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紧抓新能源、智能网联转型机遇推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探索汽车加互联网融合发展,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14年稳居世界第一。今年前10个月,中国汽车出口392.2万辆,同比增长59.7%,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99.5万辆,同比增长99.1%。
“中国汽车产业拥有从需求侧到供给侧的全产业链基础,在新能源、电池技术、智能化水平、智能驾驶等领域优势突出,推动中国市场,从单一的汽车消费大国,向汽车技术合作大国转变。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带来了新的机遇。”11月29日,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同期举办的“智能汽车专题论坛”上,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少刚如是说。
当前,智能汽车加速发展之时,提高质量成为保证汽车供应链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今年6月工信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也提出了要抓好可靠性的管理提升,技术研发应用以及基础产品筑基和装备系统倍增的8项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自力指出,智能汽车的质量涉及硬件、软件以及人机、人智耦合交互等复杂系统的复杂性问题,智能汽车的产业链非常庞大,集上中下游所涉及到的原材料生产、微电子工艺、新能源电池、汽车制造、软件与人工智能以及移动通信服务等诸多的领域。
“一些车企的安全事件无时不刻不在提醒我们,企业的发展壮大‘成也质量,败也质量。”王自力认为,安全、可靠性是提升智能汽车质量的重要抓手,对于智能汽车这类产品,必须转变质量观念,推动质量管理与质量设计协同并重的质量技术变革。要推动智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在整车及其配套的全产业链、供应链上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理念。同时要推广车规级芯片质量责任追究办法,实施质量的终身问责制度。
杉杉股份董事长郑驹表示,杉杉多年来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展望行业趋势,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逐步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消费升级产品将主导未来乘用车市场创造需求。用户对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有了更加清晰和高标准的要求,而汽车的智能化升级对车企、电池企业和材料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杉杉股份积极应对市场需求,持续创新研发,在负极材料、偏光片领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我们将坚定创新驱动,持续引领,加快抢占前沿技术高地;坚定扎根中国,全球布局,深度融入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坚定开放合作,与全球合作伙伴一道,突破创新、协同发展,共同打造美好未来。”郑驹表示。
“特斯拉与供应商的深度融合体现在我们跟供应商之间建立的同生共赢的生态伙伴关系,在产品的研发、产线的设计以及工艺控制和质量管理全流程,都实现了深度的合作。我们在持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帮助我们供应商建立他们的竞争力。”据特斯拉公司制造副总裁宋钢介绍,现在上海超级工厂不到40秒就可以下线一台车,实现了95%的本土化率,其一级供应商超过400家,带动了60家以上的优秀供应商走向世界,成为特斯拉全球的供应商。他坦言:“特斯拉在中国的成功,更大层面上是中国供应链的成功。”
中国铝业集团高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学书表示,目前,中铝高端制造在汽车用鋁材方面形成了全套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生产应用,还有回收全产业链的公司。“我们与汽车公司同频协作,助力新材料的应用,也建立了汽车用铝板材的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核算的模型。实现了材料、生产全流程的碳排放的计算。同时我们也秉承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目标,引领了未来汽车用铝行业的发展。”他指出。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熊梦强调,智能汽车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不是简单的链式关系,而是多产业相连的网络化图谱,打造产业生态极其重要。
随着智能汽车产业的不断推进,绿色低碳则成为不少中外企业战略布局的重点。
“作为中国本土车企,吉利正不断探索用绿色甲醇来解决能源安全和‘双碳课题。今年吉利成立了全新的公司,就是为了更好推广绿色甲醇全产业链应用。未来,吉利也会大力推广绿色甲醇的应用场景。”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说。据了解,10年来吉利累计研发投入接近2500亿元,致力于汽车安全、绿色发展、人机交互、智能驾驶、车载芯片、低轨卫星前沿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
沃尔沃汽车亚太区采购与物流副总裁李海表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刻不容缓。如今,可持续发展已经不仅是政府、法规的要求,也是消费者的要求和车企市场竞争力的一部分。他指出,沃尔沃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一是使用低碳能源,在冶炼电解过程用绿电。二是大量使用循环材料,把塑料和钢、铝作为重点。未来,沃尔沃的工厂都要指定使用绿色的低碳铝材。
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博表示:“经过10年的培育,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也给我们本土的供应链带来了非常多的优势。博世作为中国供应链的一分子也是得益于这样一个转型升级和蓬勃的发展。”
据介绍,随着新能源以及智能驾驶领域的发展,博世也积极布局中国。11月博世在重庆开了氢能源的工厂;今年还宣布在苏州进行10亿美元的新增投资做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相关的产品;在无锡积极布局氢能。“博世也是在全球第一个实现自身生产碳中和的工业企业,我们在2020年实现了全球生产基地的碳中和,同时我们也要求我们的供应链成为绿色供应链,大家从减碳方面要积极做出努力。”陈玉东指出。
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预测,在全生命周期看,纯电动汽车比燃油汽车可以减少43%的二氧化碳排放,这是迈向汽车产业低碳转型的必由之路。电动化只是实现了降碳的第一步,未来绿色电池将是实现从绿色到绿色的重要路径。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孟祥峰介绍,今年4月份,宁德时代发布了零碳战略,承诺在2025年实现核心运营碳中和,到2035年实现全价值链的碳中和。这意味着两年以后,电池工厂将全部变为零碳工厂,12年以后,电池全产业链将变成零碳电池的产业链。这些目标全部实现以后,将帮助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再降碳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