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秋
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总共吸引了515家中外企业和机构参会,其中欧美企业占参展外企的36%,其中美国企业又占境外参展商总数的20%——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在当前西方国家鼓吹“去风险”,设定各种以“增强供应链韧性”为名的排他性国际贸易投资机制之际,这组数据明确证明:市场自有其运行规则,且不可违背。从更深的层次来说,经济全球化本身的发展也是不可抗拒的。链博会就是顺应这一规律的产物。
自冷战结束之际开始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在近年来遭遇到了极大阻力。持续30多年的时间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寻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和发展动力。但近年来的贸易保护主义乃至民粹主义的兴起,导致了全球供应链的区域化甚至碎片化。在保守的贸易政策推动下,产业供应链变得更短,而新冠疫情以及区域冲突又时不时导致“断链”的情况出现。如何打造更具韧性的供应链成为许多新兴的和关键性产业所要面对的课题。
当前,许多跨国企业纷纷采取了增加库存、供应渠道多元化、本地化的做法。一部分对中国供应链依存度较高的跨国企业采取了“中国+1”或者“中国+N”的做法。但这种选择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事实证明,中国作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全球供应链上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任何一种试图去中国化的做法,都会导致企业和产业供应链复杂化,极大地增加生产和运行成本。
在这一背景下,链博会的应运而生,不仅可以继续维护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地位,也在根本上为跨国企业、全球供应链体系乃至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亟需的公共产品。它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跨国企业及行业内人士,提供给供应链各方深入交流、对接和合作的契机,促进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的耦合,达到提升供应链韧性的目的。从这一意义而言,链博会的筹备和举办体现出了中国充分发挥其产业链供应链优势,致力于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决心。
链博会旨在构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窗口、搭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平台、打造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新载体、开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新实践。自2018年首届进博会举办以来,中国先后发展出服贸会、数贸會等会展品牌。“博览会”战略通过会展方式搭建平台,以此促进中外和国际交流,逐渐形成卓有成效的对外经贸合作模式,一定程度上对冲了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维护了全球化进程。供应链合作具有长效性和稳定性。通过创新会展形态、改善参展环境等方式,链博会必然会在“博览会”战略中与其他品牌形成联动效应,形成中国联通国际的重要渠道,并持续不断地为全球化发挥公共平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