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婧婧,王文君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阐述了构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思想[1]。高校要将课程思政工作融入课堂、校园、网络平台以及管理服务当中,动员全校同心协力构建“大思政”格局,充分发挥协同育人效应。高校图书馆既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育人是高校图书馆的根本目标和价值所在[2],其内在使命与课程思政建设目标高度契合。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只有将思政教育思想纳入图书馆职能建设,主动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探索图书馆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有益路径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独特资源优势和第二课堂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国家思政建设大局。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资源建设中心,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要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导向,围绕育人建设,在研究教学科研规律和任务、政策发展趋势和动态的基础上,精准识别教学单位的资源需求,为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探索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对存量资源进行整理、挖掘和利用,助力学校培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政治思想和综合素质过硬的高水平人才[3]。
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是育人,而优质的育人环境是基础。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环境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作用[4]。图书馆的育人环境是一个整体化概念,包括图书馆的学习环境、服务环境、网络环境、人文环境、数字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种环境要素,其整体育人环境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道德情操、文化素养、综合素质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高校实施立德树人的首要阵地。高校图书馆将思政元素融入开设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讲座中,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能力,还能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怀[5]。高校图书馆通过发挥第二课堂育人的教育优势,可促进学生政治思想水平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图书馆是为高校师生提供专业咨询和信息服务的重要场所,其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模式直接影响着图书馆职能的发挥以及服务育人的水平和质量[6]。建立全方位、多元化、开放式、高层次、信息化、智慧化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能够更好地服务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1.5 文化育人功能
文化育人是高校图书馆的价值追求和灵魂所在。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是加强师生精神文明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丰富的资源优势、良好的人文环境优势、专业的人力资源优势和高水平的信息化手段,能够推动教学科研第一课堂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其优良的学习品格和学习习惯[7]。
部分高校图书馆未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图书馆发展目标和计划,导致其在图书馆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中缺位,致使馆员对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理解得不够深入,未能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无法激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和优势参与课程思政建设[8]。
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挖掘力度不够,对与课程思政相关的馆藏资源未进行系统分类整理以及有针对性的加工和利用,不利于资源的统筹利用和效益发挥。此外,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度不高,“大思政”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全方位推动和全要素协同的系统性工程,当前学校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本科生院等部门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这些成果和资源相对分散,缺乏系统的整合和资源共享[9],无法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整体协同效应。
当前,高校图书馆员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不强,既对图书馆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理解得不透彻,又未接受过思政课程服务专业技能培训,导致其参与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支撑图书馆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效高质量开展。同时,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未与学校组织部、学工部等部门建立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协同联动机制,没有形成全程、全方位的动态课程思政育人管理服务体系。此外,部分高校图书馆对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智能化和智慧化管理水平不高,使图书馆的育人功能无法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得到充分发挥。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顶层设计是基础,各方重视是关键。学校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总设计者,高校图书馆作为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部门,应积极配合学校,把服务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纳入顶层设计范畴并进行全面布局和长远规划。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深入挖掘和整合各类图书馆资源,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图书馆课程思政建设服务体系和制度机制[10];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强化全员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将课程思政纳入日常工作,各部门间要加强协同互动,深入合作,激励全员积极主动参与课程思政服务建设,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图书馆领域的深入实践和纵深发展。
高校图书馆要挖掘现有馆藏思政题材资源,整合分散的资源并对其进行系统分类和编目,建立思政专题特藏书库。高校图书馆还需加大学校思政建设相关部门信息需求的收集力度,依托数字图书馆建设,构建适合师生需求、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专题文献数据库和资源检索平台,以方便师生检索和使用[11]。此外,高校图书馆要提升与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资源采购比例,保障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加强校际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主动联合其他高校图书馆,推动课程思政资源共享。
高校图书馆要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变被动为主动,对接师生需求,深入挖掘德育元素,服务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提高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对接国家和区域课程思政建设规划,主动引进思政教育专业人才,分类施策,精准发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12]。高校图书馆要强化思想共识,构建全员参与的课程思政建设管理长效机制:一是日常管理机制,将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和目标纳入图书馆规章制度体系,通过制度引导馆员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行动自觉。二是协同机制,一方面要构建人力资源协同机制,另一方面要构建信息资源协同机制,促进部门间的技术协同和资源对接,开发思政教育的新资源、新形式、新项目,协同育人,共同成长。三是考核机制,将图书馆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纳入馆员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四是激励机制,结合考核机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激发馆员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潜能。
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从参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视角强化馆员的自主学习和集中学习,加深其对图书馆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解和认识,通过专题讲座、交流等形式拓展馆员的理论视野,提升馆员课程思政建设参与度和服务能力;通过设立思政建设专题项目培养馆员的自主研究及创新意识,激励馆员聚焦课程思政建设开展学术研究及业务创新活动,提升图书馆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服务水平;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化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引导和鼓励馆员主动学习新技术,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挖掘图书馆资源中的思政要素[13],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更高质量的资源和更优质的知识服务。
3.5 加强思政资源信息化和空间建设
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借助新媒体和新技术优化网络平台,构建智慧数字图书馆,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服务能力和水平,如基于用户画像针对不同人群建立个性化服务模式,提高服务精准性和有效性,优化微信公众号、移动图书馆等平台功能,为师生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思政学习方式和资源查询模式;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开设课程思政专用空间,设立思政专题阅览空间、思政研讨空间、课程思政辅助教材建设中心等,全方位、立体化地为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提供空间保障。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打造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展示区,系统梳理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持续推动图书馆参与课程思政建设。
高校图书馆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是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和教师课堂思政教学改革的有益补充。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把握好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人才优势等,强化课程思政建设,通过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拓宽服务渠道、优化服务品质等方式,提升其在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