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好社会风尚,是新时代推动社会革命重要内容和强大武器。雷锋精神本身来源于良好社会风尚,又对新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具有积极反作用,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人们的道德自觉,驱动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
【关键词】雷锋精神;社会风尚;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9—173—03
雷锋的言行事迹在祖国大地上广为传颂,雷锋的崇高品格影响和感召了一代又一代人。雷锋精神作为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坚定人们政治信念,提高全民思想道德修养,改善社会风气的重要作用。“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1]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进程中,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更加要坚定不移地传承雷锋精神,发扬好雷锋精神的无穷力量。
一、雷锋精神的内涵
雷鋒精神的诞生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雷锋精神奠定思想基础;源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党和国家,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的核心;也源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精神需要。雷锋精神经过发展与实践,在新时代的今天,不仅包含雷锋个人的品质与实践,更吸收了许许多多雷锋式的人物的道德观念和先进思想,逐步转化为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元、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机结合。
(一)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爱国主义是作为个体生成的对国家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等积极态度的统一,能够反映个体与国家之间的依存关系。爱国主义的内涵实质上蕴含着爱国爱党与热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要求。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我要以黄继光、董存瑞、方志敏等同志为榜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人。”[2]雷锋抱有的对党和国家、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比的忠诚与热爱,使雷锋精神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感染力。
(二)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党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根本上的一致性内在地要求者共产党人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并以之为党员思想和工作的最高标准。雷锋的一生尽管短暂,却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在奉献中取得人生价值、实现幸福的一生。人们常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帮助老人、公益捐助、义务劳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彰显出雷锋的崇高品格。
(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敬业的内涵主要表现在时刻保持工作热情,刻苦钻研踏实肯干。“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最小的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的岗位?”[2]雷锋曾在日记中这样动情地写道,从公务员到工人再到解放军战士,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雷锋都以钉钉子般的实际行动,将个人职业看作是光荣的事业,生动诠释着他对职业理想与敬业精神的深刻理解。
(四)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锐意进取是雷锋对待一切工作的首要态度,自强不息是雷锋用一生去践行的价值取向。雷锋在汽车兵的岗位上,努力克服缺少汽车的困难,废寝忘食锻炼驾驶技术,并常常抽出时间学习。雷锋将学习比作钉钉子,要敢于发挥挤劲与钻劲,通过钻研学习来不断提升自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自己。上下求索、开拓创新成为了雷锋精神跨越时代的突出本色,使雷锋精神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五)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国共产党人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的重要法宝。雷锋生活的年代正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正是要在一穷二白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苦时期。雷锋这样写道:“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再说,我们的国家还很穷……处处做到增产节约,发扬我军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3]艰苦奋斗精神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这是建设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
二、雷锋精神是良好社会风尚的生动诠释
(一)良好社会风尚是社会道德的感性呈现
社会风尚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与社会交往中产生的社会风气或形成一定的价值倾向。社会风尚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一方面滥觞于特定的社会环境,是特定社会中道德的感性表现,另一方面,社会风尚也会反作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实践、社会公德的塑造甚至理想信念的构建产生重大影响,左右着人们对于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的认识。社会风尚具有二重性,消极的社会风尚会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而良好的社会风尚则会对社会道德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而成为推动社会革命的强大精神动力。良好社会风尚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推崇和倡导的积极向上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集合,是我国社会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发展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培育良好社会风尚的必然要求。
(二)雷锋精神与良好社会风尚具有内在一致性
雷锋精神与良好社会风尚在内涵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在内涵上,雷锋精神表现为忠于祖国、奉献人民、与人友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雷锋个人的言行和事迹是雷锋精神的直接来源。雷锋早年成为孤儿,是共产党解放了他并教育了他,培养他成为公务员、工人和解放军战士。从被压迫群众翻身成为主人翁的尊严感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使雷锋常常对党抱有感激之情,立志在党的领导下奉献祖国、服务人民。“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2]这是雷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产生的朴素的阶级感情的生动表现。良好社会风尚不仅内在地包含着雷锋精神,而且丰富着雷锋精神的内涵与实践。
