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研究

2024-01-06 06:44方世南
关键词:新形态中国式共生

方世南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十部分着重阐述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问题,明确地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并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都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九个方面中的重要内容(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24.。鉴于人类所有的文明都是在良好的人与社会关系以及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角度研究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问题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重大课题。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一个囊括了人类所创造的所有文明要素的总体性概念,内含物质文明新形态、政治文明新形态、精神文明新形态、社会文明新形态和生态文明新形态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容。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生态文明新形态是属种关系。生态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生态文明方面的体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并以此展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战略和必由之路。在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重大全球性问题和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成为严重危及现代化进程的全球性严峻问题态势下,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的情况下,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就成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也成为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深入研究和不断推进的重大课题。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必须牢固地确立正确的发展观、正确的现代化观和正确的文明观,并以此为指导重新审思沿袭至今的现代化发展方式和人类文明发展方向,重新定位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目标愿景,要以中国式现代化锚定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开创生态文明发展新阶段和重塑人类生态文明新格局,在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地球美好家园建设中促进中华生态文明形态整体提升和世界生态文明形态创新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而生态文明新形态之新的境界,则突出了必须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质上是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始终与人类文明形态紧密关联着的重大实践活动和重要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所指向的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必然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人类文明整体形态的各个组成部分紧密地关联起来进而推动人类文明形态的进步发展。纵观世界现代化的历程可以发现,现代化作为主要涉及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历史进程,并不必然地表现为真善美。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方式是否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以及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直接影响和关乎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和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质量,因此,人类文明形态是与能否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价值取向紧密关联着的,是与生态文明形态不可分割的。无论是人类文明程度水平还是生态文明程度水平都会在人与自然和谐与否上鲜明地体现出来。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才能推动人类生态文明发展进而促进人类整体文明提升。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价值追求和鲜明价值目标,既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内涵、新特征和新要求,又为通过促进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而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指明了方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质上是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现代化的一个重大理念和重要价值导向,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环境优化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关系,从而为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安全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前进方向,提供实践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推进的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必然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必然是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习近平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6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认真反思西式现代化激化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的深刻教训,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内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社会整体性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矛盾,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倡导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为生态文化价值观,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所探索出来的有利于避免西式现代化带来的“现代化的陷阱”“现代化的悖论”“现代化的危机”的真正有利于人类世世代代永续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发展道路,反映了人类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和人类文明形态的真善美性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定会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内在根据在于,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才能做到如下五个方面的紧密结合:一是做到将现代化中的经济价值与生态环境价值以及人的价值紧密结合,二是做到将现代化中的代内价值与代际价值紧密结合,三是做到将现代化中的民族价值与全球价值紧密结合,四是做到将现代化中的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承载力紧密结合,五是做到将现代化中的物质富裕与生态环境优化紧密结合。由此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一“五位一体”的整体性文明进步中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在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更是将经济社会发展与增强人民群众源自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机统一起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然要高度注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匹配度,必然要通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达到实现整体性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目标,必然要将绿色科技、绿色创新、绿色增长、绿色生产力作为重大价值追求而实现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和比肩而立的理想愿景。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诉求和目标定位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决不沿袭传统现代化以及西式现代化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将代内发展与代际发展割裂开来,将经济增长建立在剥夺资源环境基础上的发展模式,决不走西式现代化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走出一条将人与自然当作共存共荣的生命共同体、价值同创的利益共同体、休戚与共的安全共同体、互馈互益的发展共同体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形成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人口均衡优质型社会和生态健康安全型社会,展示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就是促进中华文明形态全面提升和世界文明形态极大发展进程的美好图景,开创生态文明发展新阶段和重塑生态文明新格局。

