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读书形式呈现出灵活、流动的风格,移动阅读的普及正重塑着阅读与技术、空间和身体的互动关系。移动阅读通过技术、空间和人体的集合互动,来刺激人体的各种感觉,从而推动全面的身体参与,形成一种项目化的阅读习惯和身体体验。
身体感理论为研究者深入剖析移动阅读及其他阅读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解释维度和研究出发点。文章引入身体感的理论视角,将移动阅读视为一种能动的身体实践,着重论述移动阅读中身体感在能动性、联结性、习得性三方面的建构过程。
经过深入分析与研究发现,阅读并非仅仅是感觉与知觉的一种简单形式,而是在具体的文化物质环境中,由人们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日常实践活动;移动阅读也并非依赖单一感官的身体感知过程,而是在习得的文化物质环境中发生的,涉及人的多种感官的项目化日常活动。
关键词:移动阅读;空间重塑;感官项目化;技术运用;身体感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4-0022-04
自活字印刷术出现后,读书形式就不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物理环境,而是呈现出灵活、流动的风格。当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凭借方便、快捷等特点成为人们主要的移动阅读方式。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全国使用移动阅读应用的用户数量已超4.02亿,平均每日启动次数高达12.8次,平均每日的使用时长更是创下了168.3分钟的纪录[1]。
该如何理解移动阅读行为?移动阅读会带来怎样的感知体验?近期,不少研究者致力于身体感的探究,他们从人的感觉系统入手,挖掘人与物相互作用的联系,通过“物”这一媒介,讨论人对于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感知体验和技能[2]8。移动阅读以可感、可触的电子终端为介质,形成不同于印刷媒介的数字媒介物,调动人们的阅读行为和身心知觉的显著变化。
移动阅读,是指通過各类移动设备进行的阅读活动,或查看浏览器网页,或浏览各类客户端,或在微信、微博平台进行阅读等。
通常,进行移动阅读的方式有两种:在移动设备上安装读书应用和利用电子阅读器进行阅读。在移动设备上安装读书应用的优势在于经济实惠,不需要花费额外资金就可以进行阅读。而利用电子阅读器进行阅读的优势在于它能模仿纸书的阅读体验,保护用户的视力,并且无辐射。此外,电子阅读器拥有丰富的电子书资源,覆盖了各个领域。
利用电子设备的高存储能力和优秀的搜索性能,再配合直接接入大型数据库的优点,移动阅读能给用户提供一站式的阅读产品展示,高效、便捷的查找功能,甚至可以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个性化推荐。
在对日本“肩凝”、中华“虚”和西方肌肉“紧张”等多种身体表现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栗山茂久首次提出了“身体感”概念,并坚信探讨身体感对于人们理解各种社会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在栗山茂久的启发下,研究者余舜德将“身体感”定义为身体经验的核心。借助这一核心,人们开始探索世界,做出裁定,并产生反应。与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不同,身体感研究更偏向于主张理论特性是身心一体和多感觉交互整合,并且不仅仅是感官的生理感觉,也不仅仅是基于生理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而是感觉和认知的联合行动准则[3]41。
余舜德认为,如洁净、肮脏、恶心、烦、虚等日常生活中的身体感,通常是由思想、身体、媒介物和他人的互动产生的,通过文化环境的塑造,各种身体感逐渐融入人们的身体技艺中,从而构建人们解读内外世界信息的框架[3]46。
然而,这与单一感觉的身体研究不同,身体感的研究展示了一种项目化的多感官世界的认知方式,即需要有能力把一些不同的信息归为同一类别,才能以分类的方式给复杂且纷繁的信息以可理解的序列[2]18。例如,居住环境的舒适与肮脏、庙宇烧香的神圣感等,都是身体整合多重器官的讯息并项目化的结果。当然,感官项目化并不框定在人体五官之内,如中医的“气”“虚”“实”等身体感,虽不属于五官范畴,但属于身体感的知觉范围,项目化实则包括感官、心理、生理、智性、意识、道德、人品等相关但分别的范畴[2]15。因为,人对于世界的感知并不是由某一感官去觉察,而是一种身体感官的全方位经验浸润。
