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藏羊消化道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

2024-01-02 02:44:56石大刚海金华扎西泽仁袁觉康张润慧叶忠明
甘肃畜牧兽医 2023年6期
关键词:艾美耳肝片吸虫

张 敏,钟 莹,石大刚,海金华,扎西泽仁,袁觉康,张润慧*,叶忠明*

(1.甘孜藏族自治州畜牧业科学研究所,四川 康定 626000;2.西南民族大学 畜牧兽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3.理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四川 理塘 624300;4.得荣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四川 得荣 627950;5.石渠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四川 石渠 627350;6.稻城县噶通镇便民服务中心,四川 稻城 627750)

反刍动物感染消化道寄生虫易引起贫血、腹泻等消化道炎症,导致动物生长发育受阻、饲料利用率下降,甚至死亡[1]。消化道寄生虫感染在我国养羊业较常见,2021年我国羊肠道寄生虫调查结果发现,羊寄生虫感染常见于我国中部地区(93.6%)和东北部地区(94.8%),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感染率分别为79.6%和75.5%[2]。藏羊是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特色畜种之一,依赖天然草场放牧饲养,易受寄生虫病的侵害。常艳凯[3]研究发现,西藏地区藏羊共检测出8类寄生虫,其感染率为89.2%(785/880),其中绵羊和山羊总感染率差异不大。王有为等[4]在2019年关于青海海南州5个县的藏羊肠道寄生虫感染的调查中发现,藏羊寄生虫感染率高达87%,主要优势虫种为线虫和球虫。

甘孜州是四川省西北部的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屏障区,是藏山羊和藏绵羊的主要产区之一。目前关于该地区藏羊寄生虫流行病学的研究处于空白状态。本研究对四川甘孜州牧区藏羊的寄生虫病感染情况进行调查,旨在摸清该地区藏羊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分析其与年龄、季节等因素的关系,掌握和丰富该地区藏绵羊、藏山羊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为该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样本来源及采集 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甘孜州理塘、得荣、石渠、泸定、乡城和稻城等6个县选择9个月未使用任何寄生虫药物的268只藏羊(绵羊170只、山羊98只),包括1岁及以上的成年羊(215只)和1岁以下的羔羊(53只)。清晨或夜间用直接采样法随机收集新鲜羊粪便样本,每份30~50 g,并记录采样地点、海拔高度等信息(表1),再将采集样品冷藏保存于洁净自封袋中,运送到西南民族大学寄生虫实验室检测。

表1 采样地坐标及海拔信息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饱和食盐水,移液枪(LICHEN)、方形称量盘(BKMAN)、显微镜(Olympus CX21)、饱和搅拌仪(DLAB MS-H280-Pro)、60目过滤筛、搅拌棍、压舌板、离心机。

1.2 试验方法

1.2.1 检测方法 饱和食盐水漂浮法:将新鲜粪便样本取2~3 g置于称量盘中,加入8 mL饱和食盐水搅拌均匀,至粪便混匀液中完全没有大颗粒物质后,用60目网筛过滤至15 mL离心管中,静置15 min,取5 μL上清液均匀涂片后,放置在100倍、400倍显微镜下观察。

水洗沉淀集卵法:取新鲜粪便样本3~4 g置于称量盘中,加入20 mL的蒸馏水搅拌均匀,用60目网筛过滤至50 mL离心管中,再用30 mL蒸馏水冲洗筛子,冲洗液加入50 mL离心管中,静置沉淀25 min,倒去上层液,保留沉渣,再加水混匀,重复沉淀直到上清液清亮为止,弃去上清液,用巴氏吸管取少许沉淀均匀涂抹在载玻片上,在100倍显微镜下蛇形观察。

1.2.2 虫种鉴定 根据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寄生虫虫卵与卵囊的大小、颜色、形态结构,按照文献[5]对寄生虫种类进行形态学鉴定。