二、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党的二十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都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内容,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就是要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让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上体现出来,以生态文明新形态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建设地球美好家园的实际成就。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之所以是一个关系“国之大者”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就在于,这是一个有着十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对策意识的命题,有着十分鲜明的价值指向和价值目标,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需要付出艰辛努力才能完成的重大任务,而完成好这个重大任务,对于确保国家总体安全,推进经济社会整体性高质量发展并以此切实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对于全面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五位一体”的整体性文明进步具有基础性和支撑性功能,对于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航船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行稳致远具有持久性和长远性作用。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对于确保国家总体安全,推进经济社会整体性高质量发展并以此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彰显的鲜明绿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色、底色和特色。只有始终坚持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不断创造新业绩,才能创造出生态文明新形态。而这需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既不能盲目乐观,不经过深入调研而无视客观现状,过高地评价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将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当作是已经完成了的事情,从而得出不切实际的盲目乐观看法,也不能妄自菲薄,过分地放大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出消极悲观和无所作为的结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尽管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离生态文明新形态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或者说生态文明新形态还处于大力建设的路途上。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还需要更加艰苦的努力。提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就表明和设定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追求。党的十九大就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做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的判断,党的二十大就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做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依然艰巨”的判断,这些判断都是十分客观和切合中国实际的,也表明我国离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环境污染等问题仍然突出,“双碳”战略目标尽管设置了倒计时的时间表,但是,要完成这一战略目标的任务非常艰巨。由于人与自然之间不和谐,因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引发的生态不安全问题严重影响到国家总体安全,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构成重大负面影响,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政治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尽管这几年我国提出了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坚决打赢净土保卫战这 “上天入地”的三大保卫战的重大任务,上至国务院下至乡镇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文件和行动计划,但是,由于生态环境治理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以及长期以来生态环境方面的欠账太多,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推进的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因此,要实现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以及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必须立足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现实,对生态文明形态提升提出更高要求,以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更自觉地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整体性高质量发展,促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更高台阶。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对于全面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五位一体”的整体性文明进步具有基础性和支撑性功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涉及生态文明,又不局限于生态文明;既指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又不局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是有机渗透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之中的,生态文明是所有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推动所有文明发展进程中都起着重大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影响到生产关系构成、政治关系发展、社会关系和谐和精神文化关系协调的现代化,并在这些多样性文明和多样性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大基础性和支撑性功能。自古以来,中国人强调“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之间的因果关系,说明了生态环境以及表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文明对于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昌盛都起着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4)同①.这些话深刻地阐述了自然界对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对于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充满着深厚的唯物史观理论意蕴。美国环境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在《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中分析了大自然对人类文明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和人必须对大自然应尽的义务。他指出,整个生态系统构成一系列创造价值的链条,自然界所有的事物都具有内在价值,这些内在价值都是客观的,不由人的主观偏好所决定,尽力维护和促进有着内在价值的生态系统保持其完整性和稳定性,是人类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而必须肩负的重要义务。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进而认为,不仅人的身体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人的思维能力、创造精神文化的能力都来自大自然的赐予。习近平深刻地总结了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揭示了生态环境对于文明兴衰的决定性影响作用,得出结论:“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64.。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伟大复兴,而这必然要求我国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形成。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对于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航船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行稳致远具有持久性和长远性作用。无论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是人类文明形态或者人类生态文明形态的发展,都指向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和睦以及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稳定而凸显的安全问题。安全发展理念是贯穿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全过程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整体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追求的就是一种有助于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文化发展和民生幸福的全新文明形态。没有以生态环境安全作为重要前提和重要保障的安全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航船就会颠覆或搁浅。生态环境安全既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基础性的安全,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最终安全。美国环境安全专家诺曼·迈尔斯在《最终的安全——政治稳定的环境基础》一书中深刻地论述了生态环境安全对于经济基础、社会组织、政治结构、政治稳定以及国际关系的重大影响。他指出:“安全的保障不再局限于军队、坦克、炸弹和导弹之类这些传统的军事力量,而是愈来愈多地包括作为我们物质生活基础的环境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土壤、水源、森林、气候,以及构成一个国家的环境基础的所有主要成分。假如这些基础退化,国家的经济基础最终将衰退,它的社会组织会蜕变,其政治结构也将变得不稳定。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冲突,或是一个国家内部发生骚乱和造反,或是引起与别国关系的紧张和敌对。”(6)诺曼·迈尔斯.最终的安全——政治稳定的环境基础[M].王正平,金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9-20.生态环境不安全,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会导致群体性和突发事件不断增多,使人民生活质量下降,也使政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严重缺失。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谈论文明形态和文明形态发展问题的。因此,统筹发展和安全,就是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确保安全中推动发展,在健康发展中保持安全,使中国式现代化在安全发展中创造出史无前例的生态文明新形态。

三、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路径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重点、焦点、难点都在于“创造”这一实践上。实践路径和生态文明新形态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路径,是推动生态文明新形态从可能性走向现实性的重要桥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有助于推进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理念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有助于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有助于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广泛参与的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等多方面的艰巨任务,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实践运作。

