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优化建议
——以湖北省高校为例

2024-01-03 20:17王惊然
决策与信息 2023年12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政治

○徐 胜 柳 扬 王惊然

(1.湖北工业大学 党委宣传部;2.湖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2021年7月,习近平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要“把蕴含党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1],这深刻阐释了红色档案的内涵和价值。红色档案是党百年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的真实记录,承载着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铸就的伟大红色精神和宝贵历史经验[2]。红色档案资源是一切红色档案的总称,是对红色档案所承载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高度概括。红色档案资源的形式和内容都极为丰富:其留存形式多样,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文件、书信、日记、书籍、图片、音像、实物、遗址等;其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在百余年的红色历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组织和个人在各种对敌斗争,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外交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和确切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具有凝结历史经验、传承优良传统和推动实践创造的重要价值。

一、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性

红色档案资源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屈、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蕴含着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活的时代价值,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有生命力、最具信服力的鲜活素材和宝贵资源。在“大思政课”新格局下,红色档案资源蕴含的红色基因正是厚植爱国情怀、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形式,加快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推动实现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档案资源融入教育实践是厚植爱党爱国情怀的时代要求

红色档案资源生动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向前的史实,凝结着无数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以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品质[3]。红色档案资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扛起民族觉醒的大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浴血奋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自力更生、改革开放新时期解放思想和进入新时代守正创新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书写了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彻底摆脱历史厄运、赢得革命胜利、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传奇。将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高校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任务,而且能帮助青年大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红色档案资源融入教育实践是巩固主流思想舆论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强调,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空前复杂的情况。当前,全球安全局势动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大国竞争、地缘政治竞争加剧。面对中国崛起,部分西方大国重拾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思维,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妄图改变中国道路的方向,压制中国发展的态势。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4]。青年大学生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态度和认知,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把红色档案资源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将生硬抽象的理论讲授与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红色档案资源相结合,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进一步筑牢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

(三)红色档案资源融入教育实践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要求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推动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课程。习近平在2019 年3 月18日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还“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红色档案资源具有形式多样、种类丰富、数量巨大的优势,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丰富的支撑条件和实践场景。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现实要求,迫切需要将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思政课教学的形式与内容。

(四)红色档案资源融入教育实践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中包含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这也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新时代,无数榜样的先进事迹和英名伟业,不断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建功立业,汇聚起昂扬奋进的磅礴力量。美德凝聚人心,榜样催人奋进。不断发掘榜样的感人事迹,讲好榜样的英雄故事,借助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养的教育,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方式方法。红色档案资源在榜样故事方面有着天然优势,不仅通过文献资料、影音档案、物品实物等形式记录了丰富的感人事迹和伟大精神,而且留存在各地各类档案馆、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等场所,既方便查阅使用,也利于收集挖掘,可以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供丰富资源。

二、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的现状及问题

(一)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的现状

一般认为,开展100 多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史,70 多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40 多年的改革开放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承担的教学任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青年学生必须了解的常识。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通过深入浅出的案例分析和比较,将一些晦涩难懂的道理更好地讲通说透,这为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搜集整理了2017 年至2023 年期间,湖北省内65 所高校借助红色档案资源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过公开报道的647 条数据信息,按照学校层次、开展时间、实践主题、融入形式等核心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梳理现阶段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规律特点。

1.实施的主体性。湖北地区的部属、省属、高职院校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传统思政课教学的基础上,将红色档案资源广泛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育人活动。经过对比分析,发现由于办学层次、规模、条件等原因,部属、省属高校在运用红色档案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技术手段,以及创新力度等方面明显要优于高职院校。究其原因,可能与部属、省属高校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与社会其他部门广泛展开相关合作密切相关。

2.发展的趋势性。统计数据显示,2017 年到2023 年期间,湖北地区高校将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数量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特点。具体而言,2017 年到2020 年,借助红色档案资源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偶有宣传报道;2021 年和2022 年则是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高频年份,一度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峰值;自2022 年之后,在各种公开报道信息中,红色档案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探索实践在数量上逐渐减少。由此可见,在2021 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全党深入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引发了全国社会各界,尤其是作为教书育人主阵地的高校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践行。

