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金芝,卢越
(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收入分配问题日益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23 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河北考察期间主持召开了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强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河北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数量全国排名第六的人口大省,河北省正在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总书记对河北的重要指示,深入谋划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河北篇章。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工资性收入是劳动者及其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工资分配制度为核心的初次分配制度在我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初次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具体而言:初次分配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政府的调控作用,创造机会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初次分配的依据是人们的劳动贡献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同等贡献理应获得同等报酬。劳动者付出体力或脑力劳动贡献的对价即劳动报酬,工资性收入是劳动报酬的主体部分。劳动者工资的生成由市场机制和非市场体制共同决定,具体受到如下三大类因素的综合影响:一是与劳动者及其工作本身相关的因素,如劳动者本身的人力资本状况、所从事工作的特点及工作的努力程度、职务的高低、附加福利等;二是与劳动者及工作本身无关的外在市场性因素,如生活费用或物价水平、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或企业的负担能力、地区或行业的工资水平、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劳动力的潜在替代物等[1];三是制度性、政策性因素,如行业、企业的行政性垄断以及政府推行的最低工资、工会及工资集体协商、工资指导线、薪酬调查和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等制度和政策。在上述三大类工资影响因素中,前两类属于市场性因素,追求效率,第三大类是政府调控因素,兼顾公平与效率。
本文将以河北省为例,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初次分配原则,以促进共同富裕为目标,综合考虑工资形成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省工资增长与分配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河北省完善工资分配制度的政策建议。
工薪劳动者是劳动者主体部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工资性收入不仅是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也在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21 年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中,全国工资性收入平均占比60.07%,河北省为61.67%。在2021 年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中,全国工资性收入平均占比42.04%,河北省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52.24%。由此可知,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广大劳动者工资收入的普遍增加以及工资分配平等程度的提高,必然有助于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所谓工资的合理增长是指劳动者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增长、劳动生产率增长相适应。工资是劳动者参与收入分配的主要形式,是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来源。经济增长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客观需要调整收入分配,合理增加劳动者工资及劳动报酬份额,进而通过居民消费能力的增强,对产品和服务需求扩大,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有实证研究显示,我国经济在2003—2004 年经历了“区制转换”,由之前的“利润拉动的增长”转变为“工资拉动的增长”,前者意味着提升劳动收入份额,劳动成本增加对投资和净出口的抑制作用超过其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从而总体上会抑制经济增长,后者则相反[2]。当前合理提高工资水平、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共同富裕。
实际上,在企业层面,除了全社会工资水平提高、对企业产品和服务需求增加、促进企业效应增加的情形外,还存在企业内部工资水平提高所带来的效益增加情形。主要因为工资不仅是用工成本,还可能是一种投资。根据效率工资理论,作为投资的工资,其水平上升会激发员工的劳动积极性,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效益,促进共同富裕。
劳动者工资是其劳动报酬的主体部分。在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等相关政策的加持下,工资的合理增长、资本深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改善有助于劳动报酬份额提高,进而缩小收入差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初次分配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即劳动、资本、技术等多种生产要素按对总产品生产的贡献大小获得各要素的报酬。但是在较长时期,受制于产业结构、要素市场供求、垄断及政府政策干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不同禀赋的生产要素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地位并不均衡,造成劳动者尤其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占比不高、劳动要素报酬增长缓慢[3],由此也扩大了收入差距。这种情形直到2008 年后开始出现好转。相关研究显示,按收入法GDP 核算口径,1990 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部门劳动报酬占比53.42%,2004年降为41.6%[4],2007年继续降至39.74%[5],2008 年在上下波动反复中有上升态势,2011 年升至45.2%,2015 年升至47.89%,2016 年降至47.46%,2017 年又小幅回升至47.51%[6],整体呈现U 型运动轨迹[7]。有实证研究提出,2008 年以来,劳动报酬份额总体上升主要来自实际劳动报酬增加,其次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和资本深化[7]。而与此同时,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在2008 年达到最高点0.491 后,至今呈现波动下降态势,2020 年降至0.468,累计下降0.023①。劳动报酬份额与居民收入差距呈负相关的变动规律显现[8]。
