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三维路径构建探析

2024-01-03 04:21:45蔡晓良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爱国爱国主义

林 敏 蔡晓良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福建 350108)

互联网技术的勃兴为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诉求。 在新时代,网络成为人们释放爱国情感、表达爱国认知、助力爱国行为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蓬勃兴起、日益发展。 2022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如何利用网络这一信息时代的“最大变量”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新时代值得深思的重要课题。 因此,聚焦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耦合优势、现实困境与三维路径,对开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局面具有深远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耦合优势

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既与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一脉相承,又基于互联网思维与网络特性对传统教育内容、形式等有所创新与突破[2]。 相较于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网络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载体,能够以其内容丰富、传播力强、覆盖面广等优势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宽范围的不同需求,为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新的机遇。

(一)共建共享:丰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素材

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信息交换、传播的过程。 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图书、报刊等纸媒,由于教育素材处于分散状态,教育主体难以对其进行搜集、挖掘以及资源整合,形成资源共享,这就导致了许多优质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没有被发掘出来进入课堂、现于教材、走进学生。 而网络颠覆了传统媒介信息生产的范围和传播形式,以丰富充盈的资源和精准的个性推送增强了用户黏性[3]。 在网络这个最大的资源共享平台中,存储了来源丰富、信息海量的资源数据,其内容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文化、军事、外交、科技等等领域,是一个不断更新与无限扩容的教育数据信息库。 在这其中,不乏含有许多舍身报国、先国后己等蕴含爱国主义价值理念的文学典著、红色遗产、历史古迹等,这些纵贯古今的优质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为教育者提供了多样性的内容选择,回应了大学生多维度、多视角、多领域的教育信息诉求,为教育主客体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充足的资源。 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留痕”特性也提高了资源投放的“精度”,通过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知识结构与成长需求进行学习资源的精准匹配,能够帮助大学生打破固化思维,疏通认知堵点,达到以正视听的教育目的。

(二)互联互通: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打破时空限度

互联网跨界融合的交互方式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其全介质、全渠道、全天候的深度融合传播体系赋予了信息传递实时化的传播样态,使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众主体之间实现了信息交流的零时差,为增进大学生爱国情怀提供了时效性保障。 从时间维度来看,网络信息的发展呈现出由点及面、由散至集、由冷到热的高速化传播态势,瞬间释放的信息能量架构出无界化的信息流转渠道。 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资讯的浏览,随时随地了解民生热点问题与社会发展动态,特别是那些反映时代特征、树立正确立场、传播主流话语的正向信息,能够全方位地呈现给大学生群体,从而增强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政治情感认同。 从空间维度来看,网络载体无限扩大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空间,打通了虚拟维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隔离墙”。 以教学空间为例,从传统由课桌、讲台、黑板等组成的物理空间,到现如今的AI 智慧教室、红色VR 展馆,在互联网虚实同构的特性及新兴技术的赋能之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展开不仅只是特定地理位置的实践活动,而且还在线上线下的流动空间中实现了鲜活素材、红色资源和教育元素的优化配置,构筑起不同空间爱国主义教育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共言共传:拓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受众群体

在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教育者是信息的主要来源,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威,而教育受众则是单纯接收消息的一方。 单向度、被动式、局域式的话语信息传播方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话语权生态格局。 在全民联动的网络参与特性下,教育主体与受众之间的界限逐渐消融,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生产与教育传播的主体,在网络平台上抒发观点、传递信息、分享知识。 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来看,知识的输入与权威性的确证不再依赖教育者的话语传播,传统信息级差优势的消解重构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代之而起的是更为自由、平等的主体间性交往。从传播主体的自主化来看,网络技术全民性应用打破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机理,激活了以个人为单位元素的传播力量。 其中,不同特质、不同样态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能够汇聚起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为大学生政治情感的激发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从而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与价值走向,增强其政治参与的意愿与行为。 同时,参与其中的大学生群体也可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信息源,以信息传播者的身份在社区平台上发布爱国主义教育信息,以传播主流价值观念、不断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受众群体。

二、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研判

迈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为大学生提供了各种观点和话语获取、表达、交流的重要平台,其巨大的辐射力也不仅局限于拟态空间,更是对现实世界中人们的思想理念与价值品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依靠其广场域、全时段、宽辐射、高时效的特征,互联网不仅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育人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现实挑战。

