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南师范大学庆祝九十华诞。作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友,钟南山在现场回忆了自己与华师附中的故事。当年读书时,钟南山学习成绩不错,打算在初二直接跳级到高一,但老师觉得他年纪太小,应该多学习一点,多锻炼一点,打消了他想跳级的念头。“老师的这番话,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一个人的成长还是需要全面培养,好好锻炼,打好基础。”钟南山说:“青少年成长阶段,华师附中给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让我如今能够为国家做一些贡献。”
钟南山的老师通过一次家访,让钟南山放弃了跳级,他的教育过程“慢”了下来,没有“赶”着跳级走,由此改变了他的求学轨迹。他的这一段经历告诉我们,教育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是一份需要耐心和长期投入的事业,必须为学生打牢坚实的基础,而不能急于求成。老师在教育中的耐心和恒心,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素养之一。好的老师和好的教育,不仅仅自己不能急功近利,还需要在适当的时机让走得比较急的学生慢下来,不要那么急那么赶。
当前,有些人急着“抢跑”,教学赶进度、学生重成绩、社会事务“进校园”,都想要立竿见影的“成效”以示业绩。在课业方面,义务教育阶段因为有着严格的进度限制,相对不太明显,而在高中阶段,着急往前赶的情况更普遍一些。一些学校三年时间差不多要留出一半进行复习。这让教育过程变成了单纯的知识学习过程,知识积淀过程变成了做题的技术训练过程,积累了公式和重点,少了消化和吸收。这种做法毫无疑问已经偏离了教育的初衷。
数十年后,已经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钟南山,仍然在感谢当年的老师让他慢下来,在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没有急于往前赶。回顾这一段历程时,他认为如果自己当时继续坚持跳级的话,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书呆子”。人生没有如果,但钟南山后来的成就,至少说明了他的老师在“小天才”的速度面前没有被蒙蔽双眼,提出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关键建议。这是对因材施教的理念和教育初心的实践。爱心、耐心和恒心,在教育中是可以传递的,老师用什么来对待学生,学生就会学会用什么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和一切事物。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已意识到树人为“终身之计”,树人之要,在于行稳致远。所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小打牢基础,才有利于自己今后的成长,才能登得更高、走得更远。这也是“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的题中之义。
教育是“牵着蜗牛散步”的过程。好的老师绝不能仅仅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不仅传授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因材施教,引导和塑造学生的人格与品质,从而让学生受益一生。而这一切,都需要在关键时候慢一点,耐心等待那些“小蜗牛”跟上来。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23 年11 月9 日第二版;作者:廖德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