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
南京市栖霞区医院,江苏南京 210046
突发性耳聋属于耳鼻喉科疾病,依据听力曲线,突发性耳聋可以分为低频下降型、平坦型、高频型、全聋四型,不同类型预后差异较大,其中平坦型和全聋型合称为全频下降型突聋,病因可能与内耳毛细血管痉挛、栓塞等有关。突发性耳聋病因不明,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发病后将造成患者听力损失,给其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产生干扰[1]。突发性耳聋治疗以听力功能恢复为主要目的[2]。甲泼尼龙为中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以抗炎、免疫抑制、抗过敏等功效为主;巴曲酶药物成分为矛头蛇蛇毒提取物,以抗凝、抑制血栓形成、溶栓为药物功效[3]。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 年1月—2021 年10 月南京市栖霞区医院诊治的80 例全频下降型突聋患者,分析巴曲酶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全频下降型突聋的应用效果,评价临床疗效及药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本院全频下降型突聋患者80 例,根据用药不同分组。对照组患者共40 例,男21 例,女19 例;年龄20~74 岁,平均(42.75±4.2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42 h,平均(20.45±1.55)h;左侧耳发病者17 例,右侧耳发病者23 例。观察组患者共40例,男23 例,女17 例;年龄21~72 岁,平均(41.86±4.6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5~41 h,平均(21.21±1.79)h,左侧耳发病者15 例,右侧耳发病者25 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诊断及分型符合《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 年)》[4];患者为单耳发病;有良好依从性。排除标准:既往有耳部患病或处于发病阶段导致耳聋者;近期有重大手术经历者;有药物过敏史者;患有恶性肿瘤疾病者;患有精神疾病者;处于妊娠或哺乳阶段者。
对照组给予甲泼尼龙(国药准字H20103294;规格:40 mg),剂量80 mg/次加入生理盐水100 mL 静脉滴注,给药1 次/d,连续用药5 d。基础用药银杏达莫(国药准字H22026139;规格:10 mL),剂量25 mg/次加入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给药1次/d,连续用药10 d,如有眩晕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国药准字H20040130;规格:10 片/板×10 板/盒),治疗3 个月。
研究组在对照组给药基础上加用巴曲酶(国药准字H20031074;规格:1 mL∶10 BU)。巴曲酶10 B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 静脉滴注给药,输注时间在≥60 min/次,隔日给药,共3 次,每日用药前检查纤维蛋白原,<1 g/L 暂停,次日复查纤维蛋白原恢复至≥1 g/L 方可继续使用,治疗3 个月。
听力损失分值、听力阈值(0.5、1、2、4 KHz 听阈平均值)等听力指标,于治疗前及治疗7、15 d 进行采集,分析患者听力水平。
红细胞积压、红细胞沉降率、血浆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做血液流变学水平分析。
用药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心慌、皮肤瘙痒、腹泻,汇总不良反应发生率。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听力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听力水平对比[(),dB]
表1 两组患者听力水平对比[(),dB]
?
研究组患者用药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通过对耳鼻咽喉科就诊患者观察发现,突发性耳聋发病率逐年上升,突发性耳聋具有较多致病因素,如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食及药物中毒、血管类疾病、心理健康问题、噪音等均可导致该病发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精神情绪均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5]。突发性耳聋以起病突然、损害听力等为疾病特点,临床对于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6]。突发性耳聋在临床中具有一定致残率,从病理角度分析,该病的发生是由内耳血管障碍、病毒感染等所致内耳小动脉血管痉挛、血流动力学异常、组织代谢紊乱等多种因素所导致,引发患者耳部听力功能异常,促使突发性耳聋发病[7]。全频型突聋发病机制与耳蜗供血障碍或内耳血管功能发生紊乱有关。
影响突发性耳聋预后的因素有耳聋的类型、听力损失的程度、就诊距离发病的时间、是否伴发眩晕等,改善内耳微循环和糖皮质激素对各型突聋均有效。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能够改善突发性耳聋患者病情。甲泼尼龙在突发性耳聋治疗中属常用药物,静脉滴注方式进行给药,药物成分经血液循环到达患处后,发挥其抗炎功效,可干预患处炎性反应及炎性介质,以此改善内耳毛细血管通透性及免疫反应状态,促进患者听力得以恢复[8]。单一使用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治疗,虽然可见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疗效方面尚不足以达到预期,原因在于静脉滴注甲泼尼龙,药物成分不易通过血-迷路屏障达到患处,因药物在患处血药浓度较低,药物功效发挥受到一定影响,由此干扰疗效及突发性耳聋治疗有效性。巴曲酶是缺血性疾病治疗的常用药,作为抗凝血类药物,巴曲酶自蛇毒中提取所得,其药物成分作用于人体,能够对血纤维蛋白酶产生分解作用,以此干预人体血液黏稠度及血液流速,用药后可产生抑制血栓形成、溶栓、调节血黏度等功效[9]。基于巴曲酶药用功效及突发性耳聋致病成因,在患者就诊期间,给药甲泼尼龙的同时,联合用药巴曲酶,甲泼尼龙发挥其抗炎、调节免疫功效,巴曲酶发挥其调节血液黏稠度及血液流速作用,用药后可显著提高患者听力恢复时效性,缩短其疾病治疗时长,从而降低突发性耳聋致残率,提高患者疾病康复率[10-11]。
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积压(38.02±1.49)%、红细胞沉降率(28.02±2.35)mm/h、血浆黏度(2.51±0.42)mp·s、红细胞电泳时间(340.97±11.23)s、纤维蛋白原(3.71±0.72)g/L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积压(25.16±1.04)%、红细胞沉降率(15.41±1.22)mm/h、血浆黏度(1.20±0.10)mp·s、红细胞电泳时间(283.60±7.29)s、纤维蛋白原(2.79±0.65)g/L 相比对照组指标低(P<0.05),这与王巧辉等[12]研究中的,实验组患者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积压(38.22±1.52)%、红细胞沉降率(28.11±2.42)mm/h、血浆黏度(2.26±0.37)mp·s、红细胞电泳时间(340.87±11.21)s、纤维蛋白原(3.75±0.74)g/L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积压(25.17±1.05)%、红细胞沉降率(15.45±1.24)mm/h、血浆黏度(1.21±0.12)mp·s、红细胞电泳时间(283.67±7.28)s、纤维蛋白原(2.74±0.68)g/L 相比对照组指标数据低(P<0.05),研究结果相似。联合用药患者经治疗后,听力损失分值、听力阈值等听力指标随治疗实施有更为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水平也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变。可见全频型突发性耳聋联合使用巴曲酶、甲泼尼龙,其药效发挥能够有效作用于患者病情,抑制因疾病对患者神经、微循环等影响,由此治疗后患者听力功能可得到确切维护[13]。巴曲酶、甲泼尼龙联合用药患者与单用甲泼尼龙患者相比,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预后回访,联合用药患者突发性耳聋复发率低。可见突发性耳聋治疗中使用巴曲酶联合甲泼尼龙,并未对患者用药安全性造成影响,且经联合用药,其药效作用于患处,能够使内耳微循环、血流动力学、耳蜗毛细胞等保持稳定,因此患者经治疗后,其预后突发性耳聋复发情况能够得到管控,提高其疾病治疗有效性及康复率[14-15]。
综上所述,全频型突发性耳聋治疗中,早期巴曲酶联合甲泼尼龙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用药后患者听力能够显著恢复,用药安全性及近远期疗效均有显著优势性,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