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编校工作进入尾声的时候,正赶上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在浙江乌镇举行。用心灵感受现实,用作品回应时代。乌镇的夜晚,因文学而璀璨。乌镇的每一寸空气都是文学的空气,乌镇的寻常巷陌都是文学大家的身影。长篇小说与短视频的亲密交融,文学的“跨界破圈”,这些话题像长了翅膀一样,在朋友圈飞翔。
而这一刻,我却被刘亮程宽阔的额头上那缕被乌镇的风吹动的白发而心底一软。本届茅奖五位获奖作家的年龄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他们从51岁到68岁不等,但生理年龄也包含着创作年龄,如果文学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他们每一个人都已经在这条路上奔跑了几十年。盛典夜的高光,于文学路上的奔跑者只是一瞬。文学创作,是沉潜之事,是寂寞之行。
有位著名编辑家,把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生产归纳为核心生产和应用生产,读后颇有启发。固然,核心生产也会在新媒体环境环抱之下而生发新变。但核心生产依然要求慢工出细活,规律不会打破。刘亮程在木垒书院“归隐”十多年,乔叶“跑村”“泡村”七八年。作家的初心和才华,被一寸一寸浸润到作品深处。
期刊的主要工作,是核心生產。而与此同时,期刊人又要跟上新媒体的步伐,付出“破圈跨界”的努力。但最根本的还是核心生产。我们欣喜于作者跟期刊人同样持守的耐心和恒心,以及读者对传统阅读方式的一份恒爱。
为文学而持守初心。我们一起走过亲爱的2023年,走向充满无限可能的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