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机械应用促进四川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4-01-03 08:37于代松海啸高珊红
农业与技术 2023年24期
关键词:农业机械四川省耕地

于代松 海啸 高珊红

(西华大学,四川 成都 610039)

引言

农业机械化指的是利用各种机械设备和技术手段来完成农业生产的一种现代化生产方式,也是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农业机械化的帮助下,我国改变了早期粮食短缺,农产品不足的境地,但由于地区差异和耕地质量差距较大,我国当前的机械化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部分地区依旧采用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对农业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农业生产难以满足,农业机械化的脚步不能停歇。

在过去的研究中,张露等[1]认为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在于保产、高效、减量和增收。在具体的测度上,有较多的研究是基于时空、地区的角度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我国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地区差异[2,3]。关于农业机械化的研究,罗锡文[4]等研究认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提升也是显著的,且主要是通过提高粮食的产出来提高收入[5],但是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并不高且农机产品质量不高[6]。聚焦视线于丘陵山地地区的典型省份四川省,四川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正面临着环境代价加大、农业收入低下、农村劳动力缺少的问题[7]。高质量发展概念的阐述、水平的测度都已经有了详细的研究,农业机械化相关的研究也比较丰富,但少有研究探讨农业机械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分析,本文将聚焦位于丘陵地区的四川省,探究农业机械化对四川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1 当前四川省农业发展现状

1.1 经济总量逐年增加,但生产成本持续攀升

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根据四川省统计年鉴数据,近年来四川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稳步增长,从2013年的5620.2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9216.4亿元,约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6.7%。四川省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小麦,2020年粮食总产量3527.4万t,油料产量392.9万t,蔬菜总产量4813.4万t,水果总产量3428.3万t。在畜牧业方面,四川省猪肉产量居全国第1,2020年猪肉产量5614.4万t。但农业生产成本却节节攀升,以小麦为例,2021年小麦生产平均成本1252.36元·667m-2,较2020年上升6.9%,主要体现在物质与服务费和人工成本的增加,如种子、化肥、农业机械等的费用。生产成本上升的速度超过种植收益上升的速度,种植成本大于收益的现象普遍存在,2021年四川省小麦种植产量收益为-513.89元·667m-2,2021年中籼稻种植产量收益较2020年由盈转亏,净利润从盈利0.76元·667m-2变为亏损41.77元·667m-2。

1.2 地形复杂,耕地分布零碎

四川省地势复杂多样,具有西高东低的特点,84.5%的地区为丘陵山区。截至2020年末,四川全省拥有672.27万hm2,永久基本农田面积520.27万hm2,其中6°以下耕地占30.17%,6°~15°占43.61%,15°~25°占17.49%,25°以上占8.73%,四川省的低坡度农田占比不太大。此外,四川省耕地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优质耕地面积较少,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泸州平原等地,同时也存在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对耕地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各种耕地分布并不集中,呈碎片化分布,难以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并且不同地区的耕地进行农业机械化的方向也不相同,如在平原地区应考虑如何推广大型农机,进行适度规模化生产,在丘陵地区应先解决农机上山的首要问题。四川省复杂的地形和零散分布的耕地对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1.3 农业机械总动力提升,但分布不均衡

农业的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据四川省统计年鉴数据,近年来四川省农业机械总动力尽管有一些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分市州来看,成都市机械总动力415万kW,领先其他市州,最低的为攀枝花市,仅为71.8万kW,差距较大。四川省机械总动力分布有以下特点:位于平原地区的成都、绵阳、德阳都有着较高的机械总动力,高原及丘陵地区条件则较差。此外,大中型拖拉机主要分布在平原较多的市州,小型拖拉机则集中在高原地区的3个市州,甚至有些市州的机械拥有量不足百。

