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的理论支点与实践路径

2024-01-05 14:53陶爱萍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022
关键词:理论目标政治

陶爱萍(浙江海洋大学 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1]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所在。从小学到大学,从自学到必修,每个人每个阶段都要自觉接受,因此只有明确教育目标,实行科学的管理方式,各级教育工作者才能正常、有序、合理开展教育活动,为国家培养人才、为社会提供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向其成员传播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或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或社会群体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或思想政治品德”。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管理,依据目标管理的方法经验,明确“各个相关部门依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本单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确定在一定时期内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制定出具体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组织、激励、控制、检查等工作的管理方法和制度”[3]。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目标管理是综合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现状,吸收了西方企业目标管理理论的核心要义,形成的理论进路和实践路径,为进一步把握发展趋势服务。这对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价值。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的内涵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西方大量的理论、思想、方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传入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部分发达国家的优秀管理理论被陆续引入到教育管理领域,成为推进我国学科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西方的企业目标管理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管理方式与现代创新理论相结合,是基于明确的目标下实现管理体系与目标理论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是西方国家企业目标管理理论与我国目标管理实践中西合璧的“力作”,由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抽象概念变为现实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标从宏观叙述转为清晰路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形式由单一手段变为综合施策,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用性、科学性、目的性。从管理学角度来说,教育与管理“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与其重要的平行子系统——管理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范畴”[4],两者同属于管理视域下的方法论范畴,虽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质各异、功能不同,却是内在统一的有机体,共同服务于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具体化、系统化管理内容概括,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部门、主管机构及其人员,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创造性活动过程”[5],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主要分为前端管理目标设置、中端管理实践、末端管理目标达成及调整等多个环节。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分析,还要从三个方面厘清教育管理与目标管理之间的关系。一是管理学角度,西方企业的目标管理理论经过中国化改造后,以全新的视野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确立了可视化、可量化、可实践的具象内容,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借鉴性,应当坚持西为中用,与本地结合。二是领导行为科学角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构,通过管理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决策和正确指挥,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领导行为科学”[6],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应当处于核心地位,类似于指导思想的根源性地位。三是从学科体系建构角度,目标管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指向性引导,为施教者提供方向性的组织手段、主题思维和科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对目标管理的高度总结和深度凝练,是目标管理内容的拓宽和延伸,两者相互促进、共同领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作为中国化教育模式与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创造性结合的成果之一,一方面立足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了新的导向性工具与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吸收西方国家企业目标管理理论,实现了先进理论与本土实践的有机融合、创新发展。从学科建设来说,目标管理已经渗入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学科建设一旦开始就立即制定一套与学校发展方向相一致的量化体系,建立责任目标范围内优势领域做优做强的导向,以便后续工作持续开展。管理过程越复杂、周期越长、内容越丰富的事务,越适用于目标管理。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提出了新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应有的目标管理与明确的育人导向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的理论应用与方式推广也随之愈发迫切。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的核心要义是制定一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来与外来的整合、创新与发展的竞合”的目标体系,以明确的方向和指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结果导向,规定了工作“为了什么”,直接指导了当下工作的安排,即当下该“怎么办”。这对于充满活力、激发动力、彰显张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达到沉浸式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的理论支点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与目标管理理论的实践性探索,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逻辑的重要基础与动力来源。从理论构成出发,马克思人学理论是内在支撑,统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各个参与者的活动目标;列宁“灌输论”是融合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的创新有着根基的意义;西方企业的目标管理理论是参考和借鉴,为目标的设定、达成与评价提供创新思路和保障。

(一)支撑—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的主体涵盖管理者、实施者、受教育者,也就是全员参与、全过程育人的现实指向。“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学说等理论,直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7],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8]一切社会关系既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横向关系,又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纵向关系,只要有人的存在就有社会关系的存在。人的存在和人的发展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目标设定的依据,也是管理的重要内容。“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9],实践证明,这两个“不可避免的目标”需要人来完成革命,但是这样的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这样的目标使命也不是任何人都愿意接受的。革命的事业需要后继有人,只有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来持续提高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培养事业接班人,明确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实现人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推动人的思想和行动的随之变化。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始终观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追求,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的方式与技巧,推动各个环节中具有各种身份的参与者共同实施,进而达到最终目标。

