程和成熟后的销售状况,笔者到大樱桃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与一线果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以确保案例的科学性、时效性、价值性,保证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利用已知探究未知。
5.教学的设计实施及总结更新。将编撰好的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运用到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巧妙创设问题情境,结合乡土地理案例设计提问,层层递进,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促进其理解、掌握相关内容。授课结束后,教师应根据授课效果进行反思与总结,审视教学目标的完成度,及时完善和更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三、根据乡土地理案例,开展地理教学
1.课题名称:《天水大樱桃的喜与悲》。
2.教学目标:根据课题《天水大樱桃的喜与悲》及课程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见表2。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影响天水大樱桃种植的农业区位因素。难点: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信息因素对天水大樱桃种植的影响。
4.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被称为“樱桃进士”的南宋词人蒋捷,在诗词中所说的樱桃生长于现在的苏州一带。而今我们秦州的樱桃却凭借个大、色亮、肉硬、味甜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2018年“秦州大樱桃”更是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作为天水人,你们了解它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知的乡土农产品巧妙设置学习情境,并以此吸引学生,引起其探究问题的兴趣,提高其学习农业区位因素的热情;利用学生见过、摸过、品过的天水大樱桃拉近学生与所学内容的距离,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探究一:大樱桃因何而生。
材料一 天水市常住人口295.65万人,是陕甘川三省要冲,拥有四通八达的陆运网络,区位优势明显。天水市历史文化厚重,工业基础完善,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其年平均气温11℃,无霜期约185天,年平均降水量574毫米。境内山脉纵横,中心城区两山夹峙、一水中流,渭河、藉河穿城而过,陇山、秦岭余脉环抱,空气质量优良,气候适宜,景色秀美,有“陇上江南”的美誉。
材料二 天水所产的大樱桃以果实味美、营养丰富等突出优点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通过对消费者的调研发现,“秦州樱桃个头很大,口感很爽脆,含糖量适中,酸度也很好”这是消费者对其的普遍评价。不仅如此,大樱桃还富含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而且其生长过程中不喷农药,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保健食品”。
(1)分析秦州区有利于种植大樱桃的自然环境条件。
(2)分析天水大樱桃品质高的原因。
设计意图:天水大樱桃是当地极具代表性的农特产品,探究与原材料相关的问题,也就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区域认知素养。问题(1)需要学生根据对家乡的了解和对材料一的理解,关注题干中的相关内容,并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这属于学业质量水平1层次问题。问题(2)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材料内在逻辑关系,进行解释、推理、区分、扩展、整合才能最终得出答案,这属于学业质量水平2层次问题。本组问题的设计层层递进,有利于学生提升区域认知素养,同时有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探究二:“暴走”的大樱桃。
材料三 在秦州大樱桃上市销售的黄金季节,秦州区借助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让秦州大樱桃成为“网红”果品,畅销国内市场。近年来,秦州区商务局立足秦州水果品牌的宣传营销和水果电商品牌的打造,通过“互联网+”架起产地与消费者的桥梁,在传统网店营销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媒体网销新模式,逐步形成了线上线下相互补充的销售格局。截至2020年,全区大樱桃栽培面积8.7万亩,年产量4万吨,产值近8亿元;大樱桃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知名度不断提高。持续推进电商助农消费精准脱贫工作,助力天水果农,对天水脱贫攻坚工作有着重大意义。
(1)结合材料分析秦州大樱桃畅销的原因。
(2)秦州大樱桃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请从生态、经济、文化方面分析其利弊。
设计意图:本组问题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引导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1)需要学生从整体上审视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法得出结论,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属于学业质量水平2层次问题。问题(2)通过材料引出问题,让学生从点到面展开思考,建立知识在不同情境下的联合分析,对学生地理技能要求较高,属于学业质量水平4层次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促进关键能力的形成。
探究三:大樱桃之殇。
材料四 在全国各类评比中屡次获奖的天水大樱桃,因其品质优良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其销售仍以传统的“地摊式”销售为主,渠道单一。此外,果园生产的优质果品未能充分發挥市场优势,进入大型超市、高端市场的比例很小。大樱桃果实的成熟期气温高,果实采摘后在自然条件下极易发软甚至腐烂,其果实在采摘后若不及时预冷,就会导致果实品质下降,口感变淡,商品价值大大降低;品质优良的大樱桃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变成了“次品果”,这给天水大樱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分析天水市大樱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对天水市大樱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设计意图:本组问题结合大樱桃种植过程中的实际发展变化设问,引导学生动态地分析看待问题。链式递进设问深挖天水大樱桃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结合材料四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不仅能培养学生基于现实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多方面考虑问题,为天水大樱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这一过程能培养学生的爱家、爱乡情怀,让学生认识人地协调的重要性,为家乡的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此问题属于学业质量水平3—4层次问题。
四、反思和总结
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材中的部分情境、案例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学生无法充分理解,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难以满足教师教学的需求。乡土地理案例的应用弥补了以上的不足,契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基于现实问题学习地理知识,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使地理知识“活”起来。另外,乡土地理案例的应用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使学生明确人地协调的重要性。我们在开发乡土地理教学案例时,要注意所选案例的规范性、科学性、真实性、典型性、易学性,以确保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行之有效。
[ 参 考 文 献 ]
[1] 毛必林.试论学校乡土地理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86(12):29-3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邓楚雄,彭鑫.基于核心素养的湖南省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以十八洞村精准扶贫促进区域发展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8):25-27,30.
[4] 张道英.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应用调查:以黔南州为例[J].高考,2020(11):15.
(责任编辑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