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峰
两千五百多年前,在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孔子和赫拉克利特面对一条河,各自说了一句影响深远的话。
河边的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河边的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对于赫拉克利特,河流是由不动的河床构成的空间,流动的河水代表着一个个流动的时间点。当人涉足水中,每一刻流过河床的河水,都是互不重复的时间点。面对河流的赫拉克利特,思考的核心是变动。在他那里,万物永远是变动的,是永远按照一定尺度和规律变动的。万物按照一定的逻辑生成和互相转化,变动是世界的根本,“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永远在不断地更新”。
而孔子所面对的,是一条中国的河。这条河上面是中国的天,周边是中国的世界。这片中国的天,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天。循环往复的春夏秋冬,在这个时代已经被赋予非常丰富的文化含义。
我们不知道面对河流时的孔子的具体年龄,他是到了而立、不惑之年,还是处在知天命以至耳顺或随心所欲的岁月?我们知道的是立身于河边,面对时间不舍昼夜、永无休止的流逝,他感慨的是一去不返的人生时光。言语短短,直接而感性,在人类文明的这一极,他创造了中国人思考人与时间这一主题影响深远的祖型。
(秋水长天摘自《读书》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