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呈现
外公的菜园子(节选)
◎邓宗良
外公的菜园子在镇子西北边缘,一个池塘围堰的后面。它北边是镇子的屠宰场。西边是荒坡,十天半个月不下雨,那些高高的野草就开始枯黄。这样的周边环境里,菜园子看上去,就像一小片绿洲。原先菜园子不大,长方形,比一个篮球场大不了多少。后来,外公在它西边长满灌木丛的坡地上,又开荒出一块差不多大小的新园子。老园子土地黝黑松软,新园子的黄土几年下来却没有多大变化。外公说,老园子是熟土,新园子是生土。同样的小青菜,在老园子长得油绿饱满,在新园子却是梗细叶薄。老园子就像外公心有灵犀的老朋友。
外公肩膀上挑着浇菜水桶,水桶斜斜插着两个用竹筒做的喷头,水桶往下倾斜,水像雨点一样喷洒出来,逆光看过去,两扇水雾都挂着小小的彩虹。田垄上长的菜,沾上水,忽然鲜艳起来,活跃起来。两个小小的喷头洒下的好像不仅仅是水。外公的菜园子,像一个巨大的调色板,韭菜的苍翠,盖菜的幽蓝,青菜花的嫩黄,长茄子的紫黑,旱黄瓜的乳白,在屠宰场灰暗沉闷墙壁的衬托下,是一片跳动着的、洋溢出来的色彩。这个调色板像一池春水,一年四季不干枯。当然,并不适宜把这想象成外公在地里作的画,外公只是个农民。
菜园子只是外公的自留地。他更大的本事不在这儿。
他是生产队的“田间管理”,如果说生产队长是“厂长”,“田间管理”就是“总工程师”。生产队什么时候小田育种,什么时候大田插秧,什么时候灌溉或者排水,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开镰,都是外公说了算。他心里有一本账,但不是死账,他要考虑变量因素,比如天气,要看冷暖的变化,雨水的多少,看眼前的,想先前的,预见之后的。那些农谚,那些节气,在他心里是鲜活的。
他是镇子里最有口碑的“牛中”。“牛中”是牛市的中间人、经纪人。外公深得买卖双方的信任。在外公的撮合下,买卖双方都觉得合算,自己不是吃亏的一方。这实在不是件易事。外公对每头牛特点的把握令人叫绝,好像掀开牛皮看透了牛的一切。千百年来,农民跟耕牛相依为命,对耕牛的了解,胜于对自己的了解。买家觉得买贵了,外公会把牛的优点点出来,说得实事求是,无可辩驳。卖家说卖價还应该更高一点点时,外公会把牛的小毛病挑出来,也是实话实说,不容置疑。其实卖家和买家成交后说些“有点不划算”的话,有时是余兴未尽,有时是为了验证虚实,心里踏实些,也好找到便于炫耀的话题。一场交易后,买卖双方都觉得外公是站在自己一方着想的,以后再有买卖时自然还得找外公。
但在菜园子,外公找到了乐趣,这里是他排解压力的好去处。在菜园子里,外公想种什么,怎么种,想改变什么,怎么改变,都随心所欲,好与坏自己承担就是了。他不开心时,到菜园子里走走,心底会舒坦起来。他的菜园子,就没有不中看的时候。他有时抓一把泥土,摊开在手心看一看,皱着眉头对它说,伙计,你瘦了,该给你补点儿好的了。他将一片菜叶翻过来瞅一眼,便知道什么虫儿来过。菜园子顺着他的脾气,有时也给他出些难题,闹点小别扭。好在外公有的是办法应对和化解。这时,他就当菜园子像小孩子那样调皮了一回。
小镇里,那时分居民户口、渔民户口和农民户口。外公是农民户口,是绑在土地上的老农民。他的菜园子,使他与土地有了一条更紧的纽带,这不是约束的纽带,而是甜美的纽带。在菜园子里,常常看到外公弯腰在那里细心播下种子,看到他左手抱着装着肥料的粪箕,右手洒脱地抛洒着,看到他挑着水桶,水桶的喷头洒出一团水雾。晨光里,夕阳下,斜斜照过来的阳光里,有外公移动的剪影,水桶里洒出的水花,在阴影中是雪白的,在阳光里是金黄的。外公长长的影子落到地上,似乎要与菜园子融为一体。小时候,每当看到这个情景,总觉得外公离土地那么近,离我们那么远。
