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教感应故事画的角度解读《张骞出使西域图》

2024-01-07 00:42赵剑峰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考释图像

赵剑峰

[摘 要]《张骞出使西域图》在初中、高中教材中曾4次被用作插图,大部分师生从未感觉到这幅图有什么问题。实际上,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然而张骞、汉武帝却是光头、袈裟一派佛教装束,由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图》这幅佛教感应故事画“篡改”了历史。文章对《张骞出使西域图》详作考释,探究佛教感应故事画为什么要“篡改”历史,我们应当如何在教学中吸取类似的教训,并指出,以图证史,一要了解史料作者及其所处时代,二要注意辨别史料的真伪。

[关键词]张骞出使西域图;佛教感应故事画;选择性必修3;图像;考释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5-0054-04

《张骞出使西域图》在初中、高中教材中曾4次被用作插图。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封面(见图1)也选用了这幅图。很少有人提出这幅图有什么问题,但稍加推敲,便能发现问题。例如,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中明确写道: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1]。既然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才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那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时候,佛教肯定还沒有传入中国,为什么张骞、汉武帝都是光头、袈裟一派佛教装束呢?这显然有悖常理。“山林只在虚檐外,错把风声作雨声”,仔细推敲这幅图,笔者发现类似的问题还有不少。为什么《张骞出使西域图》会出现这么多问题?我们应当如何理解这些问题的产生?我们又应当如何在教学中吸取类似的教训呢?

《张骞出使西域图》是我们迄今见到的最早的一幅有关张骞出使西域事迹的绘画,经常出现在和“丝绸之路”“佛教传入中国”相关的研究专著和画册中,享有盛誉。《张骞出使西域图》(见图2)出自莫高窟第323窟主室北壁史迹画(见图3),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占有独特地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张骞出使西域图》作为一幅佛教感应故事画,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它所呈现的历史是距离西汉张骞出西域七百多年后的唐初画师改造过的历史。我们不能把历史误解当作历史记忆。我们相信任何历史图像资料的出现,都必定有其特定的历史依据,而非纯粹的捏造[2]。那就让我们仔细分析这些图像的蛛丝马迹,破解隐藏于它面纱背后的历史秘密吧。

一、什么是佛教感应故事画

佛教中的感应故事,是指向佛、菩萨祈祷、忏悔或念佛、诵经、造经、造像后出现感通、灵异或神异事迹,一般被认为是以亲身经历的信徒的口述资料为素材而编撰成的,转而启发这类故事的读者或听众建立他们对佛教神灵的信仰[3]。将其绘成图像,即为佛教感应故事画。佛教感应故事画有一定的史实依据,但更多的是想象、附会和杜撰。

下面就让我们仔细辨别哪些是历史的真实,哪些是后世的附会。

二、佛教感应故事画是怎样“篡改”历史的

《张骞出使西域图》的画面可分为三组(图4、图5、图6),由连续的故事组成,分别为汉武帝礼拜甘泉宫二金人像、张骞拜别汉武帝、张骞等持节西行至大夏国。

(一)休屠王祭天金人并非佛像吗,汉武帝并未烧香礼拜

第一组壁画(图4)的内容,有实有虚。获得匈奴金人、把金人置于甘泉宫,是历史的事实。而把金人当成佛像来礼拜,进而把获得匈奴金人作为佛教传入我国内地的开始,则是虚妄不实的了[4]。

该画面所表现的汉武帝破匈奴获金人及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有明确记载,当为信史[2]。但此画面与佛教传播之间的关系,正史中并无记录,而是出自《魏书·释老志》的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图》的创作背景并非《史记·匈奴列传》,而是以《魏书·释老志》为依托。汤用彤先生在其名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中,对《魏书·释老志》记载的相关史事进行了深入考证。他认为:“(甲)《史记》《汉书》并未言及武帝列休屠丈余金人于甘泉,烧香礼拜。(乙)《汉书·金日磾传赞》有立金人为祭天主之言,其后注解多有从之者。(丙)汉武帝时,印度未有造佛像之事。(丁)金日磾为休屠太子,无奉佛传说。(戊)甘泉宫乃象紫微宫之十二星。而休屠金人与径路祠则同另在一地。由此五证,《释老志》所言之虚妄可知也。”[5]

(二)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并非问询金人的名号

第二组壁画(图5)榜题为“前汉中宗既获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但是,张骞出使西域,与问金人名号根本无关,当时佛教并未传入中国。把张骞出使西域和佛教传入中国拉上关系的又是《魏书·释老志》:“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6]

这幅壁画的榜题中出现的错误只是由于画工缺乏历史知识造成的吗?显然没有这么简单,壁画《张骞出使西域》虽然是历史画,但毕竟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是其糟粕所在,榜题就是一个集中体现。

首先,称汉武帝为“前汉中宗”就是一个错误,“中宗”是宣帝的庙号,汉武帝的庙号是“世宗”。更严重的问题是,历史上并无张骞赴西域问询金人名号一事,张骞出使西域与匈奴金人根本无关,只是借张骞出使西域抬高佛教的地位而已。

