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祎琳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872)
2022年播出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以女主人公黄文秀带领家乡脱贫的奋斗历程为切入点,阐述了脱贫攻坚战役的伟大意义和动人精神,凭借扎实剧作和质朴情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由衷喜爱。作为一部涌动着无限敬意和真诚的佳作,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带领无数观众走近青年干部黄文秀,走近脱贫攻坚战场上那些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走近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中国共产党。正如习近平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1]
黄文秀是生在大山、长在大山的一个农村女孩,靠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爱心人士的经济资助,得以走出大山接受高等教育。当她走出学府迈向社会时,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为贫困户能够早日脱贫殚精竭虑。因公殉职后,她被追授“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七届“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等荣誉,2021年“七一”前夕被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勋章”。近年来,出现了一大批讲述其英雄事迹的文艺作品。纪录片《文秀,你好》、电影《秀美人生》、话剧《心中的长征》、歌剧《扶贫路上》、壮剧《黄文秀》等作品各具特色,歌颂了黄文秀的美好品质和奉献精神。
《大山的女儿》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浙江省委宣传部、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出品,首次以电视剧形式讲述了黄文秀毕业后回到家乡,带领村民们脱贫攻坚的先进事迹。导演雷献禾表示:“这部剧依据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文秀模式’进行创作,希望能比较全面地呈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实景,为观众解答有志青年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奋斗,农村应该以怎样的理念去发展的问题。”
《大山的女儿》第一集采用的倒叙形式,将观众带到黄文秀不幸殉职的那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引发人们对她的无限缅怀和追思。黄文秀(杨蓉 饰)直接面对镜头,平静地介绍自己“我叫黄文秀,三十岁,壮族”,故事就此展开。黄文秀是千千万万扶贫干部的典型代表,身上涌动着对人民的忠诚与热爱,她将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自己无限眷恋的家乡热土。
壮族女孩黄文秀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区一个农民家庭,家庭经济条件比较拮据。2016年,作为高等学府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硕士毕业生,不同于许多同学决定留在北京发展,黄文秀放弃了北京的优渥工作,立下了返乡之志:“我来自贫困山区,我要回去,把希望带给更多父老乡亲,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尽绵薄之力。”[2]回到家乡后,黄文秀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的副科长,2018年3月26日,她主动申请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乐业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任务光荣且艰巨。
近年来,《山海情》《觉醒年代》等电视剧的播出,“将现实主义精神重新带回观众视野,并且以多重景观呈现出审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的一种可贵的趋向”[3]。《大山的女儿》在艺术上的大获成功,现实主义风格的“本土性”的呈现。
第一,刻画典型环境。剧组克服许多困难,采用了当地取景实拍的方式,在广西百色、广西南宁和北京实地取景。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剧中多次出现民歌民谣、当地美食、民族服饰等元素,不但与剧情推进巧妙融合,而且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生机与活力,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真实性。剧组人员从服装设计到场景布设都尽力还原,不但凸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烟火气和乡土味,也为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剧中,黄文秀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到贫困户家中调查时,无论是简陋的家具,还是朴素的装潢,都不动声色地显示了村民的贫穷境况。而蒙昌龙夫妻则住在装潢豪华的二层大别墅中,强烈的贫富对比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脱贫攻坚的必要性。
