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黄文池
有人说,爱是教育的灵魂。课堂上教书育人,迸发智慧的火花;课堂外温柔以待,丰富教育的内涵。在爱的浇灌下,孩子们更能感受学习的意义、领会成长的价值。守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责无旁贷,给予学生心灵的关爱,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深思。
前不久下到基层学校督查,听闻了这样一件事,感触颇深。
当东方泛起鱼肚白,一抹光亮温柔地洒向大地,琅琅书声已响彻校园,一笔一画、一字一句无不诠释着孩子们的努力与奋斗、老师们的热忱与激情。但是在这和谐的画面中出现了与众不同的色彩:有一位小女孩呆呆地站在校门口的角落,身边陪伴她的是已经年迈的奶奶。因为无法适应寄宿生活,开学不久后,孩子的家长找到南唐完小校长,恳求校长能给孩子在这里上学的机会。深入了解过后,校长发现孩子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厌学情绪,在进入校门的那一刻就开始哭闹不止,甚至有生理不适的现象--总是会哭着说自己肚子疼。看着眼前无助的老人与稚嫩的孩子,校长毫不犹豫地选择接纳孩子。
针对这名学生的情况,校长召集老师们进行了商讨,希望能够群策群力,早日帮助孩子脱离困境。在接下来的几天,孩子最初是在奶奶的陪同下,在单独的办公室里看书,任课老师们会时不时来看望孩子,争取与她进行简短的沟通交流。其间,孩子会参与到学校的课间活动中,和同学们一起做操、跳绳、玩游戏,老师们努力让孩子融入校园的热闹氛围里。过了几天,孩子终于答应可以独自进到校园,但此时的她还是无法步入教室的门槛。看着已经勇敢走上楼梯的孩子,老师们心里万般着急,上课的老师提议要不要“推”她一把。接下来,在楼道里上演了一场耗时耗力的“拉锯战”,老师们推着,她躲着,伴随着低声的抽泣声,老师们没有再继续下去,而是告诉孩子可以先站在门口听听课。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几天,孩子都会默默地站在教室门口,直到有一天她自己走进教室,坐在座位上,融入了课堂。最初的过程并不顺利,上课期间她还是会突然泣不成声,这时老师们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耐心地劝说开导孩子,孩子终于渐渐地解开了心结,慢慢融入了班级。在这一次次的细微变化的背后,是校长与老师们多次利用休息时间,讨论总结,变换策略。都说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全社会应形成合力,我想这就是合力的力量……
最后,我想将一首诗送给孩子们,愿每一朵花都能在我们的呵护下茁壮成长,绽放花蕾。
我可以是树,
但不是非得长得笔挺修直;
我也可以是花,
但不是非得艳丽,或是香气扑鼻。
我该是拼尽最后一丝气力,
还是原地休息?
我该是随溪流汇入海里,
还是中途叛离,安身在浑浊住地?
理应,是我自己决定,
哪容得旁人安议。
“我,不被任何前缀和形容词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