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班级大健康教育生态圈由内而外,可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小学大健康教育生态圈构建的运行机制包含内驱力唤醒机制、沉浸式体验机制、家校社协同机制。在小学大健康教育生态圈构建的班本实践中,教师要从多向的班本项目着手,积极引领大健康教育理念;将学科课程教学与辅助活动课程相结合,通过多元课程赋能学生成长,以课程融通呈现大健康教育样态;注重多方联动,以资源整合聚力大健康教育发展。
【关键词】大健康教育;教育生态圈;班本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47-0014-05
【作者简介】肖雅思,江苏省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江苏无锡,214043)教师,一级教师,无锡市五一创新能手,无锡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无锡市德育新秀,曾获江苏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一、小学大健康教育生态圈构建的班本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尤·布朗芬布伦纳的发展生态理论认为,个体发展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从而构成若干系统。[1]基于此,我认为小学班级大健康教育生态圈由内而外,可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详见图1)。
微观系统是指班级健康教育生态系统及对其产生直接、密切影响的系统环境,如班级小组、班级社团等。其中,班级中的个体(学生、教师、家长)均是微观系统内重要的生态因子,班级学生、教师或家长对班级的认可度会影响该系统运转的效能。在班级健康教育生态系统中,有部分因素虽然未直接与班级产生联系,但仍会给生态系统带来冲击,这些因素的组合就是班级健康教育生态系统的中观系统,包含班级综合性资源、班级的管理体系等。宏观系统包含班级制度、班级文化等意识形态要素,是学生所处的班级大环境总和,其作用于前两个系统,影响着班级大健康教育生态圈的构建。
二、小学大健康教育生态圈构建的运行机制
(一)内驱力唤醒机制
丹麦著名教育学家克努兹·伊列雷斯认为,当学生处于非专注学习状态,“在学习内容上与所希望学习或交流的并不对应”,学生将可能面临客观因素的阻碍与个体的身心抗拒,即出现学习的“阻抗”现象。[2]此时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高,缺乏足够的内驱力,可能会对身边的师长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其未来发展。另外,学生学业表现上的波动,可能影响到学生与教师、同伴的良性互动,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学生承受较大的压力,最终对心理健康带来负性影响,躯体可能也会随着心理压力的增强而出现不同的变化。可以说,内驱力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大健康教育的运作机制之一就是唤醒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摆脱学习的“阻抗”,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沉浸式体验机制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西恩·贝洛克认为:“我们身体上的经历会对我们精神上的理解造成决定性的影响。身体的经历同时也会决定我们对我们周围所看到、所听到内容的着迷程度。”[3]健康学习需要投入心智、意志,为防止学生出现学习的“阻抗”现象,沉浸式体验机制的有效运行十分重要。
有学者提出,当个体沉浸式学习时,他们“积极占有自我本质、较好地掌控自我意识,有效降低外界无关信息对自我的消极影响,以积极的身体姿态投入学习过程,促使心流的有效发生,保证最优体验的及时出现”。[4]学校应为学生创设心智、大脑、身体、环境一体化的沉浸式体验环境,让学生在能调控自我、扩展自我的体验中健康成长。
(三)家校社协同机制
家校社协同机制是为构建大健康教育生态圈而彼此相互作用的机制。从协同的主体看,家校社协同机制包括家庭与学校协同机制,学校与社会协同机制,学校与社会、家庭协同机制。以协同的场域进行划分,其包含校内协同机制和校外协同机制。家庭与学校协同,主要是指以班主任为主的班级教师与家长的家校协同育人。班级教师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如携手社区、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关爱机构等,引导家长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共同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同育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彼此协调,多方合作。
协同育人的各方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的健康教育场域,相互协调,彼此统筹,协同开展育人活动,这就是校内协同机制。校外协同机制的主要健康教育场域在校园之外,教师或家长带领学生在校外的各种场馆与基地中开展活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小学大健康教育生态圈构建的班本实践
(一)多向项目形成“营养池”:以班本项目引领大健康教育理念
大健康教育聚焦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思想健康等不同维度,教师要关注学生多维度的健康发展,从多向的班本项目着手,积极引领大健康教育理念,为学生打造健康发展“营养池”。
1.启动“班级朋友圈”
