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戏教育传承的瓶颈及对策研究

2024-01-03 20:28钟华
艺术评鉴 2023年19期
关键词:对策

钟华

【摘   要】本文在对学校和研究所赣南采茶戏教育传承进行实地调查及采访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赣南采茶戏学校教育传承和研究所教育传承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并对赣南采茶戏的教育传承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  教育传承  对策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19-0122-06

尽管许多研究文章都谈及“传承”这个词语,但并未深入理解它的含义。从字面上看,传承意味着信息的传递和继承。而在民间作品中,它可能具有不同的解释。日本学者柳田国男在《民间传承论》一书里提到:“传承”一般是指人类特有的传递能力与机制,是在人类社会代与代之间文化的传递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文化传播。而教育传承是透过教育的社会功能对人类社会优秀灿烂历史文化的承接和延续。此外,教育传承的主要内容为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有助于增强教育信念和目标。然而,对于赣南采茶戏来说,其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反而因为一些因素影响,正处于濒危状态,这就需要思考教育传承的重要性,重新审视其存在问题。针对赣南采茶戏目前遇到的问题,必须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以便找到问题根源,迅速提出针对性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一、赣南采茶戏教育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赣州中学赣南采茶戏教育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显薄弱

赣州中学目前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缺乏优秀的教师团队支持赣南采茶戏文化在学校教育的推广与实践。该校音乐教师不仅有三个年段的音乐课,同时每日下午还需为艺考班的学生进行授课,总课时量庞大,教学任务繁重,而且教师队伍中仅有一位舞蹈教师专业与采茶戏相匹配,其他教师专业均与采茶戏无关。此外,所有教师都未曾专门针对地方音乐文化和教育做过深入研究,更缺乏客家方言基础,存在交流障碍。

2.缺校本教材

在赣州中学的教育实践中,关于音乐这个领域并没有编制出特定的学校内部教材,缺乏合理且有针对性的规划教学计划,缺少针对各阶段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内容,并且没有任何固定的教材作为指引,这就使学校教育丧失了保护当地民间艺术传统的能力。赣南采茶戏作为一个小众的地方剧种,它的认知范围局限于本地居民。因此,在学校教育环境下,设计一套合适的学校内部教材就是其中一种高效率且科学的选择。

3.意识程度低

随着时代的变迁,艺术形式也受到相应影响,发现大部分人都不怎么欣赏或热衷去接触赣南采茶戏这种古老且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表演剧种,同时也不大愿意接纳,或者说更倾向选择那些时尚前卫的新潮歌曲。年轻一代没有充分认识到保存且需要发扬光大的这项人类共同精神财产的重要性,也没有深刻理解自己脚下这片土地上的优秀民俗风情及其魅力所在。

4.学校欠重视

学校作为教导学生的核心场所,校方负责人承担着关键任务的责任人角色,他们与受众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并发挥重要影响。以赣州中学的情况为例:尽管该校对艺术有一定的关注,但其焦点明显集中于为高考提供支持的专业训练项目,旨在提升整体升学比例,但是这也可能阻碍地方特色表演形式,如: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及传播。鉴于这一观点的影响力,当地政府可能会减少或取消有关此类活动的安排计划,从而减少在校内推广这些古老技艺的机会。此外,缺乏竞争性和公众认知度也进一步限制了这类项目的普及化进程。

(二)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赣南采茶戏教育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传承人年龄断层

赣南艺术创作研究在其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是:如何培育并解决人才流入的问题。目前参与演出的成员平均年纪约为30—40岁,20—30岁的人员极其稀有,这也表明该研究所存在着人员断层严重的情况。

2.政府机构不重视

赣南采茶戏被视为江西省的重要戏剧类型,它展现了江西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如何通过剧团来保护与发扬这一传统戏剧形式,进行研究后发现了一些共同点:即政府部门并未给予足够关注。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调研了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其主管人员直接指出关键在于缺乏经费。由于未得到政府足够的支持,剧团的活动一度陷入僵局。

3.社会审美趋变化

交流中发现一些新进演员起初进入该领域并非出于个人兴趣爱好,而是因学校的选派安排而来。同时还访问了相关观众,尽管都表示非常喜爱这一古朴传统的艺术形式,但与此同时也热衷于当前流行的各种时尚歌曲等。由此可知,制约本土特色采茶戏传播推广的主要障碍在于受众多元化的娱乐消费需求所产生的新的审美标准变化趋势影响。

(三)赣南师范大学赣南采茶戏教育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地域音乐文化课程落实欠实效

