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与评价体系平台建设方法

2024-01-04 11:58蔡彬彬宋楚平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3年32期
关键词:高水平院校高职

蔡彬彬,宋楚平

(1.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2.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50000)

0 引言

2019 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共同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院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开启了高职教育发展的新篇章[1]。专业群的建设不仅能准确对接区域产业集群,而且也是高职院校提升高质量人才的精准供给、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策略。在此计划的带动下,各省也相继组织开展省级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任务。当前,第一批建设的197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校已经完成或进入中期评估阶段。与此同时,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在建设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突出问题,如部分专业群建设进度严重滞后、偏离预期目标,面临“摘牌”风险;部分专业群专业之间融合程度不足、难以发挥专业联动效应和集群优势。因此专业群建设“政、校、院、企”四级协同管理亟待转型升级,而构建评价体系平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

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关于专业群的研究已经涉及基本理论、建设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改革、案例分析、实践探索等研究主题,但在专业群建设的评价方法、治理模式、生命周期等一些重要的研究主题成果不足,特别是高职专业群评价体系平台的缺失致使后续的评估和整改困难重重。如何创新利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指标和数据,避免专业群建设偏离方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本研究基于高职专业群建设现状,在评价体系平台的建设方面提出思考。

1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现状分析

本研究团队历时3个多月,对全国20多所高职院校(含国家双高计划院校、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院校、一般院校)专业群的建设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实地访谈,发现各校现行的专业群组织架构、管理手段、建设方法等与当下诉求很不一致,主要问题有:

1)专业群组织架构不清晰、工作效率低。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与管理工作主要由教务部门及所在学院实际承担,其他职能部门、企业等相关方角色、职责不明确,未能建立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组织架构模式,因而难以系统组织所有相关部门就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深入的交流与研讨,导致建设工作开展缓慢。

2)专业群管理手段难以适应当前高水平专业群发展的实际要求。多数高职专业群的管理模式,仍停留在定期组织专题会议,对专业群进行阶段评估、整改、推进的传统模式,各层级采用串行管理,缺乏对专业群的全面、实时和过程性把控。政府、学校、企业及师生等相关利益者在建设期间的信息沟通与反馈不及时,建设任务涉及多个部门或院系时执行难度较大[2],因而难以形成合力,时常陷入由“评估”被动进行而不是以“平台”主动推动的尴尬局面。

3)对专业群的生命周期特点认识不足。多数高职院校以较多精力投入高水平专业群前期的申报及上级部门组织的评估工作中,尚缺乏有效手段持续跟踪专业群“后建设”时期(包括运行期、衰退期/重生期)发展的生命周期特点,因而无法准确把握专业群的治理模式和治理空间[3]。

4)专业群建设及评价平台缺失,导致建设方向“失航”。当前,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多集中在门户网站、办公自动化和在线教学平台等方面,专用的教学评估系统开发力度不足[4],缺少专门的机构统筹、协调建设工作,不利于专业群建设工作的创新。由于评价平台的缺失,无法高效利用数据分析技术窥视专业群基础数据中隐藏的诸多问题(例如组群逻辑混乱、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与产业需求相背离等),因此,高水平专业群承建院校在建设时就很容易出现建设效果与建设目标不匹配的问题。

5)未能整合多方资源共同推动评价平台建设。尽管部分高职院校意识到专业群评价体系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并且有建设的意愿,但更倾向于依靠现有的校内资源和技术力量。由于建设路径单一、各层级的沟通存在障碍,因而难以支撑平台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导致建设进程缓慢,半途而废的现象时有发生。

未来,随着专业群建设的不断深入,专业群与产业链、专业之间跨界融合会越来越频繁,因而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征,具有典型的“大数据”形态。积累的数据为评价体系平台的建设奠定了数据基础。综上所述,设计科学的专业群评价体系平台迫在眉睫。

2 高职专业群建设与评价平台的构建

2.1 平台建设方法

专业群平台建设是专业群建设内容在落实层面的行动指南。具体来讲,在建设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建设内容,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在平台建设的启动阶段,由学校层面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推动平台建设工作,从专业群管理机制、组成结构、政策制度、目标任务等方面进行宏观规划和总体布局,形成平台体系的基本框架,构建“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专业群建设团队→教师”的实施路径,有序推进平台从整体到局部、从团队到个体的建设进程。