1.4 农业机械“以机适土”初见成效,但“以土适机”仍需进步

截至2020年,四川省农机总动力达4754万kW,较2019年增长1.3%,大中型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快速增长。在农机购置补贴等中央强农惠农政策有力推动下,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以农机发展较好的成都为例,截至2020年底,拥有农机总动力415万kW,全市保有大中型拖拉机9508台、小型拖拉机18090台,联合收割机2677台、脱粒机9.46万台。除了成都市,农业大市南充和巴中装备水平也稳定发展,装备数量均有增长。可以看出,四川省在“用机械去适应土地、不同地形发展不同的机械”上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这样的发展路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平原地区的耕地,平缓的地势下不管是“以机适土”还是“以土适机”都可以顺利开展,但对于丘陵山地占了80%以上的四川省而言,这并不是可以一直进行下去的道路。在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的丘陵地区,尽管拥有大量的小型微型农业设备,但是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还是需要人的参与,机械对效率的提升极其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四川丘陵地区的机械化并不完全,没有完全起到解放人力提高效率的作用。“以机适土”“以土适机”2个路径应同步进行。

1.5 农机作业水平提升显著,但仍具发展空间

农机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直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也可以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奠定条件。成都平原的综合机械化率一直居于全省前列,2020年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9%,但平原之外的地区机械化率较低,川西北高原区和攀西地区机械化率不到50%。且根据作物种类不同,其机械化情况也不同,其中小麦综合机械化率达82%,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77%,油菜综合机械化率达57%。此外,各个作业环节机械化水平也有差异,有耕地整地环节机械化较好,播种和收获的机械化程度较低的特点。再从全省来看,四川省综合机械化率为5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数据见表1。但是机械化率较低的丘陵山区生产了四川省80%的粮食,同时丘陵地区也是四川省的粮食主产区,是四川省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四川省受限于地势使得机械化只在平原地区较好的实现,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化以及土地改造亟需推进。

表1 四川省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

2 农机应用促进四川省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困境

2.1 农业生产观念传统落后

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农业是高效率的、智慧的,进行农业生产也已经不是“刀耕火种、人种牛耕”“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用机械替代人力,用技术提高效率,人力应该只存在于机械的操控中。这就要求高质量农业的从业人员不是传统意义的,而是拥有多种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吸引人们眼球的职业。但事实上,目前从事农业活动的依旧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其受教育程度较低,年龄较大,而且其眼中的农业生产就是“劳动”,对农业技术的重视程度不足,传统的耕地、灌溉、播种方式依然是主流。在这样传统的观念之下,农民没有接受新技术新装备的意愿和动力,甚至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这种传统的观念和小家小户的经营模式,不仅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无形当中也限制了科技推广,同时使农民增收缓慢。

2.2 生产条件不佳,农机引进缺乏动力

四川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其中,部分偏远地区由于地理和经济条件的限制,缺乏农机化生产道路和基本机作业条件,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较差,不适宜机械化生产作业;耕地地块细碎,难以使用大型农机,且地块凌乱,坡多台多埂多,形状不规则,也增加了使用难度。同时,受农业配套设施建设批地难、新型农机服务主体用地难、机库建设纳入农业建设范围难等因素影响,农机库棚少,露天存放,农机具技术状态差、使用寿命减少、事故隐患多、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大部分耕地本身就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工作,导致“以土适机”难以真正实现,新型机械也难以进入国内取代劳动,提高效率。

2.3 农机服务不成体系,机械应用遇到瓶颈

农业机械的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设备的研发和引进只是机械化的第一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存在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后期技术指导薄弱,缺乏相应农业技术服务。应用技术的主体是人,缺乏关键的指导和技术服务则会导致农民在农机购置和使用上一头雾水,最终导致没有指导的农民不得不继续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农机修理场所缺乏。农机故障时有发生但缺少相应的修理、零配件更换、机械保养服务,不得不面临“报障即报废”的情况。农机费用昂贵,缺乏政策支撑。我国的小农经济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小规模性,收入有限,农民在购买机械上的预算很低,无法承担大型的新型的产品。如今四川省部分粮食产量收益为负已是常态,生产成本节节攀升。

2.4 农业机械推广存在困难

农业生产者逐渐老龄化且人数不断减少,尤其是在成都周围的区县,城市务工收入高,年轻人更倾向于向城市发展。然而,许多农业生产者不熟悉使用农业机械设备,尽管农业合作社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操作,但因为农业生产者缺乏机械技术的认知和与农村合作社的技术合作较低,其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模式,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影响增产增收。目前,四川省在农村农业机械化推广的力度还不足,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水平较低和地形条件较差的地区,农民对农业机械生产的相关知识比较欠缺,导致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滞后。此外,机械设备在一些地方出现故障时很难进行维修,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几乎找不到农业机械设备维修点,这就限制了机械设备的应用,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造成严重影响。