(一)不良思潮肆意发酵,冲击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新时代的00 后大学生是生于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原住民”,网络是他们获取、传播、交流信息的主要途径,而随着社会变革力度的深入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加速,致使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鱼龙混杂”的社会思潮经由网络这一“最大变量”的加持,凸显出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 当前,不良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的泛化传播,冲击了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整合力,如网络民粹主义打着维护祖国与民族利益的旗号,以二元对立的叙事方式造成社会分化,扩大大众与精英的对立,割裂了爱国主义的“整体之爱”[4];狭隘民族主义在内容表达上则肆意宣泄排外情绪,妄自尊大、贬抑他者,阻碍了求同存异、平和包容的理性爱国心态的生成;历史虚无主义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肆意解构,打着“揭秘历史”“重新评价”的幌子散播谣言、解构崇高,歪曲党的领袖与英雄人物形象,严重伤害了民族尊严与人民情感。 这些社会思潮借助网络甚嚣尘上,通过渲染负面情绪、迷惑政治信仰、消解国家认同的内容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扰乱,增加了其进行价值判断的难度。 进一步思考,很多时候这些思想倾向的背后常常离不开西方国家对舆论导向的操控,它们以别有用心的反华言论抹黑丑化我国国家形象,这些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在网络空间的泛化传播,严重冲击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整合力。

(二)主流话语引领乏力,弱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引领

网络的发展延伸拓宽了大学生交流沟通的现实话语空间,增强了他们自由表达的主体意识,具有广泛传播性、高度社会性的网络话语就成为大学生关注国家政治事件,抒发民众爱国情怀的重要表达方式。 然而,现今的网络平台不仅仅是信息流通的枢纽地,更是流量变现的聚集地。 作为网络空间的“原住民”,青年一代在参与爱国主义这一宏大议题的交流互动中,习惯于用表情包、搞笑段子、图像符号等轻松娱乐的二次元话语体系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这种话语表达方式的适当运用虽能调动青年参与爱国主义议题的积极性,但这无疑会导致爱国主义这一严肃宏大的话题在话语浸染中掩盖了其所蕴含的深层价值,反而会导致大学生爱国情感的削弱。 同时,网络环境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开放化等特征使得各类成员都能找到自己观点的“麦克风”,一些网络内容生产者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往往会将话语信息进行夸大化、娱乐化包装以迎合受众猎奇、娱乐的心理需求。 在“娱乐至上”、“流量至上”思想主导下的话语论调易使价值观念尚未定型的大学生掉入话语信息的旋涡之中,悄无声息地侵蚀着青年群体对爱国情感的理性认知与价值认同,从而淡化了爱国主义教育主流话语在网络空间的价值引领作用。

(三)法治建设相对滞后,消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成效

当前,我国网络爱国主义法治建设相对滞后,未能与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与技术环境需要相适应。 在理念层面上,人们对于网络爱国主义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认知倾向,即爱国主义是一种“无涉法治”的道德价值判断,甚至认为法制规定的强制性会限制个人对爱国主义情感自由表达的权利。 实则不然,通过法治的强力输出对网络爱国言行加以有效规制与引导,能够有效规范偏激狭隘的爱国失范言论在虚拟环境下的肆意抒发,有效避免打着爱国旗号对他人进行“网暴”的不良行径,从而以制度保障推动网络空间的治理与净化。 在实践层面上,网络爱国主义法治建设仍存在一定的疏漏。 一是法律制度尚不健全。 有关网络爱国主义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管理规章效力层级不高,根本上位法则相对欠缺,导致停留在个别化领域的相关条款难以为网络空间爱国主义的理性生发建构起明确有效的行动框架[5]。 二是具体条款存在空白。 在现实中仍有许多比较严重的不爱国行为缺乏清晰明确的“禁区”制度,法律条款的不健全使得一些手段较新、隐蔽性较强的违法行为难以通过找到具体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精准性纠偏。 三是法律执行较为粗暴。 当前各大社交平台的网络监管主体在具体处理网络空间中攻击谩骂、造谣诽谤、人肉搜索等违法言行时,常常采用“一刀切”式粗暴执法。 例如常有部分平台未经声明便对相关言论直接作“删帖”处理,徒留“网页无法显示”的空白页面。 这种处理方式,非但不能维护网络爱国主义的秩序生态,反而容易引发次生舆论风暴,阻碍网络爱国主义“依法共治”合力的发挥。

三、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化路径

新时代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增强网络与爱国主义相叠加所产生的正面效应,需要从优化内容供给、注重话语引领、完善法治保障等方面协同发力,以推动构筑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系统性、长期性的重大工程。