在平台建设阶段,特别是在建设成果数据汇聚方面,遵照“自底向上”集成的数据整合原则。项目组依照《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5]等文件要求,规范做好数据的设计工作,从“局部”到“全局”,对异构数据源的数据进行分类收集和整理,最后对数据的来源进行甄别并完成数据整合,消除信息孤岛,以数据驱动评价体系平台的开发与建设。

2)协作并行的建设方式。教务处作为专业群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要做好校内各职能部门之间、学校与平台开发商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出台书面文件,明确合作机制、合作内容、工作流程、人员分工,明晰平台的建设路径;编制工作进度计划,协调各部门多轨并进,扎实推进平台建设工作,确保在时间节点前完成建设任务,注重工作实效,共同推动平台建设工作的顺利发展。

2.2 基于平台的专业群工作流程设计

围绕“多方参与、数据共享、稳步推进、一体化运行”的平台建设思路,本着“平台是基础,数据分析和挖掘是手段,有效促进专业群建设目标的达成是关键”的工作原则,本研究设计了“四位一体”的高水平专业群评价体系平台工作流程,如图1 所示。其中,“四位”是指多方参与、实时监控、动态调整和网络化管理;“一体”是指平台的运行贯穿于专业群申报、立项、建设、评估及后期服务运行的全过程,以标志性成果指标的达成为驱动,采用联动机制促进数据流动,开展“专业群申报与评审(校内)→目标设置与分解→成果采集与更新→数据分析与预警→阶段评估与诊改→成效评价与验收”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图1 高水平专业群评价体系平台工作流程

此外,平台设计过程中应着力解决专业群建设工作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如角色定位、数据孤岛、协同性差及过程非可视等,对数据进行汇集、整合,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专业群组群逻辑、目标完成度、偏离度、专业融合度等关键指标进行分析,实时发布可视化数据图表、提供预警功能、可定期评估阶段性成效、给出诊改措施,如此通过反复迭代,不断优化专业群建设工作流程,促进专业群发展的螺旋式上升。

2.3 平台框架设计

如图2所示,基于面向服务的分层架构设计原则,按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工作流程,采用云计算、大数据存储和网络通信技术,以现有教育云的软硬件资源为支撑,在做好各类应用系统数据融合和发布,组件化的云服务模型设计的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集专业群申报与评审(校内评审)、建设数据录入与更新、专业群“一张图”可视化显示、建设进度预警、评估与评价、统计与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与评价体系平台,其框架可分为物理层、数据层、服务层和应用层,如图2 所示。

图2 高职专业群建设与评价平台架构设计

1)物理层:充分利用各高职院校现有的网络、存储和服务器等硬件资源,基于Vmware 虚拟机,搭建Hadoop+Spark 集群[4],安装MLib 机器学习库,采用冗余磁盘阵列RAID和多核服务器群对专业群建设过程数据进行分布式存储和计算分析,以满足平台运行稳定可靠、数据存储安全、访问流畅的要求。

2)数据层:整合并定义了与专业群建设状态数据采集相关的教研教改、技能竞赛、科技服务、高层次专兼职人才、招生规模、继续教育与培训人数、国际教育合作等基础数据(分别由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及共建企业负责采集)和模型参数、决策支持数据。这些数据以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和文件系统中,以接口的形式向服务层提供数据访问服务。

3)服务层: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来解决评价体系平台异构网络数据共享与获取问题,并提供基于组件技术的应用与开发模式。服务层通过Web Service 方式向应用层提供数据服务,同时提供松耦合的组件集合与标准调用,以满足平台的无缝对接和集成化管理。

4)应用层:是用户与平台交互的接口,能够灵活调用服务层提供的Web Service(Web 服务)、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富网络应用程序)和业务组件,是具有高体验感的专业群建设与评价应用系统,下设专业群申报与评审、建设数据录入与更新等5 个主要子系统。

3 结束语

本研究基于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工作的要求,定义了评价体系平台运行的基本流程,设计了四层平台框架模型,明确了各层的功能和定位,从数据流视角消除了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目标偏离预期、群内专业融合不足等问题。通过这种模式的创新,能够真正打破专业界限、破解院系组织壁垒,整合资源与共享信息,提高专业群建设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办学效益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如何将专业群平台框架中的要素切实地在实践中内化和外化,成为后续研究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此外,研究可为提升平台建设的执行力提供参考,但这种执行力受运行模式、管理水平、参与各方的认知、技术水平等多维因素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索相关的策略和影响机制。

猜你喜欢
高水平院校高职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