出于利润最大化考虑,企业不会轻易选择提高劳动者工资和劳动报酬份额驱动效益改善的发展方式,所以仅靠市场的自发调节,全社会“工资拉动增长”的方式难以及时出现,而是需要政府有效调节和引导来促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不断完善工资分配制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平均工资实现稳步增长。但是,对标共同富裕目标,河北省在工资增长及分配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本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省平均工资增长情况作一简要梳理分析。所用数据主要来自相关年份的《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河北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以及《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由于2011 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有大幅调整,为保证统计口径一致,文中分析的时间范围上限为2012 年;受数据可得性限制,本文所关注的时间范围下限为2022 年,其中分行业数据时间下限为2021年。
总体上看,2012—2022 年间,河北省城镇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增长1.35 倍,年均增速8.91%,城镇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增长0.93倍,年均增速6.78%,均超过了同期GDP的年均增速(表1),居民增收取得了明显成效。不过,在平均工资普遍增长的前提下,各部门之间的显著差异不容忽视。
首先,非私营与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差异有扩大趋势。由于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的年均增速高于私营单位,二者的差距从2012 年的0.54 倍扩大至2022年的0.87倍(图1)。尤其是2022年,私营单位平均工资仅比上年度增长0.6%,创近十年来的最低值。与此相对应的是,全年全省新增就业89.69万人,比上年减少3%,这表明经济大环境与就业形势对私营单位平均工资的增长形成了明显的压制作用。进一步对比GDP 增速可以发现,2015—2021年间②,私营单位仅有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和金融四个行业平均工资增速超过GDP 增速,但非私营单位则有11 个行业超过GDP 增速,这也印证了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增长相对乏力。
图1 河北省非私营与私营单位平均工资(2012—2022)
其次,国民经济各行业平均工资差异明显。根据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可以计算各行业平均工资的基尼系数。如图2所示,2012—2021 年河北省非私营和私营单位平均工资的基尼系数呈现完全不同的走势。一方面,非私营单位各行业平均工资的基尼系数显著高于私营单位,表明非私营单位行业间的平均工资差异更大。另一方面,非私营单位的基尼系数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而私营单位的基尼系数在历经多年平稳发展后,近年明显增加。私营单位基尼系数的突增与近年来私营单位金融业平均工资的快速增加有关。以2020 年为例,河北省私营单位金融业平均工资为75578元,较上年增长65.20%,无论绝对值还是增速均位列私营单位各行业首位,并且平均工资数额是排名第二的交通运输仓储物流业(52014元)的1.45倍③。不过,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在非私营与私营单位中却有明显不同。表2列举了2012—2021 年间平均工资最高和最低的行业。不难发现:非私营单位中平均工资较高者主要是金融、电力、热力、燃气等带有一定垄断性质的行业;第一产业平均工资则稳定处于各行业中的低位。
首先,河北省总体平均工资水平偏低。2012—2021 年间,河北省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水平虽然持续增长,但依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图3a 可以看出,河北省平均工资与全国的差距在不断拉大。这十年间,河北省平均工资年均增速为8.79%,而全国为9.61%。这与十年来河北省经济增速放缓密切相关。十年间河北省GDP 年均增速为6.42%,大幅低于全国的8.73%。此外,在京津冀区域中,河北省的平均工资也处于较低水平(图3b)。分产业看,河北省第一产业平均工资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最小,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差距最大(表3)。结合产业演进理论,这表明河北省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事实上,2021 年河北省三次产业比例为9.98∶40.51∶49.51,而全国比例为7.26∶39.43∶53.31,对比之下,河北省第三产业比重还需要进一步增加。
图3 河北省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与其他地区对比图(2012—2021)
表3 2021年河北省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占其他地区比重
其次,河北省制造业中的优势主导产业总体平均工资缺乏竞争力。“十四五”以来,河北省确立了“4+4+3+N”的产业格局,其中要求做优做强钢铁、装备制造、石化和食品四大传统优势产业④。由于“十四五”规划中的产业界定与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并不一致,根据“十四五”规划中对产业方向以及重点项目的描述,可将这四大产业对应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13 个行业⑤,再加上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物医药(可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医药制造业”)⑥,共计14 个行业。这14 个行业2021 年平均工资如图4 所示。不难发现,在这14 个行业中,仅有5个行业的平均工资超过了制造业以及全省各行业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即使是与制造业其他门类相比,这些行业中的多数也难以给出具有竞争力的工资,因此难以吸引较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事实上,从京津冀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来看,河北省人力资源质量明显落后于京津两地。如表4 所示,从2012 年到2021 年,河北省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虽然有所提升,但与京津差距明显拉大。例如,京冀两地的就业人员中本科生占比差距从23.4 个百分点扩大到23.8 个百分点,研究生占比差距从6.5 个百分点扩大到11.4 个百分点,高质量人才严重匮乏。这无疑给河北省优势行业的进一步做优做强带来了一定阻碍。
图4 河北省优势行业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2021年)