1.2.3 寄生虫虫卵感染强度检测 采用涂片计数法和麦克马斯特计数法检测感染强度。涂片计数法:将样本按上述方法处理后在100倍显微镜下蛇形观察。一个载玻片视野内虫卵数<5,记为+;5<虫卵数<10,记为++;虫卵数≥10,记为+++。

麦克马斯特计数法:取2 g新鲜粪便置于称量盘内,先加入8 mL饱和食盐溶液,用玻璃棒捣碎混匀,再加入50 mL饱和食盐溶液,混匀后立即用纱布或60目筛网过滤,然后立即吸取滤液加入麦氏计数板,充满2个计数室,在显微镜载物台上静置3~5 min后,100倍镜下镜检计数。参照公式计算寄生虫感染强度,即每克粪便虫卵数(EPG)和每克粪便卵囊数(OPG)。

1.2.4 统计学分析 使用Graphpad PRISM和IBM SPSS Statistics 27软件对得到的藏羊消化道寄生虫感染率采用卡方(X2)检验进行多重比较,感染强度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不显著。

2 结果

2.1 寄生虫感染情况

分别对藏绵羊、藏山羊样本进行寄生虫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藏羊消化道寄生虫的总感染率为71.27%(191/268),其中藏绵羊感染率为62.35%(106/170),藏山羊感染率为86.73%(85/98)。共检测出4类消化道寄生虫,分别为艾美耳球虫、线虫、吸虫和绦虫(图1)。感染藏绵羊的主要优势虫种是艾美耳球虫,感染率为49.41%(84/170)(表2);感染藏山羊的主要优势虫种是线虫,感染率为78.57%(77/98)。藏绵羊的肝片吸虫、前后盘吸虫及莫尼茨绦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2.94%、15.88%和1.18%;藏山羊的前后盘吸虫和莫尼茨绦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4.29%、1.18%,肝片吸虫在藏山羊上未发现有感染。结果表明,藏山羊的线虫感染(P<0.01,X2=51.78,1)和肝片吸虫感染(P<0.01,X2=13.82,1)极显著高于藏绵羊。

图1 显微镜下寄生虫检测结果

表2 藏羊寄生虫感染情况

2.2 寄生虫混合感染情况

检测发现,线虫和球虫混合感染的情况最为常见。甘孜州藏羊的消化道寄生虫混合感染率为59.90%(115/192)。其中双重感染感染率最高,为45.31%(87/192);其次是单个寄生虫,感染率为40.10%(77/192);混合感染3种寄生虫的感染率为10.42%(20/192);混合感染4种以上寄生虫的感染率为4.17%(8/192),详见图2。

图2 藏羊寄生虫混合感染情况

2.3 不同季节下藏羊寄生虫感染情况

圆线虫是常见的消化道寄生虫(X2=53.824,P<0.01),春季感染率达到100%(CI:79.61~100.00)、夏季为45.45%(CI:37.20~53.95)、冬季为82.00%(CI:69.20~90.23)。艾美耳球虫春季感染率(33.33%,CI:15.17~58.28)与前后盘吸虫一致,仅次于线虫;在秋季,感染藏系羊的消化道寄生虫虫种最多,分别有线虫(圆线虫科、蛔虫)、原虫(艾美耳球虫)、吸虫(肝片吸虫及前后盘吸虫)。艾美耳球虫为感染藏系羊的优势虫种(60.50%,CI:48.94~71.11),其次为肝片吸虫和前后盘吸虫(30.99%,CI:21.44~42.48),线虫的秋季感染率仅为25.35%(CI:16.68~36.55),蛔虫最低(12.68%,CI:6.82~22.37);肝片吸虫仅在秋季检测到虫卵(30.99%,CI:21.44~42.48),与前后盘吸虫的结果一致。冬季藏系羊感染的消化道寄生虫虫种最少,共3种,分别为圆线虫科、艾美耳球虫和前后盘吸虫。其他虫种感染情况见表3。