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手机阅读、在线听书等移动阅读新样态得以广泛普及,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不同身体感的出现。麦克卢汉提出,每一种媒体的扩展都将转变人们的感知平衡,引发不同的精神效应,并且改变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以及应对策略。移动阅读的出现不仅改变了阅读介质,还改变了人们对阅读的知觉感知,但现有研究并未对此有所论及。
目前,有部分研究涉及移动阅读和人的具身经验,如有文章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具身阅读回归,认为这是一个“知觉沉浸”的阅读过程,身体的主体性在技术之下能够得到极大程度的回归与运用。此外,还有研究者比较纸质阅读与移动阅读在触觉和视觉上的异同,试图为传统阅读做辩护。这些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于,第一,身体研究仍局限在单一的感官视野中;第二,着重以新旧阅读方式孰是孰非为研究内容,忽视了身体的主体性和身体的感知问题;第三,未关联日常生活中鲜活的经验依据。
移动阅读之所以引起不同争论、偏好乃至成为阅读的常态化,身体感是一个重要的解释维度,甚至是理解现今阅读文化的出发点。故而,本文尝试将身体感与移动阅读相结合,从身体感官感知及其项目化出发,着重对身体感的能动性、联结性、习得性三个方面作出论述。
在《阅读的历史》中,费希尔强调了阅读技能从概括简洁的视觉信息到分析复杂文本的演变过程。他指出,阅读行为的变迁是持续的,没有确切的固定模式。阅读的含义也在经历连续的变化,如现在的阅读已经扩展到从电子屏幕中获得编码信息的技能[4]。
借助身体感的理论框架,可将移动阅读视为动态的、能动的身体经验过程,不仅其阅读方式是在多终端不断切换的,甚至人的身体也处于持续移动中,形成身体和阅读的双重移动。
一方面,移动阅读的技术的可用性促使读者有机会参与到文本的二次创作中,开辟新的阅读和写作方式;另一方面,移动阅读通过技术、空间和人体的集合互动,来刺激人体的各种感觉,从而推动全面的身体参与,形成一种项目化的阅读习惯和身体体验。
(一)能动的身体经验
移动阅读往往与实际存在的、可被感知和被测量的社会空间相交织,如城市交通、公园广场、工作场所、生活场所等,从而形成一种具象化的身体感知空间。
随着数字技术的渗透,生活中的空间几乎都伴随移动阅读的嵌入,其产生的身体感也首先由不同的阅读空间情境所触发。
这里所指的“移动”,不单单是指读者在移动终端上的操作,还包括人的生物性身体的移动。通过技术连接,移动阅读完美地将两者情景式交融于一体。当人们从一个空间过渡到另一个空间时,阅读的身体会生发出不同的身体感。比如,身处医院的患者因紧张感而难以静心阅读;在机场、车站等物理空间时,等候时间能为读者开辟较为舒心的阅读空间。所以说,身体感并不是一个静止的、孤立的、被动的状态,身体与空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以地铁通勤中的阅读为例,在地铁空间中人们明显的身体感是“拥挤”和“尴尬”。依据身体感理论,这些感觉并不是由“心”生发出来的,而是身体在狭小的车厢内因彼此接触所产生的一种拒斥感。若是在以前,这种身体感是时刻伴随状态,并不会被转移,但在移动阅读时代,人们可以利用移动阅读,进入一个赛博空间,暂时逃遁这些感觉。移动阅读的身体主体同时处于赛博空间和地铁空间,身体在两个空间中的不断切换,造就彼此的互动。身体在地铁空间中经历的不适感,通过实体化的行为传递到赛博空间,经过赛博空间的互动交流,体验会转变成一种“放松”的状态。这种转变为移动中的人们在阅读时创造了适当的活动空间,使其有机会调整身心状态。
一提及阅读,人们更愿意和专门的仪式化空间如图书馆、咖啡馆等场所联系起来。利用便携、易获取、高兼容的移动阅读技术,人们重新塑造并复制了原有的阅读空间,将其变成一种具体实践,使有系统规划的市区街道在行人使用的过程中显得更加广阔。实际上,阅读就是在某个地点产生的空间活动,这个地点是由作品这一集符号系统所形成的。借助移动阅读,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提高阅读过程中的身体参与度,弥补在移动空间中阅读的难点[3]42。这种方式能够一定程度缓解人们阅读时的紧张感,使人们体验到与知识互动的乐趣。
(二)联结的身体感知
移动阅读带来的身体感不仅是与阅读情境互相形塑,这种身体感还会嵌入移动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相比书籍阅读偏向视觉和线性的阅读结构,移动阅读涵盖图片、视频、文字、数字交互信息等多样态的富文本,以及随机性、跳跃式的阅读方式,能使读者的感官重新统合起来,成为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感官互动的项目化系统[5]。