以积极的态度来构建区域音乐文化课程,既要吸收其优点,又要充分发挥本地音乐文化特质。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学校的资源环境选择最佳的区域音乐文化课程模式。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注重音乐基础知识的教育和技巧训练,还需融合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全面提高自我水平。由此可见,“文化传承与特色塑造,素質提升与师资培育”成为欠发达却富有文化底蕴地区的高校创建区域音乐课程的核心思想。必须指出的是,如果目标是在校园内开展区域音乐课程,那么就应该将其中的传统文化传承落实到位,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区域音乐教育传承认识。对于区域音乐课程的规划应当有长期目标,确保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实际收益,并且可以通过授课的方式提升他们体验、欣赏、表达和创作本土区域音乐文化的能力。实施者务必清晰理解并将此作为首要原则:引入区域音乐课程并非仅仅为了添加一门科目或者学习些许表面知识,不能只教授几段旋律和做一点简单的表演,更不能因其他院校或地方也在从事类似活动便盲目跟风或草率应对。

2.地域音乐文化课程开设欠精细

至今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所制定的人才培训计划一直都在改进其方式方法,持续保持积极的态度,以达到更加稳定的结构化效果。笔者建议专注投入精力去打造少数几门具有标志性和有深度的地域文化课程项目,而不是盲目增加数量众多的类似主题相关科目,这样才能确保学员能够真切掌握这些地区的特色文化和技艺,并且有效传播它们。例如,音乐专业的《赣南音乐文化与田野采风》被列为必修科目之一,舞蹈专业开设了《赣南采茶舞》《赣南采茶戏歌舞艺术》《赣南民俗民间舞》等课程,甚至有针对硕士生的一门《区域音乐舞蹈文化田野考察理论与实践》。总而言之,这两个学科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但是它们的关注点又有所区别,前者主要致力于收集整理有关本地传统文化的信息资料,并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而另一部分则强调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他们对于各种类型现场数据采集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课题任务。虽然上述课程涵盖了一些关于赣南采茶戏的主题,但他们并未将其视为完整的艺术形式教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能通过某节课获得对赣南采茶戏的最初级认识,随后便停滞于此。

二、赣南采茶戏教育传承的对策建议

(一)赣州中学赣南采茶戏教育传承的对策建议

1.强化师资力量

“教学”的核心在于老师如何教授并让学生理解知识。身为传授者,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在探索传统音乐文化的进程中产生学习热情,提高他们保护本土文化的能力,并且承担起传承责任,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业表现及特定领域的技能高度取决于老师的素质和授课技巧。所以,构建优秀的师资团队至关紧要。然而,当前状况下,在培养有关音乐教师时往往忽略了对当地戏剧的教育部分,即便存在,也只是挑选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歌曲简单唱给大众听,而没有详细解释或阐述其内涵,使得学生难以全面掌握某个地区戏曲的具体信息。在学校实践教学环节,音乐课程通常只关注音乐主干知识的系统阐述,忽略了深入探讨地方音乐。因此可以发现,许多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师们在民族民间音乐与地方戏剧方面的理解都显得较为贫乏。为了填补这个教育空白点,可以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对学校的音乐教师进行有关民族音乐文化的专门训练;第二种方法是可以邀请民间艺术家或者传承人到校园里进行授课。尽管让高校音乐老师掌握赣南采茶戏并非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目标,但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通过邀请本地的采茶戏表演者或者传授者进驻校园来教授学生相关知识。这样一来,不仅能让老师也参与其中,实现共同进步,而且能进一步缩短学生与本土文化的距离,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到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这种方式是对常规授课模式的一种拓展,也是一种新的音乐教育策略,有助于推动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课程发展。