3.时空的分布性。调查发现,高校习惯在重大活动、重要时间节点,例如七一、国庆节前后,将红色档案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借助红色资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由此带来的影响是:一方面,通过大型节庆氛围的加持,可以营造出更为浓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氛围;另一方面,节庆活动的时效性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不可持续或育人效度不显著等特点。实践表明,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运用场景,已经走出传统教室、走出大学校园,而转向留存保护红色档案资源的档案馆、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等文化保护单位和革命遗迹遗址,甚至进一步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元宇宙、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开发利用,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阵地,也契合了“大思政课”建设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

4.形式的多样性。从搜集汇总的相关信息来看,在湖北高校,红色档案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形式多样,有创新课堂、党团班课、主题比赛、网络展示、现场教学、实地参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红色档案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结合的主题也极为丰富,除了占比最多的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外,还包括党的二十大精神、抗疫精神、雷锋精神等。无论是形式还是主题,红色档案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都能够紧跟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引导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提升政治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

(二)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阶段性专题活动为主,未形成长效机制。目前,高校大部分采取将红色档案资源直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方式,即利用红色档案资源开展主题教育。如某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国庆节,组织学生线下寻访红色足迹活动,便是一场借助红色档案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实践。类似活动组织形式能够在一段时期内达成推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高潮的效果,但缺乏能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深走实的有效举措,尚未构建起充分发挥红色档案资源育人效果的长效机制。

2.以响应主题教育为主,未养成行动自觉。如前所述,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峰值集中在2021 年和2022 年,并且主题多为党史学习教育。分析原因:其一,从主体属性来看,作为党百年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的客观记载,红色档案资源的历史属性极为突出,决定了其更易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教育载体,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其二,从所处环境来看,2021 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值此重要历史时刻,将承载党的光辉历史的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对“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要求的深入贯彻,也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效的有效检验。在2022 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后,见诸公开报道的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逐渐减少,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红色档案资源的运用,更多是一种响应主题教育的被动选择,尚未形成将红色档案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自觉。

3.部门互动协同缺失,未打破主体界限。红色档案资源因其特殊属性,大多数分散保存在各级各类档案馆、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等档案部门和文保单位。而“大思政课”建设格局决定了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众多、方式多样。资源的分散性和组织方式的多样化,带来红色档案资源留存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造成红色档案资源共建共享不充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理论的相继性和系统性,才能将理论说透讲明。但实际情况是,教师机械性地举例、学生碎片化地学习,导致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不透彻,对相关红色档案资源也只是断章取义式地接收,这也反映出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体系性有待提高。统计数据显示,仅有少部分学校与文保单位、学校与学校之间开展实践合作,通过将红色档案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互动探究活动;很多文保单位,尤其是档案部门与学校未能建立有效联系,甚至学校与学校之间也缺乏合作交流机制。再加上学校办学层次、保障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水平等差距进一步拉大。

4.以利用现成资源为主,深度挖掘开发不足。研究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红色档案资源多采取“拿来主义”。首先,档案馆主要承担红色档案的收集管理和检索编研任务,存在重视收藏管理,轻视利用研究的问题[5]。其次,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对于红色档案资源的运用,仍然停留在将其作为史料佐证理论的层面,往往是简单地引用、机械地举例,缺少对红色档案资源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力量的深度挖掘与学理研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档案资源育人价值的发挥,而以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为基础的成熟思政理论课程更是付之阙如。

