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文(湖北经济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新形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①。该战略的提出有力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据我国海关的统计数据,中国2020 年到2022 年货物贸易的总体进出口额增速分别达到1.9%、21.4%和7.7%,三年中的外贸平均增速为10.3%。尤其2022 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贸易表现为同时在进出口规模、质量和效益三方面同步提升。全年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 万亿元关口,连续6 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的地位。
如何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巩固并提升目前我国已经取得的外贸发展成果,揭示了我国国际贸易行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我国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以期进一步提升“双循环”格局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对经济建设的作用。
双循环新格局的提出体现了党中央在百年之大变局下新的战略部署,它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这意味着虽然是以国内循环为主,但并不是要闭关锁国,让经济退回到封闭发展的旧路上,相反,国内循环是需要更高层次的开放性与外循环来支持与推动的。
一方面,国内循环从供给侧方面进一步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改善了生产企业的产品结构;从需求侧来讲,以扩大总需求为目的国内循环刺激了国内需求,释放了国内市场与流通的活力,为我国的进口贸易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 年,在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情况下,我国进口货物贸易达18.1万亿元,同比增加4.3%。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重要经济指数都在持续上升,为进口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中间产品进口额上升了7.5%,拉动整体进口增长5.9 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在国内循环的同频共振效应下,国际循环也推动了我国出口外贸的稳定增长。2022 年,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以确保经济的增长。各项政策措施的效能持续释放,极大激发了外贸企业的活力。仅2022 年,全国商品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3.97 万亿人民币,较2021 年同期增加10.5%。
可以看出,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越来越高,国内循环的效率和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相应地,这将会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外部循环向更开放、更高水平的发展,形成内贸与外贸相互促进,国内与国际循环相互提升的新格局。“双循环”促进了生产、技术、教育等多种要素的多边循环和流动,为我国外贸专业人员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资源环境。另一方面,人才对双循环格局的深化改革是不可或缺的,而与企业和市场需要相适应的贸易人才,将会在更大的范围内,对国内外的流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传统的外贸人才不能充分满足现有贸易的发展,双格局下的贸易流通需要更具复合性和创新性的人才。
高质量的国贸专业人才对双循环的持续性健康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高质量的国贸人才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智力支持,夯实了双循环的人力资本要素;另一方面,国贸人才能够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国内产业的专业化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复合型贸易人才支撑。尤其世界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催化使得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融合。新的形势变化衍生出新的人才需求,对现代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提出了多维度、创新性的素质要求。
在内贸加外贸的大经贸背景下,新型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要能立足于国内市场,以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技能推动国内企业朝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还应以创新创业的开拓精神将我国企业推向全球市场,实现企业的品牌化发展。培养具有国际和国内双视野的高素质国贸人才将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贸合作向着更加开放、自由、多维的方向发展,既“守得住”国内市场,又能“走出去”的高质量外贸人才势必能够深化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研发都十分注重,研发的投入一直在持续增加。但两个层面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仍然存在巨大空间,创新性人才的匮乏会导致企业产品的研发与市场脱节,带来产品创新的不足和市场竞争力的下降。知识创造是国家与企业发展的基础,而知识创造归根结底又是一种新型人才的创造。对国际贸易行业而言,外贸行业的发展使得对外贸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外贸人才需要具备的创新能力包括:一是创新性思维能力。能够提出贸易领域内的新想法和新策略,如产品策略,以适应不同市场、不同目标人群的需要。二是知识与管理创新能力。能够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例如数字化贸易方面的知识,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此外,能将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高效的决策和解决问题。三是创新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市场创新意识,对国内外商机较为敏感,能够迅速捕捉甚至创造市场需求,进而能够有效地开展市场调研、客户服务、贸易营销等活动,并具备国际国内市场推广和应用的能力。
创业型外贸人才是指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从而获得较高经济回报的外贸人才。目前,我国外贸行业中多数企业都存在着管理模式陈旧、技术手段落后、竞争力缺乏等现实问题,企业迫切需要新型的创业型外贸人才注入自身“血液”中,激发企业更加强大的生命活力。
另一方面,创业型外贸人才可以看成是能够按照国际市场需求和竞争形势变化,采取各种经营方式和手段,为企业不断地开拓新领域、新市场的人才。随着我国与不同国家地区之间贸易合作的不断加深,组建了一系列经贸合作组织,如东盟自由贸易区(RCEP),更有“一带一路”项目的建设。不论哪种贸易合作组织,其参与合作组织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而培养适合国家工业发展需要的创业型人才是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创业型外贸专业人才成为我国现阶段外贸行业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近些年来,对外贸易企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这是因为我国同时存在着性质多样却又规模不同的外贸企业。由于对外贸易公司种类繁多,所以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是多种多样。一方面,对于规模较大、业务覆盖面较广、专业化分工程度高的大型外贸企业而言,因其企业性质的需要,对国际贸易人才所应具备的贸易理论水平、领域内的相关操作技能及专业素养要求都会比较高;不仅如此,对于具体业务,还要求从业人员能做到业务精细化和专业化,属于高端型国际贸易人才需要;另一方面,对中小型民营性质的外贸企业而言,因其企业的规模不大,经营范围覆盖也不太广,企业内部的分工比较简单,所以它对国际贸易人才的理论知识需求并不高,反而需要有更高的外贸业务综合操作能力。除了要求具备专业的贸易知识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外,企业也比较看重代表着一定资质的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方面的证书,属于一般国际贸易人才需要。