第二,广泛使用方言。2018年8月15日,黄文秀在日记中写道:“我发现我的方言进步了。可以和贫困户完整用桂柳话交流了。今天到百果屯入户,发现自己真的有所进步。”[4]广西壮族自治区方言众多,为了增加可信度,剧中绝大部分演员在开拍前认真学习方言,到了正式拍摄阶段都操着一口广西话。主演杨蓉学会当地方言之后,雷献禾导演还特意提醒她不要讲得太地道:黄文秀是在外地上过大学回来的人,乡音不能那么重。“得”这个字,在广西方言中使用的频率很高,意思是“行”“好”“可以”。剧中,黄文秀在和同事、村民们打交道时,常笑盈盈地问一句“得不得”,体现了她群策群力的工作策略和民主协商的工作作风。对于村民而言,这个努力学习当地方言的“第一书记”,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对工作的热忱。而对于观众来说,讲方言的一众剧中人让他们倍感亲切,贴近了他们的内心。因此,在本土化的环境中,方言的存在是一种神奇的“介质”,它能够进一步增强作品的本土性,以浓郁的地域色彩为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加以注解。
第三,深挖人物原型。由杨蓉饰演的黄文秀带着一副黑框眼镜,穿着扶贫干部的红马甲,没有精致的妆容,有的是大学生的靓丽风采,爱看的书是《红星照耀中国》和《贫穷的本质》。与此同时,剧中驻村日记和脱贫攻坚战役图的展现也由来有据,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黄文秀在任期间曾撰写驻村日记,记录她在工作期间的点点滴滴。百坭村住户比较分散,2018年3月底,黄文秀用了两个月时间走访了全村195户贫困户,精心绘制了一张贫困户分布示意图。在剧中,黄文秀的日记和贫困户分布图都是重要的道具,承载了黄文秀对脱贫攻坚事业的一腔热血。贫困户分布图中,“蓝旗”代表贫困户,“红旗”代表脱贫。黄文秀和各种同事们立下约定:“等什么时候把蓝旗全部变成红旗,那我们这场战役就胜利喽”,“等哪天我们的蓝旗都拔掉了,我请所有人喝庆功酒。”未曾想,黄文秀同志却在庆功酒的前夕不幸逝世。
2015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加大选派优秀年轻干部特别是后备干部到贫困地区工作的力度”,“注重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地区驻村”,“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精准选配第一书记”。换言之,“驻村帮扶”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实践路径,驻村干部的能力素养对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初来乍到的第一书记不但要完成许多日常事务性工作,而且要接受各种不定期的考核。除了看得见的这些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撕掉外来帮扶者的标签,和村民们打成一片,真正融入当地。有研究指出,在扶贫工作中,作为基层治理和扶贫政策实施的代理人,驻村第一书记还面临着乡村韧性、外来排斥等驻村制度约束之外的执行困境,倘若能力不济可能埋下影响扶贫运转的耗散性隐患。[5]
一个瘦弱且年轻的女孩,带着从城市学到的满腹经纶,由一个离乡求学者转变为返乡建设者。她如何与当地的村民打交道、交朋友?如何与村干部们开展合作、共建乡村?百坭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是什么?他们又该如何摆脱贫困?一连串棘手的问题不但萦绕在黄文秀的心中,也引发观众浓厚的追剧兴趣。
黄文秀上任不久,带着村干部们一一入户调查却屡屡碰壁,有的村民闭门不出,有的村民见她就跑,认为她只是走走过场。对于初来乍到的她而言,了解百坭村的村情并且让村民真正接受她是摆在她这个“新人”面前的两道难题。尽管存在许多困难,黄文秀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用真才实干和真心实意打消了旁人对她的种种质疑。
“电视剧塑造的典型形象既要成为观众眼前的‘熟悉的陌生人’,更要成为观众心目中的‘这一个’,所以,富有个性色彩的人物形象应成为电视剧核心的艺术追求。”[6]为了呈现村中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剧中塑造了不少典型形象。黄元军是村中人见人厌的懒汉,多年独居,不爱干活,脚有些跛,屋子脏乱气味刺鼻。黄文秀多次想要和他当面聊一聊了解情况,但黄元军并不配合。于是,黄文秀就带着村干部们,来到他的家中,帮他打扫屋子。黄元军回到家,发现家中里里外外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感受到了黄文秀对他的尊重,立志要振作起来。周六猛因为被妻子抛弃,日日酗酒消沉,黄文秀刺激他不应忘记当年升旗手的身份,他下决心戒了酒,郑重其事地接过五星红旗当起了光荣的升旗手。龚福洋一心想要种烟,还在上学的儿子离家出走要去外地学种烟技术,黄文秀及时赶到,耐心地做思想工作,约定当年年内一定让他的父亲种上烟苗。由此可见,黄文秀认真了解每位村民的致贫原因,力求“对症下药”,不但在技术、资金上予以支持,而且还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通过奋斗过上美好生活的种子。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凸显“融入叙事”,剧集编导设置了一定篇幅来展现黄文秀在“尽孝”与“尽职”之间的张力。百坭村位于大山深处,风光秀美的同时也存在交通不便的问题。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上任前黄文秀专门购置了一辆汽车。在剧中,多次出现了黄文秀驾车往返于乡村各户之间的画面。很少休假回去探望父母的她,由于在路上接到了关于村里情况的紧急电话,常常临时中止回家的计划,马不停蹄赶往现场进行处理,负责之态度可见一斑。