从京津冀三地比较来看,河北省上述优势行业依然不具备明显竞争力。以2021 年为例,河北省上述优势行业的平均工资均低于京津同行业水平(表5)。尤其与北京市相比,从2012 年到2021年,14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平均工资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不过,天津市在这14 个行业的高工资优势正在削弱。十年来,津冀两地仅有两个行业的工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这也与三地的企业经营状况相呼应。2013—2021 年间,在京津冀三地14 个行业的规上企业中,北京市人均营收增幅最大,津冀两地各有7个行业的人均营收增幅属于三地最低。在这些行业的企业经营效益方面,天津市并不显著优于河北省,津冀两地均与北京市存在较大差距。河北省在食品制造、钢铁、汽车制造和铁路船舶制造等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正在加速向天津市同行业靠拢。
表5 河北省优势行业平均工资占北京与天津同行业平均工资比重
最低工资制度的目的是维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实证研究显示,最低工资制度在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减少社会贫困[9-10]、缩小收入差距[11-13]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增幅上看,河北省最低工资增幅大致与人均GDP 增幅保持一致,仅略高于人均GDP 增幅。2019 年11 月调整后的月最低工资(最高档)为1900 元,相对于2010 年的月最低工资同档标准增幅为111.11%,同期河北省人均GDP 增幅为90.86%。可见,最低工资调整幅度略领先于人均GDP 增长水平。不过,从额度上看,河北省最低工资明显偏低。根据《最低工资规定》中的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方法,一般月最低工资标准相当于当地月平均工资的40%~60%。河北省目前执行的最低工资标准最高档为每月2200 元,而2022 年全省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74533元,月最低工资占比为35.42%,略低于40%。此外,河北省最低工资的调整频率也较低。《最低工资规定》第十条要求,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但2016 年以来,受经济大环境及河北省制造业去产能工作影响,最低工资调整幅度显著降低(表6)。尤其是从2019 年11 月至2023 年1月的三年多时间中并未及时调整,导致最低工资被物价等因素“稀释”,削弱了保障作用。
表6 河北省2012年以来最低工资调整情况单位:元
为促进共同富裕,遵循我国新时代初次分配原则,综合考虑影响工资形成的因素、制度和发生机制,结合河北省工资增长及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考和建议。
提高劳动报酬份额是更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基础,这就需要理顺初次分配中劳动与资本、技术的冲突关系。改革开放以后很长时期内,生产力不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更为倚重资本的投入,致使资本要素获得高额回报、劳动回报被压低[7]。在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过低的劳动份额不仅影响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也影响消费需求的扩大,进而对企业利润及全社会经济增长均构成不利影响。所以,需要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同时,制定政策以合理提高劳动报酬份额,使劳动贡献与回报相匹配。
一是强化工资分配有效调控的制度、机制。比如,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实时发布年度企业工资指导线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等,引导企业调整工资。二是在考虑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劳动报酬份额合理水平有差异的前提下,开展劳动报酬份额达标评比活动,对提升到合理比例的企业给予财税支持,比如社会保险缴费补贴、税收减免等,以激励更多企业提高工资和劳动报酬份额。三是支持企业建立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制度并定期开展企业达标评比活动,对有相关制度且做到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相适应、二者同步增长的企业给予经济奖励和荣誉表彰。四是支持推动劳动偏向的技术进步,特别是技能偏向型、人力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将资本深化路径从“强资本、弱劳动”转向“优资本、重技能、强人力资本”[14]。五是加强对企业劳动者教育和培训的支持力度,大力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活动,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进而提高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机制的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增强,行业间工资差距理应不断缩小,但是从河北省不同行业平均工资分布来看,这一迹象尚不明显,尤其是金融、电力等带有一定垄断性质的行业平均工资长期高于其他行业。早在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已提出“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和“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垄断者凭借市场垄断地位和行政资源,可以获得较高的超额垄断利润和高收入,加大行业工资的不平等程度,因而当前应该完善垄断行业工资收入调控政策。
一是加快完善反垄断配套立法,规范政府对垄断行业的监管行为。采取措施清除行政性干预带来的行业企业进入门槛高及不合理准入壁垒等问题。依据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原则,强化对行政性垄断行业企业市场监管力度,尤其注意从如何促进公平竞争及缩小行业企业收入差距上对垄断行业进行监管。二是检查整顿垄断行业产品的不合理定价问题。加强对垄断行业产品的价格规制,在价格调整、定价方式、信息披露和价格听证等细节方面进一步出台规章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等多方作用,防止垄断资本无序扩张。三是加强垄断企业内部收入分配监管。建立健全垄断企业的薪酬调查监测与信息发布制度,进一步发挥工资指导线在约束各类垄断企业工资水平中的作用。