“班级朋友圈”是以同伴交往为核心,教师、家长适度参与的书面沟通项目,旨在通过同伴、师生、亲子日常化的书面交流与互动,激发学生學习的内驱力,拉近同伴、师生、亲子关系,帮助学生沉浸式体验与同伴交往、与师长互动的乐趣。
在我的班上,学生被随机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相当,我为每组准备一本小组“班级朋友圈”记录本。组员们轮流在“朋友圈”记录本上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或生活新鲜事,可以单纯用文字描述,也可以图文并茂地展示。班级里任意一位教师、同伴或者家长都可以翻阅“班级朋友圈”,并留言互动。
一天,学生小朱在“班级朋友圈”中记录:最近,小宋家里多了一位新成员——小白兔,他非常兴奋。
过了一段时间,小朱又在“班级朋友圈”写道:今天放学路上,小宋哭着告诉我,小白兔死了。
读到这则“班级朋友圈”,我立刻意识到内向敏感的小宋正面临着“失去宠物”带来的心理冲击,此阶段需要家校携手,持续关注小宋的心理状态,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与疏导。
“班级朋友圈”充分发挥了家校协同育人的功能,成为学生宣泄情绪、分享生活、保持陽光心态的支架。通过“班级朋友圈”的互动和分享,学生与同伴的良性互动得到有效反馈,学习压力也有所缓解。
2.设置“积极暂停角”
能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征。为了帮助学生发展社交能力,合理地理解和表达情绪,破除学生非专注学习的困局,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我在班级设置了“积极暂停角”。
我在教室专门辟出一个区域,放上一套桌椅,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装饰,或涂鸦,或粘贴心理画等,再摆放学生喜爱的玩具娃娃、绿植和绘本。
我和学生约定,如果感觉自己的情绪失落,或者过于激动,可以到“积极暂停角”坐一坐,调整一下状态。身处该区域内观自我时,学生并非被动地控制情绪,而是集中注意力体验情绪出现时躯体的状态与变化,这本身就是一种沉浸式体验自我情绪的过程。我要求学生:看到同伴在“积极暂停角”放空自己时,不可以去打扰,而要给予同伴调适情绪的空间,这其实也是一种良性的同伴互动。在“觉察—管理—再觉察—再管理”的沉浸式体验循环中,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管理的内驱力逐渐被唤醒。
(二)多元课程赋能成长:以课程融通呈现大健康教育样态
将学科课程与辅助活动课程相结合,通过多元课程赋能学生成长,以课程融通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大健康教育生态圈构建的实践路径之一。
1.学科课程渗透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达成共识,以学科课程为引桥,切实开展大健康教育行动。首先,任课教师要注重学科渗透的健康教育内容,保障班级每一位学生上足、上好体育课,保证阳光大课间,让学生每天在最少一个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中强身健体。其次,班主任应注重道德与法治课、主题班会课和队会课的有效落实,让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道德观念。最后,心理健康专职教师要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正常开展,通过系统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习得自我调适的方法,做好情绪管理,正确认识自我,形成阳光积极的心态。
体育课上,学生通过运动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在沉浸式体育活动中学习团队合作,感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坚韧心智。当然,其他学科也可以聚焦并渗透健康教育的元素。例如:语文教师拓展关于健康生活、愉悦身心、陶冶情操、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内容;数学教师带领学生做“思维体操”,锻炼逻辑能力,培育科学家精神;英语教师拓展与健康相关的英语词汇,带着学生感受国外的健康理念,让学生在中外文化的对比中增强文化自信;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的担当意识。
教师以趣味性、互动性、探索性强的课程学习活动引领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健康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支持和服务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活动课程辅助
班级健康教育活动性辅助课程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旨归,是教师为强健学生身体、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而组织的多元化有益活动课程。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体育类活动,如户外拓展游戏、班级球类比赛等,帮助学生在同伴互动、团结合作、沉浸体验中唤醒自我健康发展的需求,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健康发展的内驱力。教师可以举办班级健康知识讲座与健康技能培训活动,引导学生从生命急救、饮食安全、膳食营养、体育锻炼与安全等不同维度了解健康生活的基础性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健康知识竞赛、健康生活习惯评比等辅助性活动,寓教于乐,调动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的积极性。