黄文秀的父亲仁厚开明,对女儿脱贫攻坚的事业非常支持,常常教导她为人要正直善良,为人民群众做实事。黄文秀则因为自己工作繁忙,没有多少时间陪在父母身边而深感自责。黄文秀陪护父亲手术住院期间,由于村中有突发事件,只能向父亲致歉,匆匆离去。看着女儿离去的身影,父亲心中尽管有几分不舍,但更多的是自豪和欣慰。在沙糖桔丰收的庆功宴上,有村民赞扬黄文秀“我们是一家人,你就是我们的家长”,听到这样的评价,黄文秀笑着摇了摇头。随后,不胜酒力的她出现“失态”之举,她跪在地上告诉父亲,自己终于带领那用屯全屯脱贫。此时此刻,她对于无法陪伴病榻上的父亲和年迈的母亲的无穷歉意,化作肆意流淌的泪水,在场的村民们无不动容。通过设置家事和工作之间的矛盾,让观众对于黄文秀的奉献精神感同身受。这也与片名“大山的女儿”相呼应,对于黄文秀而言,她不但是父母双亲的女儿,也是百坭村的女儿,更是毫无保留地奉献青春和书写奋斗的人民公仆和华夏儿女。
《大山的女儿》不但是迎接党的二十大的献礼剧集,更是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和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力作。该剧通过生动的形象塑造和质朴的乡村故事,绘就了一幅震撼人心的脱贫攻坚群像画卷。在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无关南北,无论老幼,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个体、家庭和国家紧紧相连,共谱华夏大地的命运交响曲。
孙晓娅以沈从文的创作时间为轴线,分析了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发展变化。孙晓娅认为,沈从文在1924年至1927年期间的创作中,仅限于单纯摹写或客观再现湘西世界,鲜有充满想象的构建;1928年以后,随着创作的不断成熟,沈从文开始有意识地将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渗透到湘西世界的构建之中,他笔下的湘西世界已经不再是对现实生活中湘西世界的单纯摹写,而是一种艺术构建[15]。
情感叙事是该剧打动观众的重要方式。情感的“效能性”,意指“情感在心理生活或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体现了人作为情感动物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或者说以情感作为动力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动性”。[7]为了发挥情感叙事的重要作用,《大山的女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生动刻画了第一书记群体之间的战友情。剧中,黄文秀与邻村的第一书记们以“战友”相称,结下了深厚的同志情谊。由于各个村发展情况不同,特色产业各异,为了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第一书记们发扬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在产业、资金、技术、渠道等方面自觉地进行资源共通共享。为了增加艺术感染力,编导也对黄文秀的真实事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二次创造,阐明了黄文秀不是个例,而是万千忠于职守的第一书记的典型代表。2019年3月,驻百坭村满一周年时,黄文秀的汽车里程表刚好增加两万五千公里,她感慨万千:“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将这一情节置于剧中时,编导有意拓展边界和延展内涵,将韩立明等乐业县的其他第一书记,设置为黄文秀汽车里程表满二万五千公里的见证者。黄文秀兴奋地和同事们分享她心中的激动和喜悦,他们举杯欢庆,畅谈担任第一书记的内心感受。通过这一处理,编导将黄文秀和第一书记群体之间做了有机串联,凸显了黄文秀其人其事所具备的广阔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其次,细致描绘了村民们对于黄文秀等扶贫干部的敬佩和感激之情。村中富裕者的心路转变,尤其能够体现这一点。黄文秀初到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时,当地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当属韦平力和蒙昌龙二人。韦平力带着韦家人种烟,因为人勤快,又得到了敏经理的帮助,每年可以有一笔可观的收入。蒙昌龙则种枇杷,由于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得以采用五五分成的方式与其他农户合作,每年能够净入账数十万元。黄文秀意识到,村里想要尽早实现脱贫致富,应该走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有意争取韦平力和蒙昌龙担任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起初,韦平力和蒙昌龙以个人利益为先,不愿意带领其他村民脱贫。黄文秀并不气馁,而是从多方面多渠道了解和调查情况,掌握了大量的一手信息,一点一滴地做说服工作。耳闻目睹黄文秀为村民们脱贫所做的各种努力后,韦平力和蒙昌龙渐渐在心理上认同了这位“黄书记”,开始自觉地为村子的发展做贡献。