(二)融合—社会主义灌输理论

灌输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注和输送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去,提高其政治意识和思想觉悟的学说。”[10]这一理论最早由考茨基提出,后经列宁做了全面系统、具体生动的阐述。早在1894 年,列宁就强调了“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给工人”[11]的观点,工人阶级不会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意识和无产阶级观点,只能从外面灌输并唤醒意识,重点强调了外在灌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灌输理论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特别是不同的历史阶段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动了党的思想观念入耳入脑入心、同向同行同频。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政策方针无误地传达给广大人民,必须借助“灌输”理论和方法。灌输不是读书看报、照本宣科,需要引入充满地方特色和单位特征的身边实践案例,将思想政治教育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浸润到每个人的生活,用灌输的方法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进共识、汇聚力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目标的实现。

(三)借鉴—目标管理理论

目标管理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12],强调特定群体共同参与某种或者某项具体的、可执行的,能够以数字量化并直观展示的目标,这一理论最早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已取得显著成效。

目标管理理论以企业管理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过程为中心,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先进方法,对其借鉴和学习主要集中在总体性管理、发展性管理、人的管理、有效性管理四个方面。总体性管理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动态过程,在确立目标时通过总体性的视角予以把握,确定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实行分段式、分层式目标管理;发展性管理则是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管理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发展的观点及时调整目标,使目标符合教育过程、适应活动变化的需要;人的管理则是人居于社会活动的核心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必须立足人的主体性地位,才能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主动施教与被动受教的互动统一、主动管理与被动管理的矛盾统一;有效性管理的重点在于管理的效果和时序,任何一种管理和目标都不仅仅是一个发生的过程,还要有实现的标志和最终的结果,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结果的具化表现,这也是目标管理存在的客观原因。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培养人是核心主题,怎样培养人是方法论,为谁培养人是结果导向和目标指向。目标管理理论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理论的提升,不论是方法手段,还是管理机制,都可以在批判吸收过程中,完成与社会主义方向相契合、与教育活动相结合、与教育管理实践相协同的本地化,从而拓宽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实践、机制和方式。

综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支撑,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为载体,批判地吸收西方发达管理理论的现代内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和目标内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又要借鉴管理学的有效手段,总的来说,应坚持整体与系统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方法与工具相协调的原则。

(一)整体与系统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总和,是整体统筹与系统管理的结合。一是要找准总的目标,明确目标所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规定参与者、参与部门及计划活动的主要职责,所有参与者、参与单位都要围绕总的目标开展工作。参与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整体目标、服从总体目标的统一安排,以便于发挥整体优势。二是要立足全局分配目标,确保单位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的协调配合,保证各个目标之间不矛盾、不脱节。三是要实现整体与系统的结合,强化整体推进与系统效能,注重各种要素协同,发挥最大优势,高效地分配目标,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系统协调有序。

(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是一个开放的、迭代发展的过程。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各种方式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得到不断完善,推进了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但是任何一种理论“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3],要符合中国国情与现实状况。目标管理理论在实践过程中最大优势是易于用指标的形式分解目标,且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实际效果。短板也很明显,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范畴。要坚持从理论中汲取有利于管理的知识,滋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摒弃西方思想中“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去伪存真,将先进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真理,只有这样目标管理才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结出硕果。同样地,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也会为其他国家提供“中国经验”。