3 发展对策探究

3.1 强化农机宣传,跳出传统观念桎梏

为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适度规模化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是必不可少的,但要达成这一目标,观念的改变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需要消除人们对农业的偏见,并将农民打造成一个具有身份感和责任感的新型职业,使人们对农民和农业有更全面、更积极的认识,需要长期进行正向的宣传,改变人们的固有印象;需要改变农民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看法,通过大力宣传和推广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自主学习意愿,并潜移默化地改变其传统观念。作为农业机械应用主体的农民,其思想的转变会更有利于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思想转变之后的“新农民”也会自主承担起农机宣传推广的责任。政府也应加大对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转变传统观念。

3.2 进行田地宜机化改造,助力农机上山下田

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是开展农业机械化的第一步。要以改善农田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为目标,土地规模经营为前提,使用工程、生物等技术措施,对分散零碎、坡度各异、形状不一的耕地进行小并大、短变长、陡变缓、弯变直和土壤培肥熟化等整理整治活动,最终实现地块互联互通,消除机械化作业死角,扩展大中型农机具运用空间的目的。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农机化水平提升。针对四川省耕地分散零碎且丘陵山地占多数而导致机械化在丘陵地区难有进展的问题,需要开展土地改造工作,将土地适当集中起来,助力农业适度规模化的发展;同时加强乡间田地的基础建设,助力农机下农田。

3.3 构建农机配套服务体系,消除用机后顾之忧

要构建完整的农机配套服务体系,为农机应用的所有环节提供保障。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让农民成为驾驶使用农业机械的主体,这样就可以减少雇佣农机驾驶员,以降低一部分的用机成本;要进行耕地间道路的宜机修整,避免出现“有机无路”,机械和道路不适配的情况;要针对农机搭建专门的库场和维修所,由于我国的农业机械普遍存在可靠性差、故障率高的情况,需要构建专门为农机提供机械的保养和修理、零配件更换、农机停放的配套服务,消除“报障即报废”的可能性;田地水电供应系统的强化,田地的耕整、灌溉,作物的播种、收获等环节都存在机械化的空间,需要一定的水力、电力支撑,特别是四川省部分因地理环境导致耕地水电难以供应,机械化难以行进的地区。农机配套服务体系的搭建,是农机应用的重要保障,也为消除农民用机后顾之忧进而提高用机意愿提高机械化水平提供了现实支撑。

3.4 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农机引进系统

对于农业机械的引进,各环节不应该出现割裂。农机的进口、技术的学习,以及宣传、推广、应用等。农机的进口需要具有针对性,如针对四川丘陵山区应引进的是小型机械,对平原地区可以适当引进大中型农机,对生产环节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引进不同种类的机械,蔬菜水果机械化程度低就引进相应的机械,谷物粮食机械化程度高就在品质上下功夫;在宣传上需要保证宣传到户,定期举办宣讲会保证大部分农民了解到最新的农机。考虑到大部分农民没有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应由相关的政府部门主动出击;在应用上应设立专门的农机服务部门,有专人指导农民使用机械,尽量在各个环节都做到机械代替人力;完善农业技术引进的各个环节,并强化之间的联系,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3.5 加大政府补贴,降低农民用机成本

在完善农业技术引进系统性的同时,还要针对农民在农机的开销问题上提供帮助。我国小规模的农业经济使得收入有限的农民群体总是不考虑价格昂贵的农业机械,另外针对农机报废率高、损耗较大的问题,则要加强农机的售后服务,在农机修理、保养、零配件更换上也应有优惠政策,如设置农忙期的免费修理,农闲时的低价保养等。在农机使用的全过程有相关部门提供完整且高效的服务,降低农民用机成本,消除后顾之忧。此外,在政府补贴政策方面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实际需求而定,要及时更新,根据农民实际用机需求来决定在哪类机械上设立优惠,不能让农民被已有的补贴政策“牵着鼻子走”,且补贴优惠也不可一成不变,要根据地区、根据作物类型灵活设定,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每一笔补贴都切实起到提高生产效率,推进机械化作用,助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农业机械四川省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宜宾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加强农业机械管理与维护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