由此可见,多元化的企业人才需求对复合型国贸易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际贸易人才是当今各国各类企业直接参与竞争的重要主体,而国贸人才培养是国家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双循环的大背景下,如何培育创新创业型国际贸易专业人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其核心是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创新创业型国贸人才的培育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高校教育中没有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大部分高校尚未构建一套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体系,还在沿用传统常规的教学方式,如本可以利用国际贸易学科的实践类课程渗入协助性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容与策略,但常规的教学体系使得当前的教育教学与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丧失了其在培育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的重要意义与功能。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手段不够丰富,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的有效投入不够充足。各地高校的培养方案仍是以传统的专业理论与文化课程学习为主,在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未能有效架设学校与企业的共同桥梁,因而,难以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不足大大影响了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率,最后导致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双循环格局下对创新性国际贸易人才的需要。
不论国内市场或是国际市场上,企业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尤其它能够满足当前多种性质、不同规模的外贸企业并存情况下对人才的需求。全国高校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一般有学术和应用两个方向。在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情形下,复合型贸易人才的培养核心就是以应用型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主,兼顾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企业管理知识的培养。在熟练掌握贸易领域的核心能力基础之上,还应拓展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如学生具有能够与外国客户流利沟通的语言能力;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的理解与交流能力;了解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政策、市场和竞争对手,并能适时恰当的做出反应;除此之外,还应具有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如电子商务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以应对目前商务业态的新变化。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在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上都存在着培养目标较为同质化的问题,在培养水平上也比较相当,培养方案仍然以一贯的经济贸易理论为主,而对国际贸易领域中所需要的多语言交流能力、异域文化理解能力、企业管理和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都不够丰富,这已经无法满足双循环格局下国际贸易人才的需要。
双循环格局下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表现出多方位、多层次性。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系应主动对接商业贸易发展的行业需求,构建出科学合理、具体明确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贸易人才的特点,在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确立以应用与就业为主的教学理念。可以专门设立创新创业的相关机构与教学组织,搭建相关教学平台,负责将创新创业的理念与方法传递到师生并可以与专业老师合作,将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嵌入到当前教学体系中,对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提供各方面的资源支持。
其次,可以优化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注重专业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一方面,可以加大案例教学的强度,以贸易行业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让其在不断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训练中加深对已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拓展国际贸易相关课程内容的“两性一度”,即注重教学内容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在强化相关的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课程内容的高阶设计,拓展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两个方面,培养国贸学生的系统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后,高校可充分利用现代智能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高校之间可以通过慕课、网络课堂等方式实现优质课程内容的共享与交流;高校与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教育和培训,为课堂教学提供多维度、多视角的观点与补充。此外,学校还可以借助外贸仿真实验等智能平台开展教学,通过现实贸易的模拟,打造一个虚拟的商业贸易环境,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创造能力。
双循环格局下的国际循环要求高校能够主动面向世界,畅通人才大循环,使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能与世界各国水平接轨。国际循环加速了国际人才要素的流通,为高校学子们带来了更多面向世界的机遇;同时也为高校引进国际高端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要实现内循环,又需要高校积极与国内其他校企等组织接轨,实现人才的“内循环”。具有资源条件的高校可以与一些国内国外相关的院校和机构创建稳定的人才交流机制与平台,畅通创新性人才双向流通和互换的渠道,以此来助推创新创业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引进来”和“走出去”。一是可以借助交流机制与平台,吸引国内国外创新创业国际贸易人才,实现与这些组织或机构在创新创业人才上的互享与双赢,丰富高校国际贸易创新人才的师资储备。二是借助交流平台,推动创新创业国际贸易人才“走出去”。高校可以与国内国外院校等机构开展联合招生、共同培养等方式为国际贸易人才“走出去”创造条件,使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为创新创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下基础。
双循环格局下,要求国际贸易人才对两个市场都要了解和熟悉。市场复杂度高、覆盖领域广的特性需要复合性国际贸易人才具备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由于各行各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国际贸易类毕业生必须具备相应的行业背景。学生不但要充分认识目前的行业发展状况,还能对行业将来的发展态势有所判断。为提高国际贸易人才对行业及市场的认知水平和理解,高等院校可以利用协同创新的方式,来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改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构建出一种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可以通过国际国内贸易公司从业人员“进课堂”、校企联合培养、建立实习基地等形式发挥高校与国内外企业的共同培养作用,这样不仅因企业的参与多元化了高校课程建设的资源,优化高校的课程设计,同时也丰富了课程知识体系,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行业知识和发展现状,提高其对行业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校企的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带来了更多参与一线体验的实习实践机会,还能够加深学生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了解,对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国际贸易人才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提升。具有创新创业能力、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一直是国家急需。国家实行一系列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条件与优势,善于利用双循环格局下的外在环境与资源,培养出更多更优的国际贸易人才,推动双循环格局进一步发展。
注 释:
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