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格局下农村普惠金融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研究

2024-01-03 08:37柳晓明胡冰倩
农业与技术 2023年24期
关键词:双循环农村金融普惠

柳晓明 胡冰倩

(淮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引言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国立足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农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在新时期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更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进一步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这对于新发展格局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彻底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根本问题,而将农村产业发展与普惠金融相融合可以弥补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不足,并解决其根本问题,同时通过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协同发展来实现乡村振兴,因此研究农村普惠金融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具有一定必要性。

现有文献从以下2个方面对此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对农村普惠金融协同发展形式的探讨。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化在服务对象与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且存在耦合关系,普惠金融能够带动资源要素向农业产业集聚,从而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1],数字普惠金融对本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且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2]。张林等认为,普惠金融发展可以从不同渠道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3],而农村经济发展恰好可以促进普惠金融机构进行创新并提高业务能力,从而实现二者共同发展。

分析新时期农村普惠金融协同发展的必要性。普惠金融与农村经济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加强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普惠金融机构创新性发展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升级的双赢[4]。此外,数字普惠金融能够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5],缓解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不平等[6]。农村普惠金融可以促使各类金融服务在更多区域发挥“造血”功能,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7]。虽然农村普惠金融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农村普惠金融的协同发展既可以弥补传统金融支持农村发展的不足,又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且二者在协同发展过程中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正向效益,因此发展普惠金融具有必要性。

综上所述,已有相关文献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借鉴,但现有文献侧重于研究普惠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少有学者探讨农村普惠金融及其协同机制方面的问题。因此,研究双循环新格局下农村普惠金融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对农村普惠金融协同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 双循环发展格局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

1.1 优化金融市场结构

双循环格局发展的必要前提是具有完整的金融市场结构,从而扩大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畅通经济循环。然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必须将双循环下沉到农村,加快农村市场体制改革提升市场化水平。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低,金融市场结构有待优化。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较少,服务模式单一,金融机构在资金融通、内部管理和激励机制方面缺乏创新,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资金需求,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处于较低水平,阻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8]。

1.2 完善农村金融信用体系

2018—2021年,我国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持续增长,2021年末达到6.84万亿元,同比增长14.2%。从表1可看出,2013—2021年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余额逐年增加,随着农村地区对信贷资金的需求逐渐上升,不良贷款率也有所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金融风险。由于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不成熟,缺乏完善的信用政策体系,增加了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难度,因此导致农村地区金融发展落后,所以要健全农村金融征信体系,提高农村信贷质量,促进农村地区金融发展。

表1 2013—2021年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余额的变化表

1.3 进一步增强普惠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从图1可看出,2011—2021年我国普惠金融实现跨越性发展,普惠金融指数、覆盖广度等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我国普惠金融程度越来越高,对普惠金融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

注: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图1 2011—2021年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其分指数变化

普惠金融所具备的普适性、服务内容全面性等特点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有特殊的适配性,可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协同发展,以普惠金融助推农村产业发展。然而,目前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应用仍不够深入,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分布分散且数量较少,很多偏远地区的人们甚至没有接触金融的机会,导致普惠金融难以发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4 提升农村供应链金融发展水平

双循环格局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更高的供应链金融水平来支撑。目前农村供应链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生产和流通作为供应链金融的重要环节也有待优化。在生产阶段,农村经营主体由于缺乏专业技术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阻碍了农村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在流通阶段,农村供应链金融存在资源分散、流通效率低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积极性低的问题,阻碍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发展和农村金融水平的提高。

2 当前农村普惠金融协同发展存在的不足

2.1 区域农村惠普金融发展互动性不足

虽然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目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协同发展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2011—2021年,我国普惠金融指数大幅提升,由2011年的40.80上涨到2021年的373.74,但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普惠金融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如表2所示,且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落后,反映出不同区域间农村惠普金融发展的互动程度低,导致人们难以平等地接受金融服务。因此,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双循环格局的形成。

