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晨诗 朱丹华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莞理工学院2021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以伟大建党精神构筑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项目编号:2021SZ0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唐晨诗(1996—),女,硕士,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教育;朱丹华(1985—),女,硕士,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是高校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机制,目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举措仍存在不足。伟大建党精神既明确了党的领导是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是党在百年奋斗中取得胜利的成功密码,也高度凝练了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要求和价值旨归。因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构筑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既要将党的理论教育融入专业培养,完善“思政课+课程思政”全员育人;又要将党的使命教育融入学科建设,打造实验室党史学习站,推进全面育人;还要将党的斗争精神融入党建工作,发挥“头雁”效应强化党史学习效果。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1-0097-04
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核心阵地,目前国内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举措有三种:其一,将思政课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主渠道;其二,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党务工作相融合,开展党史集中教育;其三,通过组建党史类的比赛或校园文化,“无声”推进高校师生深入学习党史。以上三种形式是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较为普遍的举措,整体来看都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存在一定不足。具体表现为高校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内党史集中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以集体理论学习和专题研讨为主,易流于形式,难以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此外,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也难以保证常态化。这些问题会限制高校构建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成为党史学习教育急需改变的不足。習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其生成逻辑、理论内涵和价值旨归与党史学习教育的要求和目的一以贯之,有助于促进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一、以伟大建党精神构筑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的内涵
(一)逻辑起点:明确党的领导是历史必然和现实实践的统一
伟大建党精神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其以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实践为基础和来源。从历史实践的维度来看,无论是学习西方技术的封建阶级自救运动,还是仿制西方宪政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或是推翻封建阶级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没有彻底地驱除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和威胁,也没有彻底地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以上自救运动皆以失败告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其性质上具备了超越以往所有阶级和政党的阶级局限,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最大限度地汇聚起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信念和力量。
从现实实践的维度来看,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指导思想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现实实践的检验。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并未引起国内思想界的高度关注,互助论等标榜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念的无政府主义是当时传播较广、影响较大的政治流派之一,毛泽东曾坦率地说“在那个时候,我赞同许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2]。互助论等实践也随之盛行,如李大钊曾是“北京工读互助团的热心支持者”;恽代英“团结一部分进步青年倡导成立了‘互助社,这是五四运动前在武汉地区出现最早、影响较大的进步社团”[3]。但在一战的冲击之下,互助论等无政府主义的理念及其实践也无疾而终。通过十月革命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给中国带来全新的方向和道路。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支持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发展提供了助力,中国共产党的星星之火在中华大地燃烧,使中国人民逐渐掌握了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主动权。
因此,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华民族,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解放中国人民。坚持真理为解放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英勇奋斗、不惧牺牲的伟大建党精神高度概括了党的领导是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
(二)核心要旨:证实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成就百年辉煌
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源头,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时期的具体情况和中华传统文明及民族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发展壮大的主体。首先,马克思主义为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提供了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论,也为改变旧中国、发展新中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革命力量。伟大建党精神及其精神谱系的生成和发展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时期都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为化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难题和挑战提供了科学的指引和有效的方法,让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短短70多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不仅实现了民族统一和国家独立,还实现了让十几亿人民摆脱绝对贫困,过上了追求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中国也成了支撑全球经济发展和维持世界和平稳定的负责任大国。
其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明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相似互补之处。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但其既没有事实基础,也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历代中国人民也没有找到能够实现它的实践路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所提出的对未来社会的一种展望,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运动的必然结果,科学论证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实践路径和主体力量。共产主义和大同社会同是希望全人民能够得到解放,实现每个人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的融入为实现这一千年民族理想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方向和路径。
最后,深厚的家国情怀、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惧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一脉相传的民族精神。“中共二大明确把完全的民族独立和统一的民主共和国作为最低革命纲领,也就必然将爱国主义这层最深沉和最鲜亮的底色涂抹在伟大建党精神这面新的精神旗帜上”[4]。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认识世界的科学性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也证实了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所焕发出的强大力量,指引党成功化解各种艰难险阻,不断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创造美好未来。
(三)价值旨归:坚守初心使命,不负党和人民奋进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这部伟大历史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必须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5]。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旨在学史知党、知史爱党、学史爱国,通过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将领悟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坚守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斗志并将其转化为凝聚奋进新征程的力量。“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高度凝练了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要求和价值旨归。