某些学者将读者的身体体验和阅读习惯分为听觉倾向、视觉倾向、感官整合倾向以及与设备交互的倾向四个类别。听觉阅读偏重公共朗读且形成类似于宗教仪式的“崇拜式阅读”;视觉偏向进一步将阅读从公共空间转移到私人空間,使之适用于“沉浸式阅读”;感觉统合偏向改变以往单凭某种感官的阅读方式,实现多感官调度和“浏览式阅读”,人机耦合的阅读行为有可能引致后人类阅读主体的遍及[6]。据此推断,移动阅读是典型的感觉统合式身体表征行为,未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向人机耦合式阅读深度发展。
换言之,移动阅读的身体体验主要涉及听力、视力、触感以及读书姿势的改变。听觉上,辅助的背景音乐或音频内容,赋予移动阅读安静、放松的感觉;视觉上,虽然移动阅读的注意力缺失一直被读者所诟病,但自由选择文本和快速扫视的读取方式能够给予读者效率化获取知识的满足感,弥补深度阅读的部分遗失;触觉上,与纸质阅读相比,人与电子界面的互动体验更加优秀,手指滑动屏幕和文本的数字特性能给读者带来参与式的身体体验。此外,移动阅读的体位可以根据读者自身需要进行变换,这种体位的活泼感在其他阅读方式中是无法体验到的。
当然,移动阅读带来的身体感也并非全是舒畅的。电子材料的光滑和透明性会引起人的触觉麻木,缺乏阅读纸质书籍的舒适感,持续的屏幕阅读也可能导致深度生理反应,如眼睛疲惫、头痛、恶心、腰腿酸痛等,这些都会干扰阅读过程的正常进行。
可见,在进行移动阅读时,人们并不是单纯使用个别感官,而是综合多重感官的讯息并进行项目化。项目化,即不同感官之间的互动关系。上述四种移动阅读中的身体感官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如听觉往往作为背景讯息或补偿性媒介而存在,四类感官统合为移动阅读新的身体经验,其引发的身体感会在日常惯习中逐渐养成,并内化为人的身体技术的一部分。
(三)习得的身体技术
身体感如何内化为身体技术?余舜德认为,身体感很大程度上是经后天学习和规训而形成的,并非心灵和智性先天通达。“不同背景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感知周遭世界,这不是因为他们从不同的文化模式或认知基模诠释相同的感官经验,而是因为他们各自的感知技能已经分别于日常实践中养成。”[2]20也就是说,人类对某种媒介的青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同文化物质环境中不断锤炼生成的。
这就不难解释习惯于阅读纸质书的人大多对如今的数字阅读新形式心存抵触,甚至会有强烈的身体不适感,如眩晕、内容失真等。即便是强调“身体为一切出发点”的尼采也曾被困扰,他发现打字机的运用转变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思维呈现,于是他指出,“我们的写作工具同样影响了我们的思考”[7]。
如果对媒介影响进行代际划分,对比70后、80后和90后、00后的阅读惯习,显然后两者大多成长于移动阅读的媒介环境中,更适应移动阅读带来的身心感知,也更接纳数字产品带来的身体经验。不同代际间媒介文化的断裂和冲突由此形成。从身体感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于移动阅读的另眼看待甚至产生的代际差异,实则是一种身体偏见,用早已习得的传统的身体感来褒贬数字时代的身体感。
海德格尔认为,不同的物体质料、要素结构和聚集结构直接影响着人的身体感知差异,如握在手里的锤子,“上手”的锤子往往得心应手,人们用它快速完成任务并且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除非锤子坏了或者难以称手而阻碍任务进度,锤子才处于“在手”状态[8]。在移动阅读领域,数字设备的大小、光线亮度、信号质量等具体因素,以及多任务切换的功能特点和移动阅读的环境背景,都促使人们无法忽视移动终端的透明化特性。海德格尔从身體的角度为移动阅读和传统阅读之争提供了另一种解释维度,当某种技术被熟练应用和接纳并完全融入人的身体时,该技术才具备身心合一的可能[9]。
新技术的社会嵌入必然会经历一段社会实践的过程。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知识界因是否要在纸质书籍中插入图片而产生争论,赞同者认为图片通俗易懂,拒绝者则认为图片难以反映事物本质。而在如今的读图时代,人们很难再质疑图片对知识传播的贡献。
部分研究指出,人们在阅读时产生的身体感受,如气味和触感等,并非单纯的生理反应,而是日常行为和习惯的产物[10]。移动阅读的普及,充分说明数字技术与流动性社会的无缝连接已然重塑了社会的文化物质环境,在此环境下,移动阅读正在人们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实践中达成一种成熟的身体技术。
综上所述,阅读并非仅仅是感觉与知觉的一种简单形式,而是在具体的文化物质环境中,由人们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日常实践活动。正如余舜德所认为的,人的体验力量之强大,人可以通过体感网络来体验世界。他的观点强调了移动阅读身体感知研究的重要性[11]。相关研究使人们更深层次地认识到,身体动态性以及身体感知在阅读过程中的必需性,不仅在理论上进一步强化了“具身阅读”的体验价值,而且为人们深入理解移动阅读以及其他阅读形式所产生的身心影响提供了确凿的证据[12]。
