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产业学院IT 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2024-01-06 15:13安德宇马绍惠王楠
四川劳动保障 2023年12期
关键词:工科校企学院

文/安德宇 马绍惠 王楠

高等教育肩负创新人才培养和输送的重任,随着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系列战略的实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工程人才,已成为教育改革、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使命。现代产业学院IT 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新时代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工程教育强国的需求,是新时代高校培养德才兼备大学生的使命,能有效提高IT 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是一种新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趋势

现代产业学院是新工科建设的载体和途径。2020 年,《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发布,全面启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该指南指出要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模式。目前,传统的学科专业没有和产业需求相匹配是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而现代产业学院的建立可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产业需求,以产业为导向,结合产业技术、市场和创新需求,培养具有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近几年,各类不同层次的高校纷纷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出发点,寻求现代产业学院教育链与产业链最佳融合点,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立了各具特色的现代产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与产业紧密结合,强调跨学科综合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技能培养与实践导向,加强国际化合作与交流,推动数据化和智能化教育的发展。通过这些发展趋势,现代产业学院将为培养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IT 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IT 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适应行业需求和具备创新能力的IT 专业人才,有以下几个要点。第一,IT 领域的发展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除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等核心课程外,还加入数学、人工智能、创新课程等领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交叉能力。第二,课程内容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实践、实习实训、工程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技能。第三,倡导与社会、行业的紧密合作。学校与企业、产业园区等进行合作,搭建实习实训基地,提供真实的工程项目和实际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第四,强调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适应技术和行业的快速变化,在工作中实现持续发展。

现代产业学院IT 类新工科人才培养现状

不同高校的资源条件不同,选择的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不同,以河南工学院鸿蒙生态现代产业学院为例,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是校园模式,参与主体是学校和企业。学校在现代产业学院的运行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校方牵头,与一家或者多家企业进行产业学院的构建。目前,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难以激发企业积极性。企业通常会优先关注自身利益和业务需求,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可能缺乏充足的资源来参与学校合作项目,或者主要关注点是日常运营,无法分配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参与合作。另外,在某些情况下,学校提供的实践环境、设备或师资力量与企业的要求不完全匹配,这导致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双师型”师资不足。IT 类专业实践应用性强,对专业课教师要求较高,对于师资来说,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教师行业从业经验较少,缺乏实践操作能力,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能很好地和行业接轨,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尽管学校采取一些方案,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但教师在企业实践较短,企业接受教师入企锻炼积极性不高,导致“双师型”教师资源不足。

实训基地建设落后。IT 类专业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要求较高,高校现有的实训基地建设不符合时代前沿发展,难以满足学生培养需求。很多高校和相关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但由于实训环境的限制,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发挥作用有限,无法完全实现“工学交替”的要求,造成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需求脱节,影响了IT 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现代产业学院IT 类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与举措

对于IT 专业人才来说,只有不断跟进最新的发展动态,掌握新技术和工具,才能保持竞争力和适应市场需求。现代产业学院以产业为导向,紧密结合特定产业的技术、市场和创新需求,对IT 类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控制围绕两方面来抓。一方面对涉及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师资队伍建设与整合、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制定符合产教深度融合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校企合作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等)进一步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加强落实;另一方面,抓住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主要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与探索,推动产教融合,加快推进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供图/安德宇

深化“开放办学”的理念,激发企业积极性。在IT 类专业培养上,倡导和实施更加开放的办学模式和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壁垒,与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加强校企合作立体化平台建设,着力构建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和运行体系,打造“政府、企业、学院、产业联盟”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中心,学校提供适当的资源支持,开展协同创新和联合科技攻关。实行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学生学习路径的多样化、推动教育创新和跨学科研究以及增强学校的社会责任感,建立更加开放、多元、灵活和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精准对接产业链,集群式发展专业,将企业项目连通课堂教学,构建专业教学新模式。

制定教师发展规划,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教师进修培训计划、教师发展进阶方案,实行教师分类发展、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深入实施师资队伍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培养“三大工程”,组织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加强企业兼职教师师资库建设,择优聘用兼职教师。按照产业学院师资队伍的发展要求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需要,内培外引,积极引进紧缺师资,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紧缺专业的优秀人才,进一步优化专业师资结构,教学团队里融入行业专家,构建师资培养新机制,为现代产业学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出台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完善团队、平台、项目结合的科研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由单一到账经费为主向效益、能力为主的转变。推动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着力构建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与反哺机制,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形成教学科研一体化机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是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遴选一批、建设一批、带动一批”的课程建设思路,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校企合作课程要与产业需求密切对接,课程建设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课程建设,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学校借助企业的专业知识、先进技术和实际案例,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提供学生与行业专家或企业员工互动交流的机会,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专业性。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课程评估标准和质量要求,定期进行课程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课程质量的持续提升。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根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要求,积极推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全面开放和资源共享的原则,与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为企事业单位输送专业人才。同时,学生在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对于一些条件好、发展稳定并具有积极合作意向的企业,共同建立相对固定的基地,力争实现校企合作良好循环的态势,稳步提升办学的社会效益。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产业发展,提前布局专业方向,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迎接未来技术挑战为使命,主动培育、调整和升级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综合性大学、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和科研院所对人才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评价里融合行业的标准,聚焦行业应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产业学院创新产教融合新机制,是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应将学院的教学与科研资源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共同开展项目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实现产学研的有机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实用性,同时推动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猜你喜欢
工科校企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学院掠影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