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有“我”,有个性色彩

2024-01-07 04:39王学华崔翔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48期
关键词:叙述者经历人生

王学华 崔翔

技法点拨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有创新”这一考点的最后一条要求是“有个性色彩”。考生在写作时,在选材与行文方面,唯有做到“文”中有“我”,见解才会深刻,才能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

1.有“我”的真知灼见

一篇作文的品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真知灼见。真知灼见既是写作的导因,也是作文质量高低、价值大小、生命力强弱的关键。要使作文具有真知灼见,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有超越一般的眼光。即在常识、定论的基础上有所超越,形成自己的观点。所谓集天下精华,成一家之言。考生既要博采众长,又要超越众人。(2)有高尚健康的情感、思想。高尚健康的情感、思想,常给人以心灵的启发和鼓舞,也直接决定着作文的立意与境界。而高尚健康的思想可以从人生态度和社会观点两个方面来表现,包括正确评价别人、正确看待自己、与别人融洽相处、继承传统美德、提高个人修养、培养意志品德、关心人类社会等。(3)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关注自然和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就是将一颗审美之心放入大自然中,抒写人与自然相知相融的和谐之境。关注社会,就是关注生活中、社会里大大小小的热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作文中表现出来,使作文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4)具有历史感和预见性。考生要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无论是借古喻今、借古论今,还是古今相较、古为今用,游刃有余地拉近与各方面的距离;能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未来进行预测,并提出具体超前的观点。

2.有“我”的真才实学

能不能抒发真情实感,能不能抒写真知灼见,关键在于有没有真才实学。作文是对考生认识水平、文化底蕴和表达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字词句篇、思维逻辑、文化知识的综合训练,是情义理智信的相互渗透和熔铸,是知识、智力、能力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的精神战斗,是“外在内化”和“内在外化”的独创性心智劳动。这种心智劳动,不仅要求考生心中要有“货”,胸中要有“谱”,手头要有“准”,而且还要有把这一切形之于外的硬功夫,既要有“真才”,也要有“实学”。

范例分析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当然可以说生活充满无限可能,但到头来,每个人也只是经历其中的一种。

对于这样的认识,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维分析】

这是一道没有出现“有人说”,但仍需要人我对话的作文题。“你当然可以说”说明材料是对“你”说“生活充满无限可能”的回答——“但到头来,每个人也只是经历其中的一种”。针对这种认识,“你”该如何阐述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态度呢?在回答之前,考生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生活充满无限可能”是就个体经历而言吗?“你”“说生活充满无限可能”的意图是什么?材料的叙述者持怎样的论断?隐含了怎样的态度?形成这种态度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持这种态度会对一个人的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针对其问题怎样劝说或反驳以消解其消极的情绪?可以提出怎样的主张阐述你对生活的看法和态度?

从平等对话的原则出发,考生可以站在材料叙述者的立场,分析其这样说的合理性。可以从虽然“生活充满无限可能”,但“每个人也只是经历其中的一种”的原因入手,承认生活具有“充满无限可能”的特点,但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志趣选择某一种生活,一旦选择,就将充满无限可能的生活变成了确定的一种。但为什么“你”还要说“生活充满无限可能”呢?“你”可以从“生活充满无限可能”背后个体生活的多种可能来阐述自己的理由,并指出虽然只是经历其中的一种,但这一种生活对自己而言十分珍贵,赋予自己的人生以不一般的意义。

从消解材料叙述者沮丧的情绪出发,考生可以看其论断中是否存在逻辑漏洞,如果有,抓住其逻辑漏洞展开分析与劝说。“但到头来,每个人也只是经历其中的一种”,显然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对此,考生可以举出一些反例来阐述分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创造生活的无限可能的意义,呼吁每个人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要积极探索、尝试。从探究材料叙述者的心态出发,考生可以分析其论断的消极影响,进而更深层次地挖掘人的主觀能动性和生活可塑性之间的关系,主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突破人生的困境,去创造生活的无限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如果缺少对话意识,找不到材料中的问题,没有针对性,很容易滑到谈“何为生活”“怎样选择”“一种生活”“别人经历的生活与自己经历的生活”之类的话题,偏离题意。

因此,考生在写作时不仅要读懂材料的隐含信息、隐含要求,还要能根据材料的要求“唤醒”自己的学习积累,并有效地运用到写作中去,使文中有“我”,展现出个性经历与真知灼见。

【写作示范】

生活的无限可能

◎一考生

有人对生活有这样的认知:“你当然可以说生活充满无限可能,但到头来,每个人也只是经历其中一种。”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生活充满无限可能”意味着未来的不确定,我们可以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对未来生活的可能性进行无限拓宽、填充。只要我们对某种生活的可能性充满向往,并为此前行、努力,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实现我们所期待的目标的。抛去种种现实的桎梏与枷锁,生活就是天马行空的各种可能性的集合体。

可脱离现实的生活只是空中楼阁。人的生命长度、生命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生活的每种可能性都探索实践一遍,而且也不是每个天马行空的想象最终都能落地生根。一旦可能性落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就可能因种种现实被扼杀,好比陶渊明因缺乏“生生所资”走入官场,李贺因犯父讳一生与政治无缘,人们往往只能在无限可能性中选取一种最可能实现的走下去,使其成为自己的生活经历。

但“只是经历其中的一种”并不意味着其他生活的可能性就不存在。有的人可能很幸运,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符合心意的“可能”,并甘之如饴地一直走下去,如安德鲁·怀尔斯从10岁立志证明费尔马大定理,选择成为一名数学家,最终解决了这个困扰数学界三百余年的难题;但有的人可能未必如此幸运,踏上了一条不尽如人意的可能性之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知道并不是经历其中一种就意味舍弃其他可能性,它们依旧存在,每个人的人生都有随时改道的可能。

若我们能意识到这点,即使经历某一种人生,生活依旧是各种可能性的集合——重要的是随时有改换可能性的勇气与决心,而非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正如陶渊明做了彭泽县令后深觉“心为形役”,便毅然辞官,“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完成了可能性的转换,最终收获了“悠然见南山”的安静恬适;又如聂赫留朵夫在过了几年军队生活堕落成纨绔子弟后,决定向玛斯洛娃赎罪,帮助她重获新生,逐渐走向人生、人性的“复活”。

不过,在当下,谈论“生活有无限可能,但每个人也只是经历其中的一种”,也在提醒我们:不要因为可能无限而迷失前行的方向,不要因为有过多的选择而患得患失。当今社会,随着包容度的提升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不被理解、看好的人被主流接纳,越来越多闻所未闻的可能走入人们的视野。我们似乎应该变得更加自由,而现实却是许多人陷入了信息过载的迷途,在无限的可能中消磨徘徊、在取舍中犹豫踌躇,最后错过了许多可能。这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忽略了把可能性变为人生经历的关键在于不遗余力地践行。

所以,去拥抱践行有无限可能的人生吧!即使只能经历一种生活,我们只要心怀勇气与魄力,生活就有无限可能。

◆点评

作文开篇首先肯定材料中认识的合理性,从生活的客观特点、人的主观努力两个角度论证了“生活的无限可能”的存在,然后论证了材料中认识的不尽合理之处。接着进一步探究了材料的语境,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在“无限”与“一种”的思辨之间,指出活出人生精彩的“关键在于不遗余力地践行”。文中有深刻独到的思考,有思辨缜密的语言,有构思的突破创新。文中注重对话意识,我手写我心,富有真知灼见。

猜你喜欢
叙述者经历人生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人生中的某一天
一次奇妙的就餐经历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