深入推进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理念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一项基础性和引领性的重大实践任务。人们都是在一定的理念支配下从事有计划性的实践活动的,理念在人们的有计划性的实践活动中都起着先导和指导的作用,理念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当今这个物质世界和人的心灵世界紧密关联的时代,空中雾霾和人的心中雾霾、垃圾围城和人的垃圾围心、现实世界的污泥浊水和人的心灵世界的污泥浊水都处于紧密联系之中,只有将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又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成就反作用于努力改造客观世界,才能不断地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理念起着根本性和主导性作用。发展理念是关于发展主体、发展方式、发展价值、发展成果如何支配、发展规律如何探索和运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事关发展方向、发展质量、发展成效和发展前景的重大价值观,“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7)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3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国内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因素所导致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以按照传统发展方式予以消解,而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直接关联人民生活品质的重大问题,生态环境安全直接影响到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社会安全,我国“双碳”战略目标虽然设定了完成的时间表,但是任务十分艰巨,完成的难度很大,这些现实问题都要求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以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数量、规模为主的发展观、政绩观、现代化观,牢固确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以新发展观、新政绩观和新现代化观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全面贯彻落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价值取向,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切实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生态环境权益,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和推动国家总体安全,确保绿色低碳高质量安全发展,在建设美丽中国和地球美好家园中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强有力的理念建设和扎实的生态文化建设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奠定思想认识基础,并以全社会的思想认同和理念共识为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提供指路明灯。

加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关键之举,也是根本保障。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规范性功能,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必须发挥体制机制的根本保障作用。首先,要大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企业和公众积极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的体制机制。有效发挥党在集中统一领导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使加强党的领导在提升生态文明新形态方面充分地表现出来。要通过对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设计,推动形成强有力的促进生态文明形态提升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共享共同体,提高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整体性、协同性和效能性。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全局,也事关全体人民群众,是全体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建设事业,不存在那些只享有生态权利而不尽义务的局外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每个人都是主体,也是受益者。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涉及全社会所有人。必须着力改变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出现的“政府主管部门在干,广大民众在看”的一头热、一头冷现象,要以共同体精神和科学的制度设计引导单个的“我”融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群体的“我们”之中,将分散孤立的单独“个体”融入万众一心、群策群力推进生态文明形态提升的“群体”之中,将作为多样性的个人主体而存在的“人”融入作为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地球家园建设这一整体的“人类”之中,汇聚起全社会的磅礴力量,奠定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深厚群众基础。其次,要着眼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客观状况,充分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治理规律,着力改变长期沿袭的政出多门、九龙治水、条块分割、画地为牢的分散而多头的生态文明管理体制,构建既守土有责,又相互协调和通力合作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特别要针对自然界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命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和互馈性特征越来越突出的新态势,要以“大生态”“大安全”“大健康”“大教育”的系统思维方式,统筹协调好生产部门、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安全监管部门、卫生健康部门、文化教育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关系,着力改变长期以来这些部门之间分工有余而合作不足的现象,推动长期注重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格局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质、生命安全”的“四生”格局转变。再次,要对现行的各项制度如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监督保障制度、考核评价体系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进行客观评估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补充完善,严格加强对于制度的执行力建设,让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刚起来、严起来、实起来,切实增强制度的权威性,推动形成全社会自觉地敬畏制度和执行制度的良好风尚。

加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社会建设,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社会是无数个人组成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中,人是主体,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归根结底在于人的文明素质的养成。生态作为自然系统,本身是无所谓文明和野蛮之分的,山呼海啸、潮涨潮落、电闪雷鸣、霜雪雨露,都是自然规律下发生的客观自然现象,是无所谓文明和野蛮之分的。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对生态的文明,是人的文明赋予生态以文明,人的野蛮赋予生态以野蛮。只有在坚持不懈地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实现全社会围绕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进行全面绿色转型的全方位社会变革,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培育一大批有高尚生态文明理性、生态文明素养、生态文明行为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公民,才能不断实现生态文明形态上的新构建和新超越。因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建设,是人的文明素质全方位建设。人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和主要内容,也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生态文明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文明实践活动,而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人们最为平凡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之中。生态环境从来没有亏待过人类,是人类不断地对生态环境不友好才形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人们自觉地摆正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位置,认识到自己对于大自然的基本权利和主要义务,自觉地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价值观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民胞物与的伦理观、道法自然的实践观、智者乐水的审美观、万世永昌的永续观等指导下,养成健康简约节约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从而不断为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新形态中国式共生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中国式民主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新形态西装
中国式失败
激活时装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