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美群 邹茹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以及对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凝练,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全面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体实践的重大理论成果,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建设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时代命题,是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面准确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从根本上把握其精髓要义和本质要求。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也是新时代应对复杂形势与挑战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要求,是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要政治保证,关乎国运命脉。
文化是保障民族生存和发展、推动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尤其是文化领导权建设。共产党能否成功执政,列宁曾指出:“问题‘只’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1]63新时代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地位作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强调“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2]314。这是我们党牢牢抓紧文化领导权的根本举措,也是维护我们党更加强有力的政治堡垒。具体来说,首先要把握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新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次,加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创造出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之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和组织引领力。最后,加强对外文化传播的全面领导,掌握文化话语权,加强对主流媒体的引导,讲好中国文化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声音,构建属于中国自己的文化话语体系,加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中华文化在世界大放异彩。
意识形态工作是关乎旗帜、道路和国家政治安全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首次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国家的一项根本制度提出来,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大创新,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重大理论突破,是确保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行的重要保障。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针,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则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3]16只有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相结合,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变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变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变味。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局面以及各种错误思潮的攻击,我们必须保持思想定力、政治定力,坚定历史自信和“四个自信”,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以马克思主义统领社会思潮和多样文化,正本清源和固本开新,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风险,抵制错误思潮对人民群众的侵蚀,牢牢掌握文化主阵地,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不断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守中华文化主体立场是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主体性原则。关于什么是立场,习近平曾解释:“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4]19立场问题作为一个根本性问题,决定人们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进程。而对于文化而言,立场不仅是关涉文化价值与方向的选择问题,而且是关乎政治倾向和阶级立场的核心问题,是关涉建设谁的文化和为谁建设文化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宝藏。”[5]4-5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华民族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文化主体。坚守中华文化的主体立场,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
新时代,在多样文化价值碰撞和激荡下,坚守中华文化的主体立场,推进文化繁荣和建设文化强国,首先,要牢固树立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在浩瀚无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的优秀因子,不断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中华文化的优秀民族基因为本位,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文化利益。其次,要加强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包括对中华文化符号的认同,对中华文化情感的认同以及对中华文化价值的认同,其中价值认同是最本质的认同,是凝聚中华民族、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的重要力量。最后,坚持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原则,不断推动中华文化与其他优秀文化交流互鉴,努力开创新时代中华文化发展的新局面,为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立场奠定更加深厚的文化基础,为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作为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和文化工作导向,这是我们党领导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要求和鲜明立场,彰显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习近平强调:“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6]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要求,就是要依靠人民来发展文化,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尽责和人人共享。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7]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和动力来源,新时代新征程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人民创造也必须服务于人民,文化惠民是社会主义文化性质使然,也是中国共产党文化事业的一项基本宗旨。在文化理念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不断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总结我国文化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经验基础上所确立的带有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重大战略思想。鸦片战争后,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开始艰难探索中国文化发展路向。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与实践证明,中国除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之外,“西体中用”“全盘西化”“中体西用”以及苏联社会主义等道路都是行不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的必然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与理论创新,谱写了中华文明史的时代续章,丰富了世界文明史的智慧宝库,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光辉前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路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42-4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首要的和根本的问题是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6]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8]36和“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9]23。坚定文化自信,说到底就是坚持走自己的文化发展之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习近平强调,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9]42,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着力点。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又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新的征程上,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中华文化主体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深刻把握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核心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