多年来,河北省十分重视各级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2022 年达52 万人。但是,紧邻京津的地理区位对河北省人才产生了巨大的虹吸效应,高端人才及优秀毕业生外流严重,高端人才引进难度也比较大。即使在大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人才引留仍有不小难度。另外,留在本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也多不愿意在传统制造业企业就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河北省工资水平远远低于京津,尤其是河北省制造业企业工资水平比京津更低,即使在传统优势主导产业亦是如此。人才短缺必然制约传统优势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进而影响全省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为此本文建议政府加大对优势主导产业引才留才的工资待遇支持力度,提升其引才留才的能力。一是对年工资增长率超过省工资指导线基准线的优势主导产业按照超过基准线的程度给予不同额度的财税支持,工资增长超过基准线越多获得财税支持越多。二是适当放宽传统优势主导产业企业引才补贴的资格条件。目前全省各地市实施的人才绿卡政策中,均设定了激励企业引才的条款。比如,石家庄市对企业全职引进年薪超过50万元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连续3年每年按所付薪酬的30%给予企业补贴。这个政策对传统产业企业而言门槛太高,最好降低门槛,比如对传统优势主导产业企业引进年薪超过30 万即可获得补贴。三是对优势主导产业企业引进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和青年人才给予社会保险缴费和安家补贴。比如,以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参加社会保险为资格条件,根据高校毕业生的学历层次,给予6~12 个月的社会保险缴费补贴以及1 万元以上的一次性安家补贴。四是对传统优势主导产业全体职工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缴费的单位缴费部分给予一定额度的财政补贴,以增强企业适度提升工资的能力和积极性。
为增强最低工资的保障和收入调节功能,河北省需要增加最低工资调整频率及额度,最低工资调整最好与社会平均工资同步进行。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最低工资制度实施中存在如下两种关系情形。
第一,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会带来企业各岗位工资及平均工资的上调。伴随最低工资执法力度的加强,违反最低工资规定的现象几近消失,但现实中许多企业却选择了“地板工资制”,即企业将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员工固定工资的基数,然后以此作为浮动工资和各种社保福利调整的计算依据[15]。这种情形下,企业员工工资增长会对最低工资形成高度依赖,还会倒逼一线员工超时加班,因此,最低工资调整不及时可能带来员工工资增长停滞,还导致员工劳动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克服“地板工资”现象,需要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还应充分发挥工资集体协商的作用。
第二,最低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直接和间接相关。根据《最低工资规定》,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受到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用、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工资、失业率、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与全国多数省份相同,河北省最低工资标准构成中包括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个人缴费部分。按照相关规定,这意味着应发工资为最低工资的低端岗位劳动者,即使工资不到社会平均工资40%~60%的合理水平,也要以社会平均工资60%为缴费基数进行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缴费。因而如果最低工资未与社会平均工资同时调整,应发工资为最低工资的劳动者的实发工资必然会更低,影响其当期生活消费。实际上河北省社会平均工资每年都会调整,但是最低工资调整频次较少,最低工资标准远低于社会平均工资,这显然不够合理。
工资集体协商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配套的制度安排之一。《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第三条规定:“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我国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依靠“国家主导模式”,通过国家“自上而下”强力推动而获得发展,2010 年以来发展相当迅速[16]。多项研究显示,工资集体协商提高了小时工资,对低技术、低学历和低端岗位的工人群体尤其有利[17-20],有利于减少企业内部工资分配不平等,增强发展成果共享度。落实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可以避免最低工资沦为“地板工资”,也有利于加强企业工资调整的灵活性。
河北省于2007 年颁布《河北省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条例》,2010年出台《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显示出对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和推进十分重视。不过,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普及率及协商质量都有待改进。
扎实推进工资集体协商,需要工会主动作为,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工会是工资集体协商的两大主体之一。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企业、行业是否有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以及实施效果如何,与工会组织是否健全、是否敢谈和会谈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建议:一是相关部门应加强工会法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二是各级工会组织要加强自身专业能力建设,切实担负起员工利益维护者的职责,在推进企业、行业工资集体协商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三是工会应主动与企业方沟通交流,让企业方明白,在企业劳动生产率和效益提高时,员工工资相应提高不只是成本增加,更会带来激励效应,推动员工劳动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提升,进而增加经济效益,实现劳资共赢。
注释
①参见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http://www.stats.gov.cn/xxgk/jd/zcjd/202109/t20210930_1822661.html。
②受分行业GDP数据所限,仅考察2015—2021年的变化情况。
③河北省私营金融业平均工资突增可能与2020 年民营贷款的突然高速增长有关。2020 年12 月末,民营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2980.7 亿元,同比多增1027.9 亿元。具体参见《河北金融年鉴2021》第4页。
④参看河北省财政厅网站,http://czt.hebei.gov.cn/xwdt/zhxw/202203/t20220317_1562158.html。
⑤其中钢铁产业对应“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对应“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石化产业对应“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食品产业对应“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⑥另外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这三个产业与上述13 个制造业多有重叠,故不再单独分析。受数据所限,本文仅分析制造业中的优势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