除高校外,其他主体将红色档案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存在不足。以档案部门为例,部分地区档案馆保存的红色档案资源极其丰富,但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十分有限,除了满足一般性档案查阅要求外,多以陈列展览或者网上展览为主,较少聚焦大学生群体开展深度档案资源开发,更缺少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合作研究。此外,红色档案资源展览多以文字、图片为主,缺少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降低了红色档案资源的吸引力感染力,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5.专业能力稍显欠缺,未形成专业队伍。从学科特点来看,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兼有档案学、历史学、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属性。部分高校思政理论课老师在利用红色档案资源时,因不具备相关学科素养和专业知识,只能通过浅表化的学习研究,生硬地将红色档案资源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部分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因其学科建设全面、综合实力强、教师队伍结构合理,能够较好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更好挖掘、整理、运用好红色档案资源,从而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但一些实力稍弱的省属高校和高职高专学校,由于专业能力不足,专业队伍缺失,保障条件薄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档案资源融入思政育人的实效。

统计数据显示,高校借助红色档案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主体主要包括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思政工作者和党员领导干部等。其中,思政理论课教师主要通过列举红色人物事迹、引用红色故事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并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辅导员、思政工作者和党员领导干部则更多将红色档案资源与主题教育相结合,组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受工作队伍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影响,在以上两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将红色档案资源仅仅当作辅助性资料,缺少对红色档案资源丰富内涵的深度挖掘,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课程库、案例库等问题。

6.新媒体平台利用不足,教育影响力受限。作为网络时代的“数字原住民”,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是掌握网络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群体之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媒体技术已经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信息时代,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和接收信息的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在适应这种发展变革,主动拥抱新媒体技术,开展相关研究和教育实践。统计数据显示,各高校针对党史学习教育,均开设了主题网站,借助网络技术宣传党史知识和主题教育。但对比全校学生人数和网站浏览量,普遍存在网站浏览量较低,所能够发挥的舆论引导和教育宣传作用有限等问题。高质量融合不足、舆论影响力偏弱的现实情况表明,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通过青年一代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育手段,找准红色档案资源融入切口,并与新媒体平台有效对接,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而提升红色档案资源的影响力,是当下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完成的转型。

三、红色档案资源高质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优化路径

1.实现部门联动,高效利用红色档案资源。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需要协调各方力量的系统性工程,家庭、学校、政府,乃至整个社会都需要参与其中。红色档案资源由于具有历史跨度长、内容丰富翔实、载体形式多样等特点,分散保存在各地档案馆、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等单位,甚至分布于一些深山乡野田间,如何利用并促使其完整高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克服许多困难。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构建社会各方力量协同的工作机制。高校要与政府、档案管理部门、文博单位等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机制,实现不同实施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具体而言,政府要提供政策多“指路”,推动红色档案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实践和理论研究;档案管理部门要为高校师生开“绿灯”,在确保档案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为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便利;文博单位要敞“大门”,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多的现场教学和实践调研场景。与此同时,高校也要和这些部门“双向奔赴”,建立实时畅通的沟通渠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类红色档案资源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贡献最新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挖掘红色档案资源的育人价值,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提升综合素养,打造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的呈现效果有赖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素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力,增强对红色档案资源的利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认同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6]。高校要通过交流培训、实践锻炼、项目培育、人才引进等多种途径,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跨专业合作、多学科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升综合运用红色档案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强化思想淬炼,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红色档案资源开发。这支工作队伍要深刻认识红色档案资源蕴含的丰富育人价值,充分认可并广泛参与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二是加强学术训练,加强对档案学、历史学、传播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讲故事和舆论引导的业务水平与能力。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涉及多学科专业知识,要遵循档案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基本逻辑和学科范式,有效利用红色资源更新充实知识结构,达成学理阐释与育人实践的高度统一。

3.发掘地方资源,开发特色化校本思政“金课”。正如有研究指出的,“思政课从‘曲高和寡’走向‘润物无声’,必须善用身边的红色档案资源,将理论和历史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7]。高校要充分挖掘丰富的红色档案资源,将红色资源与党的创新理论相结合,推动红色资源更好融入各类课程群、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大优质资源的推广使用力度,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