2.编制校本教材

所谓的校本教材是指: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融合课程纲领的要求,并考虑到所在学校及区域发展的现实条件,以此针对性编制出仅适用于该学校的相关教材。若要使传统文化深入校园、教室与每个学子的内心,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才是切实可行的方法。赣南采茶戏作为一种地方剧种,理应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充分贯穿,也应当被纳入当地中小学校的教学框架内。然而,在赣州,只有少数几所学校着手制作相关校本教材,即便这些学校已经开始了这项工作,但主要还是围绕考试主题展开,侧重于主科教材设计。这表明提升当地学校教育中的傳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和制定相应校本教材变得至关重要。在制定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必须全面了解学校的具体环境,包括设施设备、师资力量、学生音乐学习的基本技能等因素,以便确立校本教材的内容范围。详细阐述如下:针对那些拥有优秀音乐基础知识的学生群体,在设计校园课程材料时应设定更高标准,挑选有一定挑战性的知识点供他们深入研究,并对其表现进行评价;对于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为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需要选用易于他们理解的主题作为授课内容。同时,还需要依据学校的师资实力情况,选取合适的教材内容。例如,若该校的音乐老师具备舞蹈专长,那么在编制教材过程中可以更多融入舞蹈元素与歌唱技巧,反之亦然。此外,如若有擅长演奏乐器的老师存在,则可将其技能应用于相关特色教育项目之中,以此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无论是何种方法,都必须以“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基础,这里的“材”既包括学生,又包含教师。唯有深刻理解这两个方面的重要性,方能成功编写满足需求的校本教材,实现有效的教学目标,并且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3.增强民族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地文化和商业融合日益紧密,年轻一代不再接纳这些古旧的东西。所以必须积极推动赣南采茶戏这种表演方式在学校中的广泛传播,并且将其纳入常规的教育计划之中,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壮大。此外,还应该组织一些类似的活动来提高人们对这种传统艺术的认识,例如举行一场有奖竞答会,或者一场舞蹈大赛等活动,以此激发所有人的兴趣,让他们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共同为这项事业作出贡献,这样一来就能引起校方的注意,进而促成此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一宝贵民间遗产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它的存在价值,这才是终极目标所在。在学校教导青少年时,教师应强化他们关于继承传统观念的学习,需要做的是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观。当前时代下,年轻人的“西化”倾向十分明显,过分推崇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忽视本国的优秀文明遗产,如:戏曲艺术。他们在谈论国际流行的娱乐形式时滔滔不绝,但对自己本土的地方戏剧表演一无所知。因此,学校要大力推广学生的国民精神培养计划,其中包括以弘扬中华历史与传统课程内容为主线的设计理念,按照相应规范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对其实施评估检测,这样可以激发孩子们学好中国古典文学及音乐舞蹈的热忱,同时也能增进其热爱自己国家和地区的情感认知,成为推动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非物质文化保护事业的一份力量。此外,还需重视孩子们的乡风民俗理解能力建设工作。在校内开展的基础学科授课环节中要主动融入本地历史人文元素,比如当地特有的民间故事传说或方言特点等等,这些都能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的故乡,感受到故乡独特的魅力所在,进一步加大对其所代表的地域文脉的支持力度,并在发扬光大这一领域作出积极努力。除此之外,还要使用具体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可以组织各种课余活动,比如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等。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而且能增强他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只有当年轻一代真心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时,其才会持续发展并且深入人心。

4.提升重视程度

学校的进步和衰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管理层的能力,优秀的校长可以在制度框架内寻觅出适合学校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并将其自身对教育的理解和学校生活的认识融汇于此,使得普通学校能跳脱出同质化的体制束缚,展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为确保赣南采茶戏音乐文化有效传递给后代,需要在学校生活中渗透这种艺术形式,这主要依赖于学校领导对此类地域性音乐文化的看法。然而,从目前来看,赣州地区的中小学领导并没有推广赣南采茶戏的教育理念,也未对其教师提供相关地方音乐文化知识训练,极少组织相关赣南采茶戏活动,由此可知他们对这类地域性音乐文化的重视度相当有限。另外,由于音乐并非学生的主修科目,因此相较于“语文”“数学”和“外语”等学科,学校领导对音乐课程的关注度明显较低。所以,政府和教育机构亟需出台关于赣南采茶戏音乐在学校中的应用策略,积极推动学校的赣南采茶戏音乐普及工作,将其纳入音乐课程中,同时组织一系列以赣南采茶戏为主题的活动,以此提高当地学校的关注程度,使他们自觉组织开展赣南采茶戏相关工作,并且积极向公众传播其价值。只有所有人都能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才有可能避免各类强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举措沦为表面形式,发挥出它们真正的效用,确保这些宝贵的地方文化和艺术得以长存下去。

(二)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赣南采茶戏教育传承的对策建议

1.推崇激励新艺人

不论是何种领域,年轻一代都代表着活力与未来,对于江西省最具有影响力的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而言,当前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老龄化严重,以及青年才俊稀缺。这种状况若想得到改善,首当其冲的是领导者应主动推广这项事业,激励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之中,同时也要借助政策的力量为他们创造条件,如:增加奖金等措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让他们更愿意投身于此项工作当中。此外还要考虑舞台上的表现形式,以及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并且尽可能地让新人有机会登场亮相,以此激发新人的热情。同时,也使得那些有经验的前辈能更好地指导后辈,并对他们在技法方面有所启发,以便提升整个团体的能力水平。除此之外,就是在设施设备等方面要有长远的眼光,比如建立专门用于培训的新场地,这样既有利于日常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而进一步增强这支队伍的核心竞争力。