表3 不同季节下藏羊寄生虫流行情况

2.4 不同海拔下藏羊寄生虫感染情况

将所有样本的采集地分为3个海拔区间,分别为<2 500 m、2 500~3 500 m、>3 500 m。检测发现(表4),>3 500 m的藏羊感染寄生虫种类最多,包括圆线虫(OR:52.16,CI:33.00~48.22)、蛔虫(OR:5.84,CI:3.98~12.18)、艾美耳球虫(OR:110.68,CI:51.13~66.39)、肝片吸虫(OR:12.64,CI:9.50~20.43)、前后盘吸虫(OR:14.69,CI:11.10~22.59)及莫尼茨绦虫(OR:1,CI:0.23~4.55),其中球虫为优势虫种,感染率为58.97%(92/156),其次是圆线虫,感染率为40.39%(63/156)。从OR值和置信区间可以看出,>3 500 m除莫尼茨绦虫外,其他虫种均是感染藏羊的风险因素。海拔2 500~3 000 m,感染寄生虫的种类比>3 500 m少,前后盘吸虫(14.29%,OR:6.83,CI:6.72~27.84)感染率较低,但是球虫(57.14%,OR:54.67,CI:45.21~70.88)、圆线虫(65.05%,OR:91.46,CI:53.97~80.93)感染率较高;<2 500 m的藏系羊以感染圆线虫最为常见(82.00%,OR:350.78,CI:69.20~90.23),与艾美耳球虫(24.00%,OR:15.47,CI:14.30~37.41)、前后盘吸虫(22.00%,OR:21.72,CI:12.75~35.24)同为感染藏系羊消化道寄生虫的风险因素。

表4 不同海拔下藏羊寄生虫流行情况

2.5 不同年龄的藏羊寄生虫感染情况

根据年龄差异,将样本分为1岁以上和1岁以下。如图3所示,在藏绵羊中,羔羊感染球虫(58.97%)、线虫(46.15%)、前后盘吸虫(17.95%)、肝片吸虫(23.08%)、莫尼茨绦虫(5.13%)及蛔虫(15.38%)均高于成年羊。藏山羊除了蛔虫外,羔羊的感染率也均高于成年羊,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图3 寄生虫感染不同年龄段藏系羊比对图

2.6 寄生虫感染强度情况

本次研究只做了所有地区的球虫与部分地区线虫的计数,结果显示(表5、表6),藏羊消化道虫种以轻度感染为主,中度感染和重度感染的比率均较低。蛔虫的轻度感染率为100%,肝片吸虫的轻度感染率为90.00%,艾美耳球虫的轻度感染率为89.06%,其他虫种也都在75.00%以上。理塘的球虫感染最严重,感染OPG值是泸定球虫感染OPG的1倍以上;球虫感染最轻的为稻城。对于线虫,感染最严重的地区是乡城,其次是稻城,石渠感染最轻。

表5 不同地区的藏羊球虫OPG与线虫EPG感染强度

表6 不同寄生虫的感染强度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甘孜州藏羊寄生虫感染率较高,且多为混合感染。感染藏羊的优势虫种是线虫和球虫,与郑双健等[6]和刘生财[7]对藏羊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的检测结果一致。线虫在藏山羊的消化道寄生虫感染中为优势虫种,藏山羊线虫感染率极显著高于藏绵羊(P<0.01)。感染藏绵羊的优势虫种是艾美耳球虫,感染率为49.41%(84/170),相较李栋梁等[8]对我国部分地区羊球虫感染调查结果(73.73%)偏低。对比本研究藏羊球虫感染结果,羊云飞等[9]针对四川红原地区藏羊球虫的检测结果(66.67%)较低。调查结果可能由调查样本数量、地区差异等不同因素造成。此外,本次研究显示藏绵羊的肝片吸虫感染率极显著高于藏山羊(P<0.01),其原因可能是采样的季节不同、藏绵羊与藏山羊的进食习惯和生理结构存在差异[10]。绵羊以食草为主,而山羊更多以灌木或树木为食,因此绵羊易接触到吸虫的中间宿主淡水螺类,比山羊更易感染肝片吸虫。