(三)方法与工具相协调

目标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过程,也是一种科学管理工具。目标管理发挥主要作用的媒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开展教育活动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工具。就课程设置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与体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稳定状态,施教者应当按照要求开展内容教学。从方法上来说,每位施教者所处的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层次不同、性格特征与兴趣爱好不同,将影响施教者形成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习趣味,增强课堂效果,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而错误的教学方式则会导致学生反感,甚至因施教者错误的教学方式而导致对课程的排斥,这与目标管理而言是相背而驰的。从工具上来说,在数字化潮流趋势下,5G、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新媒体、智媒体等数字技术的存在为教学工具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既符合时代的趋势,也比较容易被接受。教学方法与教学工具相结合的落脚点是保障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培养造就人才,是方法与工具的协调,因此既是方法论也是实践论。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的实践路径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育人目标的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迭,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在立德树人目标下,不断推动管理手段和教育方法创新互动,达到育人目标与目标管理的融合发展的良好趋势。

一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教学任务相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教学任务在服从教育核心任务的前提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点贯穿在学校承担的立德树人任务、教学课程之中,并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科特点,确定与之相匹配的中短期目标,如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通过充实丰富多彩的内容、建立高效有序的组织、创新新奇多样的形式,为总目标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实践支撑。

二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学科建设相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的作用是引领性、关键性的,是培根铸魂的基础;而专业学科则是技能性、实用性的,是学生学业发展依赖之本,必须转换对目标设置的机械认识,打破常规,对目标设置要坚持动态调整、宽严相济。坚持学科建设的主要方向,辅助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成果,使课程思政有依托;大力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换,在学科建设中要赋予一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融合成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结点与中转站。

三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相融合。从学生入学起,为其设定培养计划、实施步骤和目标导向,制订在校期间的全套成长计划和思想“营养套餐”。不仅要将学生培养为专业知识扎实、专业能力强的社会新人,更是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代新人。同时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和成长阶段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教育目标,如小学主要是塑造品德、筑牢基础,中学则是明辨是非、定位人生,大学是通过社会实践、创新就业、红色资源等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当然各级各类学校还要在制度上予以保障等。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配套制度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套高效科学的管理制度,将目标管理、制度建设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实现最优效果。近年来,国务院、教育部先后下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等有关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课程思政、大思政课等方面的重要文件,从中央和国家层面为如何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根本遵循,为高校和教师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指明方向、明确目标。可见,在顶层设计上已经形成了一套目标清晰、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制度“组合拳”,为目标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结果跟踪订立了明确的指导和依据。

各类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要积极学习领会上级精神,以根本目标为指导,发挥学校主体责任,不断创新。在制度建设上应当体现出地方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长、学生特征的融合趋势,要凸显地方特点,符合学科定位,助力社会建设;要展现高校特征,融入学科建设,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建设;要突出教师特点,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要表现学生特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担负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一方面,可以实现部门之间的协调互动,强化交流;另一方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让课程思政的实施更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参与度。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教育主体之间矛盾重叠、教育环境日益复杂的趋势,融合发展才是未来的主流趋势。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的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4]“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5]实现上述目标不仅需要制度保障、科学的目标设计,还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创新发展,实现形式与机制的融合。

一是创新目标管理模式,建立约束指标。管理是目标的基础和过程性要素,在坚持科学管理、系统管理、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创新目标管理模式,适当地引入扁平化管理模式、PDCA 循环管理模式、KPI 指标管理模式等先进管理工具与方法,突出目标管理的科学性、实用性。二是创新思政教师培养模式,打造专职队伍。思政教师队伍是目标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目标达成的主体力量,要加大思政教师专项培养力度,注重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辅导员队伍、党务工作队伍中选拔优秀人员到专职思政教师队伍,建立教师库,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建优建强思政教师队伍。三是创新培养方式,突出学校特色。目标管理不是统一目标下的整体复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和不同类别的高校开展特色人才培养创新,一流大学要有一流大学的特色,普通高校要有普通高校的特点。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的人才要聚焦一流的标准、一流的能力、一流的素养,将世界视野、中国情怀、爱国底蕴融入思政课;地方大学,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大学的课堂教育,应当主动服务地方建设、融合地方实际情况,以解决地区实际问题为主;高职院校要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以就业实践为方法,鼓励学生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干一行爱一行,服务于各行各业。不管是一流大学还是应用技术类大学,最终的目的是汇聚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磅礴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理论目标政治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