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凯,黄丽萍
(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31)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1 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2 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乡村振兴既是当前政策指引的重心和锚点,也是当前学术研究的前沿与热点,对乡村振兴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的梳理,识别乡村振兴研究的知识聚类,有助于构筑相关研究的整体框架,从整体层面把握相关研究的未来方向。
伴随信息技术发展和网络应用推广,以可视化学科知识为目的的知识图谱概念应运而生。通过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搜集和汇总,学者们可以将研究理论的增长情况、研究方法的演化情况以及研究话题的转换情况等进行可视化处理,以图形的形式对学科知识进行直观且客观的展示[1]。常见的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包括HistCite、VOSviewer 和CiteSpace 等。相较于其他软件,CiteSpace 兼具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等方法,可以分析相关研究热点的转换、相关学者合作关系的演变、相关机构发文数量的趋势等重要信息。
文章以乡村振兴相关文献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 软件对被引文献(Cited)和引文(Citing)进行数据挖掘和计量分析,总结乡村振兴研究领域的研究基础,把握乡村振兴研究的趋势和热点,为未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CiteSpace 是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开发的用于绘制科学知识图谱的工具,可以使用多元、分时、动态的引文分析可视化技术绘制学科研究的图谱,能够将某个知识领域的渊源、现状和趋势集中体现在一张引文网络图谱上,并自动标识图谱中作为知识基础的引文节点文献和共引聚类所表征的研究前沿。其中,大连理工大学的WISE 实验室开发了CiteSpace的中文数据分析板块,一经推出就为我国学者广泛接受,应用于各个学科的知识图谱分析。截至目前,以CiteSpace 为主题在知网进行搜索发现,发表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多达2 536 篇,可见该方法在学术领域的广泛应用。
数据处理采用6.1.R6 版本的CNKI 和CSSCI 数据分析板块,进行发文量统计、研究主体共现、关键词共现及聚类、突现词探测,并进行对比分析。具体而言,本研究的时间阈值设置为2017—2022 年,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 年,聚类词来源(Term Source)设置为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作者关键词(Author Keywords)和增补关键词(Keywords Plus)、节点类型(Node Type)、使用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和关键词(Keyword),阈值选择方法(Selection Criteria)选择Top N=50,裁剪方法(Pruning)选择关键路径算法(Pathfinder)。
为保证原始数据全面、准确且具有较高的解释度,文章数据样本取自中国知网(CNKI)中的CSSCI 来源期刊,以更好地反映乡村振兴的研究趋势。文章使用中国知网的高级搜索功能,设置条件为主题=“乡村振兴”,搜索条件为精准,期刊来源=CSSCI,时间范围为2017 年至今,共检索出文献8 863 篇。乡村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 年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概念,但在2017 年前就已有6 篇文章使用了乡村振兴这一概念。考虑到相关文献集中出现于2017 年后,文章并未将2017 年前的6 篇文献纳入分析。此外,为更好地分析文献的引用情况,文章聚焦于至少被引用过1 次的文献,最终筛选出文章分析所需的3 564 篇有效文献作为研究样本。
2017 年10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概念首次进入我国居民的视野,学者也围绕这一伟大时代命题展开了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探讨,乡村振兴主题下的文献数量也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2017 年10 月25 日,教授罗必良从抓住“人”“地”“钱”三条主线、完善现行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产业融合、深化城乡专业分工、实现协调平衡发展等五个角度出发,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解读,是党的十九大后首篇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CSSCI 文献。
如图1 所示,2017 年后相关文献发文量快速增长。2018 年,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的发文量为1 041 篇,2022 年增长至2 308 篇,年均增长约317 篇。
图1 2017—2022 年乡村振兴研究发文量
乡村振兴研究发文量之所以快速增长是因为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2018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2021 年2 月21 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21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2021 年4 月29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2022 年,全国两会调查结果显示,“乡村振兴”关注度位居第八位。
如图2 所示,依据文献发表数量统计,乡村振兴研究文献的发表存在较高的集聚度,前10 位发表文献出版来源所发表的乡村振兴研究文献数量占总发表数量的82.01%。其中,《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在2017—2022 年共发表了272 篇乡村振兴研究文献,占总相关研究文献数量的20.39%,是所有期刊中发表数量最多的,几乎是第二名《农业经济问题》的两倍,后者仅发表了161 篇,占总相关研究文献数量的12.07%。其他发表文献超过100 篇的出版来源包括《经济地理》《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贵州社会科学》。整体而言,乡村振兴研究文献主要发表于以农业经济为发表导向的期刊。