外公那个年代的农民,差不多都已经逝去,却让人无法忘记,无法释怀。他们对土地专注倾心,他们对土地温情脉脉,他们像土地的主人,又像土地的仆人。他们将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交给了土地,将心糅进了农作。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8月9日)
◆提炼
记叙文重在写人叙事,当然,写人离不开叙事,叙事离不开写人,二者相辅相成。从内容来看,记叙文大多分为两种:一种是线性叙事,讲述一个曲折、细致、动人的故事,在细致的描写中凸显人物形象,彰显主题;一种是多重叙事,讲述几个简单、蕴蓄、隽永的故事,多角度展现人物风采和时代风貌。而在考场上,后一种类型的记叙文更为常见,这是由考场时间决定的。局促的时间容不得考生过分“细腻”地处理自己笔下人物的诸多细节,便用一个故事来生发出多层含义,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表现人物的多重特性,升华出深刻意蕴。如这篇时文从不同层面塑造外公的形象,多个生活侧面蕴蓄、隽永,使文章意蕴丰厚,易于建构。
佳作展示
梧 桐
◎朱晨语
我经常一个人去附近一家没什么人光顾的茶社坐坐。常到茶社品茶的人中有一位客人,穿着入时,却格外素净淡雅。
她兴致盎然时,会用自己温柔磁性的声音讲述趣事,但更多的时候她会透过茶社的中式花窗望着外面,也不知盯着什么——是老板娘花重金从外地移植来的梧桐吗?可是这些刚落地的梧桐在冬日里气息奄奄,连身上包裹的白色塑料薄膜都未拆除干净,实在难以与室内的雅致相匹配。是路边一家三口慢吞吞走路的情景吗?可是她的生活本就是让多少人羡煞的风景呀。
一天,我来得比寻常早些。不多时她也到了,外表看上去和平日没什么不同,可似乎又和平时淡然的样子大相径庭。她看着我煮水、泡茶,我心底反倒生出许多慌乱,生怕没有掌握好火候,泡的茶苦涩难咽。给她添了杯红茶后,我一边细嗅着茶香,一边顺着她的目光看着窗外。已经是年末了,岁暮天寒,路边鲜有人走动,那棵梧桐看着更加突兀,树干上缠绕的塑料薄膜被风撕扯着,瑟瑟地飘舞。树干底部捆绑的棕色麻绳,面目狰狞。整棵树像一个被押解的囚犯杵在那里听候调遣,没有一丝活气。
“也许,我该走出去。”她突然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外面太冷了。”我随意地搭腔道,“等春天到了再去外面散心吧!”她转头对我说道:“哪能一直等呢?”我愣怔的工夫,她已经穿起脱下的衣服,放下卷起的袖子,那种朝气与寒冬腊月显得格格不入,那是一种被重新唤起的朝气。“谢谢你的茶,明天见。”她匆匆丢下一句话就走了。她走得飞快,没几步就在我的视野中消失。
我想,也许她说的走出去,并不是散心的意思。
最后一次见面时,我已经快要去外地上学了。和她道别时,她站起身抱了抱我,轻轻地说道:“好好努力,不要太安逸。”我轻轻地“嗯”了一声,眼眶和面颊却不知怎的都有些灼热。
再次回到那个茶社已经是六月了。茶社里的陈设一如从前般雅致,冬日花盆里老板娘精心扦插的红梅现在被开着白色小花的茉莉所取代。不待我问,就有常客对我说:“小姑娘,你不知发生了什么怪事。老和你一起喝茶的那位阿姨跑去别的城市发展了,抛下大好前程,多少人都说她魔怔了……”我想起她最后冲我绽放的那个笑容、她盯着窗外梧桐的眼神——那棵梧桐在夏日的催化下,早已挣脱了冬日包裹着它的那层薄膜和麻绳,生出了繁星般翠生生绿油油的叶子……
我忽然觉得,夏日的天空下,没有什么比这奔放而葳蕤的梧桐更美。
【江苏盐城市景山中学】
◆点评
这篇作文以“我”的见闻为主线,以一间雅致的茶社为场景,以不同的时间段和时令变化为对照,以茶社内外的陈设和梧桐树为渲染,向读者讲述了一位客人因不满于生活现状而勇敢地寻求自我发展的故事。作文选材有时代意义,构思精巧,视角独特,运用多重角度叙事和线性叙事相结合的手法,笔触细腻,画面感强。
【王淦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