我会定期开展“小宇宙”心理社团活动课。在心理社团活动中,学生用画笔探索自我“叶原基”,把想暂时告别的情绪与事件关进“保险箱”,在正念冥想的过程中放松身心,在探索中滋养心灵。我还通过心理健康晨会,引导学生在沉浸式的心理健康交流活动中,学习心理调适的方法。此外,趣味性强的心理情景剧展演、心理漫画展览等,也是学生心理健康辅助性学习重要的活动形式。
教师还可以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时事评论比赛、社会问题圆桌会议、辩论赛等,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事务,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班级活动性辅助课程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打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让学生在集体中健康成长。
(三)多方联动打造“能源器”:以资源整合聚力大健康教育发展
教师、家长、社会多方联动,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积极作用,构建大健康教育生态圈。
1.创新家校信息共享渠道
我设立“含章月度奖章”(“含章”为我们的班名)。班主任与班级任课教师组成导师团,每月回顾学生当月的学习态度、学业素养、人际交往、身体锻炼、积极心态等多维度的健康表现,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评选班级“含章学科之星”等。学科之星的获奖者多为阶段性学习中表现优异或进步显著的学生。我们还设置月度特殊奖章,如“含章荣耀之星”颁发给为班集体夺得荣誉的学生,“含章先锋之星”颁发给班级单项比赛的冠军等。此外,我们还设立“含章月度奖章”,这是颁发给家长的奖章,通过树立家庭教育榜样,“以家长教育家长”,最大化发挥家校协同育人的效应。
班主任以月为单位开展评选活动,可以保证对学生评价的及时性,便于导师团、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过去一个月的表现。基于此,任课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家长可以及时转变教育思路,家校携手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与难题,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阶段性评价,明晰自己下一步健康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月度评价的时间跨度相对适中,既能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与阶段性,又不会给师生、家长带来过多的负担。
以导师团的名义进行奖章的评选与发布,体现了“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多元奖章,旨在传递多元化的评价意识,引导家长了解孩子健康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形成科学健康的育儿理念。
2.创新家校社资源共享机制
为进一步整合家校社资源,为家庭提供客观、持续、科学的教育指导,“含章班”导师团创新了“含章·慧与悟”家校社资源共享机制。我会定期整理、推出家庭健康教育指导学习资料,并及时分享给家长。该学习资料分为“含章·家长慧”“含章·家长悟”两大板块,内容涵盖“健康饮食”“育儿心理”“学习指导”等。“含章·家长慧”每月推出两期,既保证了家庭健康教育指导的持续性,又最大程度减轻家长负担。家长读后如有困惑与收获,可以在“含章·家长悟”板块进行留言。对家长留言中提及的学生健康成长中的共性问题,导师团将推出专题,进行答疑解惑。
“健康助讲团”是“含章·慧与悟”家校社资源共享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助讲团”讲师多为社会机构的志愿者,部分是学生家长志愿者,他们定期走进班级,组织健康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打开心扉,与同伴交流。
家长是教师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的“教育合伙人”,社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学习运动场”。教师要看见家庭、社会在学生健康成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重视家校社资源的整合,实现大健康教育的信息共享与交流互动,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更全面、更优质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车广吉,丁艳辉,徐明.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体系——尤·布朗芬布伦纳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55-160.
[2]伊列雷斯.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M].孙玫璐,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169.
[3]贝洛克.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M].李盼,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96.
[4]杜二敏.具身认知视角下沉浸式学习的发生机制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4(2):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