(一)优化内容供给,提升网络空间爱国思潮认同度

爱国主义具有历史传承性,是人类亘古以来所共有的价值情怀。 在当前社会思潮多元、价值观念多样、舆论生态多变的网络时代,要想推进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就必须注重内容建设,以优质的内容供给引导大学生在多元思潮中保持思想清醒、坚守爱国信念。

首先,要弘扬红色文化,践行以史育人,增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厚度。 红色文化是当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积淀,内蕴着独特的爱国主义育人资源。 结合新时代提升红色文化育人的感染性,应当依托网络平台优势,以数字教材、慕课学习、红色影视等展示我国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浴血奋战的革命历程。同时,可以利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网络新技术情景再现真实的历史事件,以技术赋能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入眼入脑入心。 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中能够使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信息的深度交融中更加深切地体悟到革命先辈所历经的艰辛困苦,在重温红色记忆中进一步体会到我国秉承人民夙愿、一步步取得今日辉煌成就的来之不易,在今昔对比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更为丰富立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洗礼。

其次,要整合教育资源,坚持以理服人,深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深度。 面对网络舆论场中多元价值观念的交汇碰撞对爱国思潮的引领力的削弱与冲击,高校应着力整合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一方面,要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校爱国主义资源库,注重开发有关爱国主义主题的系列专栏、微视频以及电子课件等产品,借助网络互动、开放、共享的优势打破爱国主义教育的时空壁垒,使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获得生动可靠的爱国主义理论知识,形成爱国主义网络新风尚。 另一方面,要开拓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鲜资源,做到“增量供给”。 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要因时而进,不断丰富自身的“饱满内核”,不仅要继承与弘扬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自觉抵御西方不良思潮的渗透与侵蚀,还要广泛挖掘新时代与爱国主义主题相关的正面教育素材,形成爱国主义教育信息数据库,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最后,要紧扣节点热点,做到以情化人,提升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度。 一方面,要注重挖掘重大纪念日的内在教育价值,通过公众号推送、微信宣传等方式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网络传播,如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国庆华诞、喜迎二十大等重大时间节点,依托“互联网+”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网络征文活动,“云聚国旗下”线上升旗仪式专题活动、“我和我的祖国”接力快闪活动、“一起向未来,奔赴新时代”爱国主题观影答题活动等,引导青年学生在爱国主义伟大实践的参与过程中与时代同频、与祖国共荣。 另一方面,要及时跟进时事热点,抓住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时机。 一个社会热点的出现往往会因人而异引发出多种解读,萌生出多样情感。 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密切跟进时下热议的爱国主义话题,通过对焦点热点事件的深入分析、及时回应,以澄清受教育者思想认知上的困惑,为其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注重话语引领,增强网络空间爱国话语向心力

高校网络话语走向的变迁,是时代价值取向的风向标。 网络舆论生态的复杂性要求高校应从主体素养锤炼、议程设置引导、表达方式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增强网络空间爱国话语向心力的有效对策,以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网络舆论环境。

首先,应锤炼话语主体素养,增强爱国主义话语的说服力。 网络时代的“去中心化”传播转向对教育工作者的主体素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信息环境下,教育者应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与媒介素养,发挥好正向引领作用。 一方面,教育者可以通过自学或参与高校组织的专题培训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与政治素养。 大学生所密切关注的网络爱国主义热点话题存在“众声喧哗”的话语现象,只有保持理论上的清醒,才能讲清讲透大学生在爱国认知方面的所思所惑,以令人信服、直抵人心的话语力量打通科学理论到学生内心的“最后一公里”[6]。 另一方面,教育者应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转变思维观念,如在实践工作中可以适时吸收网络热词中的合理化因素,以平等互学、和谐共促的教育观念将“单边话语”转化为“交互话语”。 只有用青年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风格和沟通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吸引大学生吸收、认同并逐渐内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真正建立“话语主体——大学生”的同一话语频道。

其次,应注重话语议题设置,强化爱国主义话语的感召力。 网络时代,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影响着公众舆论,它“不仅引导着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而且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发展”[7]。因此,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应立足中国实践、把握时代需要、结合受众喜好来找准话语议程设置的切入点与着力点。 如正值“中国梦”提出十周年之际,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推出《中国正在说》系列节目,围绕“中国梦·共富情”“中国梦·创新情”“中国梦·世界情”这三个议题将镜头聚焦于一个个真实动人的小故事,以个体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将“中国梦”这一宏大叙事与个人的理想、命运联系起来,不仅清晰阐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与实践路径,为受众带来了丰富的思想启迪,也使得主流话语、爱国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实现了议题设置的价值旨归。

