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2024-01-05 05:42牛东育蒋晓玫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产教跨文化交际

牛东育,蒋晓玫

(1.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2.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国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国家大力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国际舞台上,跨文化交际的作用愈发凸显,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日益加强。在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得到越来越多关注,但是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比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其在初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多以语言知识为主,忽略了文化知识的讲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跨文化意识淡薄、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的现象。[1]因此,需要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加深其对本国和世界的认识,使其具备更好的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能够更好地应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向世界传播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体现“文化自信”。[2]

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国家政策的关注焦点,在我国自2014年以来出台的产教融合政策文件中,从顶层设计到体系设计,到政策引领、任务导向,再到法律定位,均强调了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要求。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及教育部等六部委出台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探索建立体现产教融合发展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支持各类院校积极服务、深度融入区域和产业发展,推进产教融合创新。[3]2022年5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把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作为重要指标,引导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文针对职业院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质量需要,从产教融合视域系统论述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以期为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

2 相关研究回顾

2.1 中国百年职业教育的历史变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建设,经过百年的探索与实践,经历了教育与劳动相联系,半工半读、产教结合再到产教融合的发展过程,形成的相对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在革命战争时期,坚持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建国初期,需要大批技术人才,国家出台多项举措,创立半工半读的教育和劳动制度。改革开放时期,职业教育遇到重大的历史机遇期,开展校企合作多形式、多模式、多主体发展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职业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4]以上均明确了产教融合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最大优势。[5]面向世界实施改革开放的中国,亟需从产教融合视域下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评价模式。

2.2.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体系现状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要求各级各类组织按照中央部署勇于探索、积极落实。[6]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我国职业教育总体规模得到了优质发展,以2012年、2017年和2020年为例,我国高职教育在校生人数分别为964.2万人,1105万人与1459.5万人;高职院校数分别为1297所、1338所与1468所。[7]各院校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建设上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保障。要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快速提升,就必须重视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建设。[8]

20世纪后半期,随着更多的技术人员和维和部队被派往国外,他们在国外的交际行为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于是便出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9]这一概念强调对非本土文化与非本土语言背景的成员之间开展社会交流活动的相互互动的有效性,从参与主体素养范畴考虑,包含但不限于参与交流活动的意识强度、对交流主体非本土文化与非本土语言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与非本土主体之间交流技能的应用效度。国外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多集中在此三个维度,形成的相关评价量表与实证实验测试数据相对较为完善。国内对此的研究自改革开放开始,至今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和成熟的评价体系,各种测评体系及实证测评量表尚在研究实验阶段。相对而言,我国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构建的研究及其实验实证测评量表集中在跨文化交际情景设置外语水平考试,专项考察跨文化交际从业者跨文化交际情景涉文化知识问题专项面试,以及外请跨文化交际区域面试官现场交际测评等模式,局限性较大,难以广泛推广。

3 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世界全球化联系紧密,经济文化全球化过程中衍生的问题、矛盾、冲突迫使人们不断深化革新。[10]当前,国际上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方式与模式较为丰富,国内亦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的研究,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学术期刊论文,截至2023年4月12日16:00,检索到5507条结果。图1为发表年度趋势分析,从1994年4篇论文上升到2010年347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并且近10年基本保持在每年300篇以上,发表4篇及以上文献的作者有30位之多,成为较大群体关注热点。随后,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评价”为主题词检索,有249条结果,图2为发表年度趋势分析,从1996年1篇论文上升到2015年21篇,亦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和持续关注热点。

图1 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知网检索文献分布图

图2 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研究知网检索文献分布图

通过关键词统计进一步发现,选题主要涉及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培养内容、课程设置、学生教育、成效评价等,其中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2481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242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只有6篇。该类研究针对从业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实,采用访谈、问卷和实际测试等方式收集原始数据,在对原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包括文化常识与交际常识、交际技能、跨文化意识等三个方面的分析评价内容,涉及心理适应力、文化知识、文化对比意识、全球意识、思辨能力和策略能力等多维度的评价分量表开展评价研究。以上研究对推动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4 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4.1. 中国特色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模型属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体现的多是基于应用人才评价或学习者学习成效的评价,有其鲜明的应用背景特色。当前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体通过产教融合模式的职业教育获得专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迫切需要构建基于产教融合视域下面向广泛人群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评价体系。基于产教融合模式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其实质是以产业为纽带,将产业的生产过程与教育过程相融合,全面缩短各方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实现“精准育人”,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11]

我国针对模型量表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多侧重在应用方面,尤其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模型构建,因对能力的定义不同而各有异同,直接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培养目标各有异同。汉语词典中“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能力在《辞海》中的解释为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在西方心理学中可解释为实际能力(actual ability)及潜在能力(potential ability),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应用冰山理论将位于海平面之上知识与技能称为显性能力,将潜伏于海平面以下的自我因素和特质称为隐形能力,提出能力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1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关于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为评价模型的构建指明方向,对于职业道德的评价不可或缺。李锋和闫智勇构建的四维理论模型,包括生理-心理素质、规范-道德素质、知识-文化素质和能力-技能素质四个层面。[13]基于前人的研究与实践基础,从约翰·W.克雷斯维尔的知识观-研究策略-研究方法的逻辑去思考,选择“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实用主义范式,[14]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方法收集衡量要素,结合人在社会行为的综合表征其素养的评价,则用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主观意识、掌握知识、拥有技能和社会道德四方面因素反馈。

4.2. 中国特色跨文化交际评价模型量表

基于产教融合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围绕产业发展积极参与沟通的意识、服务产业提升的知识结构、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沟通技能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职业交际道德四个方面,由一级量表组成(见表1)。其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包括认同与参与两个方面,由2个二级量表体现,包含6个方面三级量表的20道选择性测试问题,唯一选择(很好,好,不确定,不好,极不好),对应得分(5,4,3,2,1),经过相应统计分析得到相互间影响程度及其对应提升策略。对于知识、技能及道德的3个一级量表,各自对应设置3个二级量表和11、9、8个三级量表,分别包含相应的选择性测试问题、唯一选择(很好,好,不确定,不好,极不好)、对应得分(5,4,3,2,1),经过相应赋分、归类统计分析得到不同交际个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量表,进而得出比较性五等级制评价(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及对应对策建议。

表1 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量表

根据360百科词条搜索结果,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中国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建设成效为世界提供了杰出的“中国方案”,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紧密团结国内人民,密切国内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关系,对于实现全球共同发展尤为重要。[15]未来中国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必须结合中国特色,倡导中华优秀文化自信,其培养模式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守正创新,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实证性研究,积极完善中国语境评价指标体系,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出发,加强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对接交流产业发展需求,丰富跨文化交流知识体系。

5 结语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一带一路”辐射范围不断扩大,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加深,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体系的建设,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模型量表的研制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本设计模型在常见的意识、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的量表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的需求,借鉴人才素养包含的内容,拓展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知识、技能和道德四个方面的量表,综合涵盖了对跨文化交际人才能力评价的各个方面,明确人才培养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效地区分参与跨文化交际人员的能力水平,较好地引导和促进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猜你喜欢
产教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交际羊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