雷锋精神与良好社会风尚在价值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以实践为基础形成的一种意义关系,在价值关系中,有什么样的主体及其需要,有什么样的客体及其属性,就决定了什么样的价值形态。在主体上,人是价值的主体,不同时代下人民群众及其需要是二者价值关系形成的根据;在客体上,正是因为二者本身具有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对人的生存发展有益的、对人们共同组成的社会集合体有积极意义的功能和属性,所以产生了对于主体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一物之所以是使用价值,因而对人来说是财富的要素,正是由于它本身的的属性。”[4]实践是价值形成的基础,是价值实现的条件。雷锋精神与良好社会风尚的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以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基础的。
三、弘扬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无时无刻不展现人生的价值。弘扬雷锋精神,第一,有利于发挥核心价值觀的导向功能。人的活动的内在规定性是目的性,良好的价值观能在人们的实践与认识活动中为人们提供价值标准与价值目的,告诉人们应当追求什么,应当摒弃什么,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更为现实的和确定的奋斗目标,从而对人的活动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第二,有利于发挥核心价值观的规范作用。价值观总是运用道德或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来影响个人的心理定势,约束和规范人们的活动。雷锋精神的弘扬一定程度上协调着人们的社会关系,进一步用友善的价值观引导和谐的人际关系,防范社会上可能出现的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之间的冲突,有助于社会秩序的保持。第三,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功能。价值观本身就是人们价值的社会认同,是社会共同体本身得以维系的精神基础。深藏在雷锋精神内涵中的集体主义不仅是社会群体等共同体的黏合剂,而且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路径,能够团结共同体成员的力量,凝聚共同体成员的共识,形成向心力。第四,有利于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激励功能。价值观可以激发个体满足其需要或追求一定的价值目标而产生的期望,激励人们的实践与认识活动。雷锋精神能够激发人们的活动热情与潜在动力,进而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提升人们进行新的实践活动的能力。
(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人们的道德自觉
道德自觉是人们在社会中对于道德所发挥的德性完善和伦理责任的作用的普遍认同,并将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导向,运用理性调控个人的情感与欲望,实现道德规范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
在当今时代,继续弘扬雷锋精神,有助于树立人们的道德自觉。第一,学雷锋活动是提升个人品德的重要路径。雷锋精神能够唤醒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心理,使人趋善避恶、自觉向善。雷锋是普通群众中的一员,雷锋精神的直接性和真实性使得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能引起广泛的共鸣与认同,激励人们的自觉行动。第二,道德自觉的树立离不开文化自觉的增强,雷锋精神所代表的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根基,是指导人们自觉辨明是非。第三,雷锋精神是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载体。雷锋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处理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基本原则,即与人友善、诚实守信、维护共同利益等,通过对每个人的教育和影响,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进而推动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实现树立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自觉,真正建设好社会公德。
(三)驱动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
文艺作品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常常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和具体形象的表达来情感人,表达人们对社会关系的理解和人生的价值取向,从而把握人们的情感体验和世界的审美方式,影响社会道德的塑造和社会风尚的形成。文艺作品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生动地反映社会主义文化,传递红色精神,发挥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武装人们头脑的培根铸魂功能。雷锋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人民性的价值理念,是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的丰富资源。雷锋精神中爱国主义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国人民内心中最深层、最根本的情感,拥有家国情怀的文艺作品最能引起人们思想上的共鸣。认真挖掘雷锋精神驱动下的优秀文艺创作,有助于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人民立场,鼓励更多奏响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作品的产生,激发人们为祖国放歌抒怀的热情,营造全社会为国家发展团结奋斗的积极风尚。对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是文艺作品创作的中心,是文艺作品中最能发现世界上美好的事物,打动人心的部分。文艺作品是铸造人的精神的工程,人作为文化存在物,必然会接受文艺作品的耳濡目染,进而实现人的塑造。许多传播雷锋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例如《离开雷锋的日子》《少年雷锋》等,都把握住了人们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信仰的呼唤,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和广泛传播。在文艺作品创作中践行雷锋精神,对于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和认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党的伟大精神永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J].中国民政,2021(17).
[2]总政治部,编.雷锋日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2.
[3]雷锋.雷锋全集[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2.
[4]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作者简介:郗俊翔(1999—),男,山东嘉祥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