首先,要依托地方红色资源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发设计。一般来说,高校所在的地区本身就是历史的承载者、见证者。以湖北武汉为例,近代以来,武汉数次作为全国革命中心,拥有着丰富的红色档案资源,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者的革命活动足迹遍布武汉各地:八七会议旧址、中共五大会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毛泽东故居旧址、周恩来故居等。这些既是宝贵的红色档案资源,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珍贵资源。

其次,要有效利用好学校自身的校史资源、校友资源创造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很多高校本身就是一部历史,是丰富的红色资源集中地,尤其是那些建校历史悠久的部属高校、省属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以武汉某部属校为例,该校建校时间早、发展坎坷,三迁校址、七度分合、数次更名,至今70 余年的时间里,作为新中国建设者的“革命熔炉”,其丰富的校史资源,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校友资源均可作为红色资源,为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设计和课程思政的开发提供丰富的资源。高校要充分依托地方革命资源和独特的校本资源,挖掘出更多的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出更多富有思想性和影响力的校本思政“金课”。

4.融入社会课堂,拓宽多元化实践育人渠道。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限于传统课堂上的思政理论课,更需要积极借助红色档案资源拓宽课外育人渠道。这些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档案馆、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遗址、故居等红色档案资源,为高校通过田野调研、现场教学、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天地。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各类红色档案资源,积极鼓励师生走出校内教学“小课堂”,融入社会实践“大课堂”,努力将自己在学校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广泛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当中。高校要加强社会实践的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地出台奖励扶持政策,加大配套资金的投入,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红色档案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政府相关机构要加强对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监督指导,引导高校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和挖掘红色档案资源,进一步拓宽校外实践育人渠道。

5.数字赋能思政,推进数字化红色资源建设。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从教育主体的角度看,适应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思政理论课老师需要借助现代数字技术赋能,实现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双提升;从教育客体的角度看,当代大学生是生活成长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一代人,这一代人更习惯通过网络媒体平台接收信息,也更容易受到网络媒体平台的影响;从教育资源的角度看,红色档案资源具有保存方式多、载体复杂和体量庞大的特点,并且分散留存在全国各地,这导致其开发利用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可以丰富和拓展档案资源的利用形式,最大程度解决档案实体难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现实问题。这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也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作为“数字中国”战略的一部分,推进教育数字化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先手棋。面向未来,聚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切实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加快构建新一代数字教育平台及教学内容,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具体到红色档案资源开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抓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不是简单地把教学内容从线下搬到线上,而是要借助数字技术,丰富红色档案资源数字化形式,推动数字红色资源不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融入方式的全过程、全要素、全时空、全领域的转化,以高质量的红色档案资源数字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二是搭平台。在借助信息技术,加快推动红色档案资源数字平台搭建的同时,要做好顶层设计,探索建立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的协作机制,架起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主体与红色档案资源保存单位之间的桥梁,开发建设数字化红色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破除资源使用壁垒,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最终实现数字化红色资源高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6.构建长效机制,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利用红色档案资源构建良好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消除隔阂壁垒,更好地实现主客体之间对红色资源蕴含的红色精神的共鸣[8]。推动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营造氛围、形成合力。一是建立长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一方面充分发挥显性教育功能,把握特殊时间节点的良好环境氛围,例如,国庆节结合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雷锋月着重宣扬红色榜样事迹等,通过有主题有重点地开展专题教育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积极运用隐性教育手段,在日常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运用红色档案资源,开展群众性、日常性、常态化的红色主题教育,让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积极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9]。二是重视舆论引导。高校要充分发挥“三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不断创新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形式,主动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和校园媒体融合发展,实现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构建网上网下良好育人氛围,推动形成红色档案资源高质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红色档案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珍贵的红色精神财富。新时代新征程,在“大思政课”建设大格局下,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八个相统一”的要求下,思政理论课教师、高校思政工作者、档案管理部门、文博单位,乃至社会各界要协同配合,加强多部门联动,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育人功能,实现新时代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宝库,从而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自觉传承红色基因、牢固树立理想信念。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