表2 2011—2021年我国各地区普惠金融指数平均水平对比表

2.2 普惠金融对农村经济促进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普惠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尚未完全发挥,从供给主体看,涉农金融机构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农村金融服务供不应需,导致普惠金融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需求主体看,农村群体意愿不强,对普惠金融的了解较为浅显,过度放大了金融风险,甚至存在较强的自我排斥,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3 区域金融机构间的协同性有待提升

当前各区域金融机构之间的协同度较低,缺乏金融机构协同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地区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性较低,农村普惠金融低水平区域存在金融门槛,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差距逐渐扩大,增加了金融区域职能界限,制约了金融机构的跨区域发展。此外,各地区缺乏完善的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缺少成熟的金融数据共享平台,导致各地区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利于区域金融机构的协同发展和国内大循环的畅通。

3 普惠金融支持农村发展的机制优化

3.1 加强普惠金融对农村的激励机制

实现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普惠金融对农村的激励机制。政府可以鼓励金融机构进行创新,满足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提高农村群体接受金融服务的主动性;政府可以鼓励现有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延伸服务拓展功能,并对实施创新的金融机构进行奖励,提高其开展农村业务的积极性,不断优化普惠金融对农村的激励机制。

3.2 优化农村金融产业链的运行机制

农村金融产业链体系中涉及多方主体,普惠金融可以加强产业链上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需求,促进供给侧改革并加强三链一体化,实现三链耦合提升双循环的效率。政府可以鼓励金融产业内部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不断完善金融产业链体系,通过技术赋能将数据潜在价值转化为实际价值,带动金融产业链各环节增值。同时,加强监管部门对产业链中潜在风险的防控,以优化农村金融产业链的运行机制,助推双循环格局下农村普惠金融的协同发展。

3.3 构建农村普惠金融风险防控机制

在双循环下农村普惠金融协同发展面临着诸多风险,因此要构建风险防控机制。提高风险预测与识别能力,建立风险分散机制。银行与金融机构通过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可以提高农村金融的安全性,减少金融损失提高效益,保障农村金融业务顺利开展。提高金融风险防控技术,减少银行的潜在风险。利用金融技术搭建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完善风险防控体系,为农村普惠金融在双循环背景下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3.4 加强农村普惠金融的协同机制

农村普惠金融的协同发展需要多方机构与农村经营主体相互协作来实现。政府应组织农村经营主体、金融机构共同开展具有前景的金融项目,政府提供政策补贴,以此来扩大农村经营主体需求,提高供给双方的适配性,以提高农村普惠金融的协同度;通过创新技术与服务、完善制度等来破除农村普惠金融在协同发展中面临的瓶颈,不断完善农村普惠金融协同机制,实现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4 优化农村普惠金融协同机制的政策建议

4.1 加快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积极引导各大金融机构在农村建设全覆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政府应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农村普惠金融信息平台,推进智能化普惠金融业务的开展,完善农村现代金融支付体系;各金融机构应设计与农村特征相符合的普惠金融产品,创造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畅通经济大循环。

4.2 加强农村金融意识,完善金融法律体系

农村居民金融意识薄弱,甚至存在严重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因此要加强对农村群体金融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居民金融素养,降低农村地区的“数字鸿沟”;同时也要完善农村普惠金融的法律体系。目前对普惠金融的法律法规缺少针对性,我国需完善相应法律体系,构建法律责任制度,为农村普惠金融协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4.3 加强普惠金融的信贷风险防控

鼓励银行创新优质普惠信贷。加快对农村产业交易、抵押等方面的立法进程,拓展农村普惠金融信贷业务,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资金适用效率。提高银行自身管理能力。建立亲密的“银行-客户关系”,引进专业人才负责金融工作,并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创建隔离机制以提高信贷风险防控效率。完善农村金融保险体系建设,健全政府、银行、担保三方风险分担机制,协调出台风险补偿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4.4 提升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联动水平

双循环格局对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农村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能够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释放投资扩大国内消费水平,实现双循环发展。要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模式,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有效供给;建立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多方联动机制,提高农村金融的联动水平。金融机构应在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增设普惠金融服务网点,提高区域发展联动水平;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把控度,依托检测系统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在双循环格局下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双循环农村金融普惠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