第一,党的百年实践证实了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力量之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补充理想信念之“钙”,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增强理想信念之“柱”。第二,让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摆脱奴役和压迫,过上美好生活不仅是早期共产党人努力的理想和目标,也是一代代共产党人付出无尽的努力和鲜血始终坚持的初心和敢于担当的使命。第三,党和人民的事业今日之成就并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取得的,而是在一个个艰难险阻面前不怕牺牲、敢于斗争、英勇奋斗得来的。新征程上仍面临着不少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通过学习党史,领悟党的智慧,养成“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格,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第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统摄伟大建党精神的逻辑主线,只有始终坚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原则,才能使人在危急关头不怕牺牲、敢于斗争,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二、伟大建党精神构筑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的主要路径
基于当前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现状,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引领和实践导向,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党建工作方面推进党史学习方式的创新和完善,有利于进一步构建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
(一)将党的理论教育融入专业培养,完善“思政课+课程思政”全员育人
伟大建党精神明确了高校要强化党的理论的教育教学,将其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发挥思政课作为主渠道的育人成效,也通过课程思政巩固育人成果。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特点与个体认知发展的规律,厘清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内涵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增强教学内容的理论厚度,引导青年学生坚信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守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使青年学生坚信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广大师生携手同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奉献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实践。
另一方面,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从专业课程中充分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形成專业课堂与思政课堂有机融合的育人模式。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文化和自然科学的成果,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以及生物进化理论为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使其揭示了人类社会及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以解放全人类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和实践目的,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如今党和国家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既是各行各业的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再次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巨大的价值引领作用,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
如果专业课的教学只聚焦于对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运用,容易忽视人类追求知识最初的本心。这就要求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发展,需要教师队伍能用唯物史观来看待事物,不能陷入唯心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的泥沼,更不要将理论导向神秘主义。既要掌握专业课知识,更要传授其内涵的社会价值、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引导学生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也要坚持正确的党史观,站稳政治立场,克服不同专业背景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国内外的发展大势。树立正确学术理想,坚持学术性与政治性相统一,以坚定的真理信仰、为民的价值情怀和为国的责任担当,把学术理想同党和人民、国家的事业联系在一起。
(二)将党的使命教育融入学科建设,打造实验室党史学习站,推进全面育人
伟大建党精神明确了不忘初心、担当使命是党百年实践的动力之源,也是开启新征程,朝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重要保障。将党的使命教育融入学科建设,明确高校各学科建设的定位和方向,打造实验室党史学习站,促进学科队伍和学科基地建设,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专业人才。
其一,以党外知识分子为主要抓手,增强学科骨干教师队伍的理想信念教育。当前学科队伍中高层次人才的党外人士比例较高,大部分有海外求学的经历,对党史的了解较浅、领悟较弱。鉴于此,基于学科特色打造实验室党史学习站,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中,常态化开展党的思想和历史的学习,强化理论武装和理想信念教育。以认识和掌握党在推进学科建设的历史进程和投入为切入点,深刻感知党为了推进实现民族复兴所做的努力和实现的成就,体悟党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荣辱与共、生死相依的初心使命。
其二,以党史与学科基地融合建设为契机,营造传承红色基因、干事创业的氛围。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高校群体数量比例高,大部分地方高校建校时间较短,学习国史与校史的氛围也较弱,校园内可使用的红色资源也较少。鉴于此,结合自身的学科特色,将党史融入实验室、教研室、资料中心等学科基地的建设中,不仅可以通过具体的物理空间缩短党与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更贴近感受到党的精神,也能通过强化学科基地建设的政治性来确保学科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党史、国史与校史、学科建设史相融合,打造基地党史学习站,能够营造注重党史学习、传承红色基因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广大师生爱党、爱国的热情和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进的斗志。
(三)将党的斗争精神融入党建工作,发挥“头雁”效应,强化党史学习效果
伟大建党精神在这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孕育出众多伟大精神,虽带有不同的时代印记,但始终贯彻艰苦奋斗、不惧牺牲的斗争精神,深刻展现出党的政治品格和强大优势。高校在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中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问题依然突出,如“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上热中温下冷现象一定程度仍然存在,损害师生利益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仍有发生”[6]。要想克服這些问题,需要传承和践行党的斗争精神。
首先,加强对领导干部队伍的斗争精神教育,凝聚全体师生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动力,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抓牢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党史研究和政治理论学习,制订年度党史学习计划和理论专题学习计划,实现党史学习与政治理论学习的结合。拥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养成斗争精神的基础,也是正确发扬斗争精神的保障。
其次,要防止“走形式”“表面工作”等现象,强化领导干部在党内政治生活的历练。既要规范化落实党内政治生活的纪律规定,也要时常带头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思想斗争不断审视自身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正,在时刻抵御各种歪风邪气和思想危险中不断强化斗争意识,增强斗争本领。
最后,既要将党性考核融入业绩考核、职称评聘、科研奖励的权重当中,引导高校人才主动学习党史,在真学、真懂中形成敢于担当、善于斗争的品格,也要将个人及组织所取得的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纳入激励制度,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对个人及组织获得的党史学习的理论成果及实践成果给予一定的支持,增强高校人才对党史学习的荣誉感和价值感,为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1-07-02(02).
[2] 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M]. 董乐山译. 上海:三联书店,1979:128.
[3] 郭伟伟. 从空想到科学——互助论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影响之探析[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03):119-123.
[4] 王增福,王敏. 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构成要素与价值意蕴[J]. 理论学刊,2021(06):53-54.
[5] 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EB/OL]. (2021-03-31).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31 /content_5597017.htm.
[6] 黄旭. 构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 重庆行政,2021(04):85.
(荐稿人:谢霄男,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