从季节来看,线虫一年四季都能不同程度地感染藏羊。以往研究表明蠕虫感染与季节存在一定联系。本研究结果表明,甘孜州藏羊春季、夏季及冬季是感染线虫的高峰期。春季圆线虫感染率高达100%。球虫感染在秋季最高(60.56%),冬季达到最低(24.00%);李栋梁等[8]调查发现,羊球虫感染率的季节动态变化差异小,与本研究结果不一致。出现该情况可能是因为高原气候独特,冬季气温低且气候干燥,不利于球虫虫卵生存。肝片吸虫在春夏未检测出虫卵,只在秋季感染藏羊,且多数与前后盘吸虫混合感染。肝片吸虫和前后盘吸虫的流行特点基本相似,主要发生在秋季,特别是多雨年份和多雨季节。春季得荣的总降水量仅有3.4 mm,而秋季理塘样本当时的降水量达到22 mm,可能是导致春季肝片吸虫未检测出的原因。

对不同海拔样本进行分析发现,球虫是海拔>3 500 m的藏羊感染的优势虫种。以往的调查多针对寄生虫季节差异情况进行分析,而对于不同海拔地区藏羊寄生虫调查较少。仅张春霞[11]2021年对青海省藏羊肠道线虫进行调查,发现寄生虫感染与海拔有关,不同海拔高度线虫感染强度不同。高寒草原海拔越高,昼夜温差越大,不利于线虫幼虫感染阶段的发育。因此,本研究结果发现圆线虫感染率随海拔的升高有所下降,且差异显著。海拔>3 500 m的藏羊感染寄生虫的种类最多,其中圆线虫、蛔虫、艾美耳球虫、肝片吸虫及前后盘吸虫均为感染当地藏羊的风险因素。在海拔2 500~3 500 m之间,艾美耳球虫、圆线虫及前后盘吸虫为感染藏系羊的风险因素。

藏绵羊的年龄对比结果中可以看出,羔羊比成年羊的感染率略高,但差异不显著。羔羊的抵抗力比成年羊低,更容易被寄生虫感染,再加上成年羊是带虫者,羔羊与成年羊同期放牧也是造成羔羊感染率高的原因。每年羔羊还会经历胃肠炎潮,更降低了抵抗力,导致羔羊感染率高且容易死亡。

从感染强度来看,甘孜州乡城县的线虫感染强度最高,平均EPG为725±698.47,孔繁瑶[12]等认为羊粪中线虫EPG>1 000则表现为致病,本次调查结果提示,甘孜州藏羊线虫感染程度虽然不严重,但应引起重视。羊球虫病是由羊球虫入侵破坏宿主肠道上皮细胞的一类原虫病,最常见的感染症状为腹泻、体重增长缓慢等,严重则导致死亡[13],成年羊通常为带虫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对羔羊危害较大。理塘的艾美耳球虫感染强度最高,平均OPG为4 925±4 911.47,提示该地区应对艾美耳球虫病加强防治。

甘孜州理塘、得荣、泸定、乡城、稻城及石渠6个县的藏羊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普遍存在,其中线虫和球虫感染尤为突出。作为青藏高原地区的重要经济畜种,应加强对藏羊消化道寄生虫的防治工作。

猜你喜欢
艾美耳肝片吸虫
反刍动物三类吸虫病的诊断和防治
犬体内两种人兽共患棘口吸虫的分子鉴定
枝睾阔盘吸虫凉山分离株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测定与种系发育分析
球虫感染鸡群有哪三种表现
骆驼感染肝片吸虫的病例报告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4:28
牛羊肝片吸虫病的发生及防治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4:04
鸡和缓艾美耳球虫早熟虫株选育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绵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48
肝片吸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39
毒害与巨型及毒害与柔嫩艾美耳球虫间在免疫方面的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