首先,沿着身体感的研究途径,可以深化阅读实践中的“身体经验”。不同的阅读形式能够创造有差异的身体感,并不是因为已存在的或者由心灵生发的社会文化意向在起作用,而是因为长期在一种文化物质环境中养成的“有经验能力”的身体,让人们拥有了新的阅读体验和知识学习的行动能力[13]。身体感研究为重新发现阅读过程中的身体和物中介提供了可能。
其次,通过丰富现身阅读的实证材料,扩展了移动阅读领域的研究视野。利用感觉民族志的调查策略,研究者们通过探讨基于身体感应的日常阅读习惯,使阅读研究纳入了情感、感知、个性等元素的实践领域,深度揭示移动阅读和其他阅读方式中感官间的交互性、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差异,以及新媒体阅读效果等多个话题。
再次,从身体感角度探索移动阅读的“社会生命史”,也是一个新颖而有趣的话题[14]。以往的研究主要探讨移动阅读设备的界面设计和内容呈现等问题,而对身体感知的研究可以为人们追溯移动阅读的创新发展历程提供历史记述,同时勾画出在此过程中,技术、市场、管理和社会等多元因素是如何交织并塑造新的阅读方式的[15]。这种理论框架也同样适用于传统阅读研究,如探索纸质阅读中的“书香”形象是如何产生的,其含义是如何被反复诠释的,等等。
最后,体验阅读理论在对环境因素的研究上明显不足,尤其是对社会习俗和文化等因素缺乏深入研究,身体感知的微观社会文化研究方法或许能有效弥补现有研究的缺陷。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读书方式越来越灵活、流动,身体与阅读技术、空间环境等的相关性也越来越复杂。纸质阅读会通过触感与气味,“实现身心一体的对话”;而移动阅读中阅读载体的多样性以及综合多重感官的讯息并进行不同感官之间的互动,能使阅读主体获得更多的“具身阅读”的体验价值。总之,移动阅读是能动的、联结的阅读方式,对移动阅读中身体感的研究具有创新意义。
参考文献:
[1] 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阅读市场季度盘点[EB/OL].易观分析,2021-05-18. https://www.analysys.cn/article/detail/20020110.
[2] 余舜德.身体感的转向[M].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5:1-20.
[3] 曹国东,刘越飞.能动的身体感:移动阅读中的感官书写与身体经验[J].出版发行研究,2022(3):40-46.
[4] 史蒂文·罗杰·费希尔.阅读的历史[M].李瑞林,贺莺,杨晓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6.
[5] 米歇尔·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M].方琳琳,黄春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200.
[6] 崔波.阅读具身认知转向与阅读研究的未来[J].编辑之友,2020(3):16.
[7] 刘海龙.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J].国际新闻界,2018(2):41.
[8] 王长潇,卢秋竹.听书抑或看书?: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媒介对阅读效果的影响[J].编辑之友,2021(4):61-66.
[9] 余舜德.体物入微:物与身体感的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
[10] 邓志文.从身体感知到技术具身感知:元宇宙感官生态的技术现象学辨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8.
[11] 孙玮,褚传弘.移动阅读:新媒体时代的城市公共文化实践[J].探索与争鸣,2019(3):118-126.
[12] 王峰.影像造就事实:虚拟现实中的身体感[J].学术研究,2018(10):144.
[13] 王雪.数字时代纸质阅读的“身体感”研究[J].编辑之友,2017(11):16.
[14] 李旭丰,樊传果.身体感知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体验中的建构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1(12):19.
[15] 李继东,刘越飞.书香意境:纸质阅读的物质隐喻、身体感知与仪式构建[J].出版发行研究,2023:43.
作者简介 马霞,讲师,研究方向: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