(三)张骞到达的大夏国并非信奉佛教的国家

第三组壁画(图6),由下到上,先绘三人匆匆而行,其上再绘同样的三人匆匆而行,前一组形体明显大于后一组,用“近大远小”表现越走越远,使画面富有空间感和层次感。最后来到画面的左上角,有一座西域风格的城池,城内有一座佛塔,城门外站立两位身披袈裟的僧人,正在迎接使者的到来[7]。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了大夏国,基本上是历史的事实。但大夏国是不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目前除了《魏书·释老志》中说“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没有其他史料提及。第三组壁画依据佛教典籍,把大夏国描绘成一个佛教国家,明显虚妄不实。

三、佛教感应故事画为什么要“篡改”历史

(一)佛教感应故事画是唐初儒佛道三教斗争的产物

在唐初的儒佛道之争中,佛教排在三教末尾。佛教徒力图把佛教传入汉地的时间提前,以此与儒教、道教相抗衡。莫高窟第323窟的张骞使西域问金人名号壁画的出现,就是这种斗争的反映[6]。

(二)佛教感应故事画是唐初佛教徒弘扬佛法的产物

《张骞出使西域图》的画师很有可能为僧人,为了弘扬佛法,利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把佛像传入汉地的时间提前到汉武帝时期,暗示佛教在传入之初就得到了帝王的高度重视;又借助“名人效应”,把佛教传入中国和西汉历史上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联系起来,借博望侯张骞凿空西域之名提升佛教传入汉地的地位。经过一番辗转腾挪、角色转换,历史的真实和佛教的附会便真假难辨。本来穿凿附会的佛教故事,以假乱真,最终作为一种“历史图像”,发挥了“图像记忆”功能,达到了弘扬佛教的目的。这是《张骞出使西域》壁画在当时宗教宣传上的意义所在。

(三)唐初历史传说以讹传讹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8]。《张骞出使西域图》本是历史的误读,但这并不妨碍唐初的佛教信徒基于他们的佛教认识和佛教信仰,照单全收,以讹传讹。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图》的制作完成,这种唐初敦煌佛教徒的历史误读便被转化为一种所谓的历史真实,《张骞出使西域图》也被赋予了历史记忆的功能。随着佛教徒的膜拜和传播,慢慢地,“张骞出使西域”这一政治史、民族关系史、对外交流史中的重大事件便被附会为佛教传入中国的相关事件。

由于《张骞出使西域图》是人们迄今见到的最早的一幅有关张骞出使西域事迹的绘画,因此让相关研究者如获至宝,大量引用。但是,“写实的艺术作品并不像它表面上那样写实,而是往往缺乏现实,它不仅没有反映社会事实,反而对社会事实进行了歪曲。因此,历史学家如果不考虑画家或摄影师的各种动机(更不用说他们的赞助者和客户的动机),就有可能被严重误导”[9]。图像的确可以传递文字难以传递的信息,但是,和文字史料相比,有些历史图像所含的信息比较复杂,背后往往隐藏着这样那样的“故事”,容易被误读。人们通常只能看到图像的表面陈述,而难以读到图像背后的含义。

四、吸取的教训

首先,了解史料的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的历史特征,对评估史料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竭力跳出时代的束缚,尽可能地“神入”历史图像的发生现场,才能准确、客观地解释当时的历史现象。以《张骞出使西域图》为例,如果我们不知道它是一幅佛教感应故事画,不知道它创作于唐初,不知道唐初儒佛道三教的斗争,不知道画师弘扬佛法的主观目的,我们便很难正确地解读这幅图。

其次,要注意辨别史料的真伪。画师创作《张骞出使西域图》的主观意图是弘扬佛法,他无须也没有必要為佛教何时传入汉地的史实负责。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在运用史料之前,我们必须对史料进行辨析,认识辨别史料作者的真实意图,而不能盲信盲从,误入作者有意无意设置的陷阱中。

[   参   考   文   献   ]

[1]  齐世荣.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  沙武田.角色转换与历史记忆: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的艺术史意义[J].敦煌研究,2014(1):21-29.

[3]  杨小平.关于宗教研究中的“局内人信条”:以佛教感应故事和禅宗公案研究为例[J].五台山研究,2018(4):28-31.

[4]  张振新.谈莫高窟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1981(00):115-119.

[5]  公维章.《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插图介绍与史实辨正[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8):45-46.

[6]  马世长.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J].敦煌研究,1982(1):80-96.

[7]  于博.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辟:从敦煌壁画谈起[J].文史知识,2015(8):24-31.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9]  伯克.图像证史[M].杨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考释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基于FPGA的实时图像去雾系统
如何由图像确定y=Asin(ωx+φ)+B的解析式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有趣的图像诗
“名媛”的词义及其流变
《孔雀东南飞》开篇二句考释
《儒林外史》中“土仪”一词考释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
2000年以来《水经注》词汇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