2.构建政府新机制

通过向相关政府部门提交申请、撰写项目提案,以及与政府官员进行沟通和协商,提出赣南采茶戏的重要性和发展需求,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确保剧团能够正常运作和发展。此外,建立政府与艺术机构的合作机制:促进政府与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等相关艺术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制定保护与发展赣南采茶戏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政府可以提供资源和支持,艺术机构负责具体的艺术创作和推广工作,形成合力。同时,通过加大对赣南采茶戏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利用各种媒体渠道进行宣传,组织演出和展览活动,邀请政府官员和决策者参与,让他们亲身体验和了解赣南采茶戏的魅力,以提高其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引起公众和政府的更多关注。

3.融合审美多元化

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在保持采茶戏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适度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可以探索创新的舞台设计、服装造型、音乐编排等,以吸引年轻观众的兴趣,使得采茶戏具备时尚感和现代感。增加多样化演出形式,除了传统的舞台演出,可以尝试将采茶戏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创造出多样化的演出形式。例如,与当代舞蹈、音乐剧、戏曲等进行跨界合作,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同时通过制作精美的宣传资料、拍摄宣传片、举办展览等方式,向公众展示采茶戏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促使观众有兴趣了解赣南采茶戏。可以组织学校演出、开设采茶戏相关的课程和讲座,培养年轻一代对采茶戏的兴趣和喜爱。鼓励社区组织演出、举办采茶戏比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等,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进而应对和适应观众多元化的娱乐消费需求,促进采茶戏的传播与发展。

(三)赣南师范大学赣南采茶戏教育传承的对策建议

1.明确课程目标提升质量与效果

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确立区域音乐文化课程的长期目标,明确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以确保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供针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使他们具备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教学技能,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区域音乐文化的研究、教学方法和资源的开发,以及如何将区域音乐与学科知识相融合等,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强化文化传承和特色塑造,在区域音乐文化课程中注重传承本土音乐文化传统,通过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对本地音乐文化有更多认知和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创作和表演,展示本地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特色。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音乐演出、举办音乐比赛和社区活动等,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通过与外部音乐专家、艺术团体和社区合作,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和素养。建立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和改进,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观察和专家评估等方式,收集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和适应性。

2.确定关键课程强化專业性深度

确定关键的地域文化课程项目,根据地域特色和学校资源,选择少数几门具有标志性和深度的地域文化课程项目进行重点打造。这些课程应该涵盖地域音乐、舞蹈、戏曲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展示地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赣南采茶戏》课程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内部资源的积极作用,深入探讨如何将其引入课堂中。加强课程的深度和专业性,在选定的地域文化课程项目中,注重课程的深度和专业性,通过深入研究本地传统文化,给学生提供更加系统和全面的学习体验。可以邀请本地专家、艺术家和文化传承人参与教学,协助打造本校特色化的《赣南音乐文化与田野采风》教育教学体系。这样的举措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优势,以提升整体的教育质量,而且能有效增强学生对于此类知识的学习兴趣度及其认同感。而那些致力于“本地传统乐器演奏技艺”“当地民族风格舞蹈动作设计理论探讨”等课题的学生则可以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体验如何向同龄人传授自己的见解或心得感悟,进一步促进其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个人修养的发展进步。针对舞蹈专业的研究生(特别是专注于赣南采茶戏舞蹈表演的学生),邀请他们在教室里向大学生们展示他们的表演技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不仅能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赣南采茶戏的具体情况,还能通过实际操作增强其学习热情与动力。由于年轻人的思想往往比较开放且充满活力,所以当他们开始对赣南采茶戏表现出真正的热爱时,可能会促进赣南采茶戏的发展。

三、结语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赣南采茶戏相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刚刚起步,宣传推广及大众的接受程度还远远不够。只有继续发展其内容和形式,才能保护传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学校教育和剧团教育都要扬长避短,为保护赣南采茶戏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才能更好地为传承和发展好赣南采茶戏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度,黄奕华.中国民族民间舞口述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2]杨传中.地方民间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石盼.益阳花鼓戏音乐教育传承现状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4]刘源茜.赣南采茶戏的现状调查研究[J].戏剧之家,2015(17):24+26.

[5]万小毛,李姿丽.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分析[J].老区建设,2014(02):47-48.

猜你喜欢
对策
输变电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常见问题及对策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浮法玻璃气泡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南方小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对策
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住改商”问题与对策之思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