最后,应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提升爱国主义话语的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播方式的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8]在话语表达方面,总书记身先士卒,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百姓话语,用经过历史淬炼的中国话语,用别具一格、生动形象的习式流行语,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诚然,话语方式牵涉人的观感,多样化的话语方式能够增强表达的生动感、吸引力及冲击性。 因此,在高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工作中,要做到既“有生气”又“接地气”,更好地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网络的深度融合。 这就要求创新话语的表达方式,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以简朴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引申出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深刻主旨的同时,也能使受众群体轻松获取话语用意,以吸引推动选择,以共鸣引起扩散,大力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表达效果。

(三)完善法治保障,促进网络空间爱国机制长效化

网络舆论场中负能量言行的充斥无疑会阻碍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效果,唯有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的法治保障,发挥良法善治的引领示范、约束规范作用,才能更好地推进网络爱国主义的制度化、长效化建设。

一是完备立法,强化网络爱国主义的立法约束。 目前,由《网络安全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具体法律法规,构成了网络空间有效监管的重要治理资源,并在实施过程中为净化网络生态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然而新兴传播业态、智能通信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使得现有法律制度的覆盖面和监管能力不断受到考验。 因此,在立法实践的推进过程中,应当结合网络空间场域特点的新变化,通过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定切实将网络空间的多元化纳入法治轨道,将一些污染网络环境的言语举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并细化惩治内容,分层次、分程度根据网络言行的性质及影响给予相应处罚,以有效遏制不良社会思潮、不当价值取向、不实网络内容的肆意发酵,建立良好的爱国主义网络秩序。

二是严格执法,发挥爱国主义法律制度的威慑力。 法治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只有将网络爱国主义法律制度贯彻到位、落到实处,才能真正绽放出制度的公信力与生命力[9]。 一方面,要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对于那些污损辱化国家形象、肆意散播反动谣言、恶意指挥网络暴力的做法,要严加惩治,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以增强公众对法律的敬畏意识,促使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真正形成爱国主义的文明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要强化法律执行过程中的技术支撑,有针对性地加强执法力度,形成对网络空间的有效监管。 当前,一些错误言论往往会通过表情包、短视频、海报等视觉化形式进行传播,增加了内容审查的信息监管难度,因此应当积极运用新兴技术手段,对海量数据进行严格筛查、分级过滤,提升网络空间法治化治理的执法针对性,从而保障网络空间规范有序,在正确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三是加强普法,营造网络空间爱国主义新风尚。 爱国主义从公民道德转为公民义务需要久久为功。 高校作为传达与宣传爱国主义的主要阵地,应当有效结合校园传媒这一开展宣传工作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法制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与自律意识。 校园网站以及高校主要网络社交平台要积极设置与网络法律密切相关的普法爱国主义电影、网络伦理道德课程以及专题讲座,使学生明确网络行为的规范与要求,明晰理性爱国的行为边界。 以制度藩篱为人们的行为划定红线,有助于规避大学生不当言行的发生,引导其在遵守法规法纪、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前提下,在网络空间表达理性平和、积极正向的爱国主义话语。 唯有如此,才能使广大青年学生在爱国主义内在德性的自我驱动与爱国主义法律制度的外在保障的双重支撑下,自觉将爱国、强国、报国的道德信仰转化为爱国主义的法制精神、法治理念,使爱国主义的价值要义成为公认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与自觉的行为要求,助力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生态净化。

结语

网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变化,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样态。 一方面,它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注入了新动力,搭建了新阵地。 另一方面,它也为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诉求。 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与技术语境下,积极利用网络为爱国主义教育创新赋能,通过优化内容供给、注重话语引领、完善法治保障等路径增强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将信息技术的势能更好地转化为爱国主义的育人效能。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爱国爱国主义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公民与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8:08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创造(2020年6期)2020-11-20 05:58:40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公民与法治(2020年4期)2020-05-30 12:31:20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26
爱国学·晒佳作
中国漫画(2017年10期)2018-01-25 20:06:46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青年歌声(2017年9期)2017-03-15 03:33:18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22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火炬(2013年12期)2013-07-24 14:16:21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