最后,强调整个社会层面对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事业的无限深情。在带领百坭村脱贫攻坚的道路上,黄文秀从不是孤身一人、踽踽独行。村里的同事们被黄文秀所感染热情高涨地投入工作,镇长等上级领导对黄文秀的一些创新之举予以鼓励和支持,广西农信社和广西农行为贫困户提供一定金额的无息贷款,烟草公司的敏经理和著名农业专家为农户种烟、沙糖桔提供重要的技术帮助,当地歌手班小班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为贫困户直播带货并且分文不取……这些镜头很好地起到了补充说明作用。因此,黄文秀在听到村民们因为经济收入增长而由衷感谢她时,则不假思索地回应道,这不是她一个人的功劳,更大程度上是政策支持。党和国家下决心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的是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推动农业的持续发展,建设美丽富饶的农村。“百坭村”乃是全国无数个脱贫乡村的生动缩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所指出的:“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共有30集,致敬的是黄文秀30岁时戛然而止的秀美人生。导演雷献禾表示:“《大山的女儿》通过镜头聚焦于真实社会中的人和故事,借助于镜头下的艺术性表达,来向观众展现黄文秀精神以及我国扶贫事业发展的重大胜利。”在黄文秀等人的不懈努力下,百坭村从物质到精神,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第一,政治上,党的领导不断加强。黄文秀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将百坭村全体党员分为若干个党小组,由党小组组长对接具体的贫困户,压实责任。剧中,有一个桥段生动展现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蒙昌龙的枇杷因为交通不便无法运输而面临巨额损失,在这危急关头,黄文秀号召百坭村的全体党员、村民一起行动,把枇杷从枇杷园运往交货地点,邻村的第一书记也带着村民们前来支援。在大雨中,男女老幼背上一箩筐枇杷,步伐坚定地行走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中,没有人有一句怨言。正是在这一刻,百坭村村民的朴实和真诚,汇成了一条浩浩荡荡的河流,温暖人心。
第三,文化上,移风易俗培育乡风。黄文秀初到百坭村的那天,因为看到村委会门前车辆停放混乱,垃圾众多,便组织大家一起进行卫生清洁,还立下了室内开会时不能吸烟的规章制度。在黄文秀看来,美丽乡村建设要从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与此同时,黄文秀重视发挥教育对人的塑造作用,邀请到了当地的著名歌手班小班为孩子们教授音乐课,让当地的民歌在儿童群体当中传唱,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的优秀成果。北京师范大学的学弟学妹们还曾专门来到百坭村开展社会实践,他们带来了文化和知识的力量,也让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愈发向往。
第四,思想上,坚定信念攻坚克难。为了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黄文秀经历了从处处碰壁的“新手”成长为经验丰富的“能手”的艰辛过程。黄文秀初到百坭村,遇到了以村支书为代表的守旧派的不以为意。在村支书农战山看来,黄文秀不过是下来镀金,时限一到就会离开,以政绩为先而不在乎村民利益。而当黄文秀在车祸现场,替肇事者挨了失去理智的死难者家属蒙五叔的一棍子之后,农战山不禁对眼前这个瘦弱的小姑娘刮目相看。随着接触愈加频繁,耳闻目睹黄文秀为了帮助村民脱贫,不辞辛苦找专家、学技术、跑渠道,还帮村里的孤寡老人韦奶奶定期洗头、做饭,更是让农战山自愧不如。黄文秀用强大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农战山、杨业博、莫羽等同事与她并肩作战,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普遍提高。
与大部分剧集皆大欢喜式的结局不同,《大山的女儿》的第30集,黄文秀因公殉职,她的家人、朋友、同事和百坭村的村民们无不哀伤痛惜。百坭村全体贫困户脱贫的那天,为了实现黄文秀同志的遗愿,全村举办庆功宴,村民们眼中含泪。在悲痛之余,观众意识到:黄文秀并没有离开,她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因为,她的同事们会带着她对百坭村的各种畅想,把这片青山绿水建设成她口中的“乐园”。她所影响的村民们,将依靠国家的支持和自己的奋斗,迈向越来越好的生活和未来。剧中,残疾夫妻韦平雨和黄美沙的故事,给观众无限启迪。二人的户口并不在百坭村,但黄文秀带着同事们亲自上门了解情况,为他们迁了户口,带受伤的韦平雨前往医院就诊,还帮助他们开办了一家快递点。黄美沙无法开口说话,但她爱写诗,她这样写道:“平凡的人生,就像一粒泥土,承受着践踏、碾压和无视,当它渺小到不能再小的时候,也许会化为灰尘升腾……直到有一天,你落到了他的眼里。”韦平雨夫妇有过约定:“只能互相救赎,绝对不接受别人的怜悯。”他们身上自立自强的精神,正如一束火把,让黑夜中的人看到了无限的希望,重燃信心继续前行。
综上所述,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叙事方面具有不少亮点和特色。第一,本土叙事,遵循和坚持现实主义的方法,挖掘人物原型进而增强可信度和真实性;第二,融入叙事,展现了黄文秀从“外来干部”到“大山女儿”的转变,讴歌了她回到家乡投身农村发展的敬业和奉献精神;第三,情感叙事,以命运共同体感动人、召唤人,实现观众与剧中人物的情感共鸣;第四,对比叙事,凸显乡村由表及里旧貌换新颜的可喜变化,使得国家主流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剧中,诗情画意的乡村风貌与淳朴热情的村民性格相得益彰,百坭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奋斗历程让人振奋不已。《大山的女儿》涌动着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秉持人民立场,让广大观众接受了一场生动的青春教育和思想洗礼,是兼具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