图2 乡村振兴研究排名前10 位发表文献出版来源统计
参考已有文献的做法,文章采用普莱斯定律进行核心作者分析,其中为最高产作者的发文量。就文章而言,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刘彦随发表了14 篇乡村振兴研究文献,是发表相关文献最多的学者,即该作者为乡村振兴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与其他领域相比,乡村振兴研究领域的起点较低,2017 年后才开始出现相关研究,因而学者的影响力仍需一段时间予以检验。发文量居前五位的学者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刘彦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龙花楼、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的文丰安、西南大学的朱德全、中国人民大学的周立,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乡村振兴研究排名前20 位发文量作者、发文数量及首次发文时间
就乡村振兴研究机构而言,国内相关科研中坚力量集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又以农业和社科类的科研单位为主,比如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多为“双一流”建设高校。
但同样也发现,不同研究机构之间的团队合作开展较少,表明乡村振兴研究主体仍然停留在校内合作层面,缺乏不同机构不同学者之间的思维碰撞,具体如表2 所示。
表2 乡村振兴研究排名前15 位发文量机构、发文数量及首次发文时间
2.5.1 时变特征分析
就时变特征而言,2017 年乡村振兴研究的热点关键词为“产业融合”“新时代乡村文明”“乡村教育”“城乡关系”“民族地区”和“绿色发展”等。随着时间演进,“产业振兴”“相对贫困”“共同富裕”“公共服务”“数字乡村”等关键词热度不断上升,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研究的焦点。
如表3 所示,进入2020 年后,乡村振兴研究中有关“贫困治理”“相对贫困”“乡村产业”和“村庄规划”四个关键词的文献突然大量涌现,这是因为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我国也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创举。2020 年作为我国全面脱贫元年的前夕,自然引发了更多学者关于脱贫攻坚相关的思考,其中的解决方案也必然会涉及对乡村产业发展和村庄发展的规划。
表3 2017—2022 年乡村振兴研究关键词突现词汇总
2.5.2 频率特征分析
就频率特征而言,结合表4 可知,出现频率排名前10 的关键词分别是“乡村振兴”(1 512 次)、“乡村治理”(151 次)、“脱贫攻坚”(110 次)、“共同富裕”(104 次)、“城乡融合”(90 次)、“精准扶贫”(70 次)、“乡村旅游”(67 次)、“数字乡村”(43 次)、“乡村文化”(40 次)和“民族地区”(39 次)。
表4 乡村振兴研究排名前20 位高频关键词
从上述10 个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乡村振兴研究往往与城乡差异紧密联系,无论是“脱贫攻坚”或是“共同富裕”都是当前国家着力攻克的重大时代命题,乡村振兴既是这些命题中的应有之义,也是回答这些命题的必有之答。
2.5.3 聚类特征分析
就聚类特征而言,文章共找到9 个关键词聚类,其中“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和“脱贫攻坚”位居前三。特别是几年来乡村振兴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聚类以“脱贫攻坚”“公共服务”和“数字乡村”为主,这也为后续的文章研究提供了方向。文章将重点回顾围绕上述三类关键词下乡村振兴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为未来乡村振兴研究提供思路。
就“脱贫攻坚”而言,已有文献重点考察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联系、面临风险挑战和可行实现路径。苏浩等(2022)[2]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背后的理论逻辑、实践路径、重点区域和衔接机制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首先,学者们普遍指出,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基础,乡村振兴可以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二者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核心要件[3-4]。其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难和调整,比如政策目标不完全重合、治理体系转换存在摩擦成本、难以兼顾不同区域和不同人群的诉求、城乡要素市场壁垒厚重、农村民生保障短板明显、政府与市场定位不明确等[5]。最后,为切实完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学者们指出要特别关注扶持对象的转换(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完善相关制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农村民生保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助力扶贫产业发展[6-7]。
就“公共服务”而言,已有文献重点考察了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差异缩小的必要性、操作方案和特殊关注人群。首先,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非凡成就,也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面临重大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城乡差距问题,而城乡差距的内涵中就包括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差距[8]。其次,在缩小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差距过程中,应着力关注城乡人口特征的差异,比如农村更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以及城乡地理特征的差异;农村地区更为丰沛的闲置土地以及城乡经济特征的差异;农村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并进而提供定制化的政策方案[9-10]。最后,在定制化的政策方案中应关注深度贫困和衰退重点地区、边远村落和贫困群体以及其他弱势群体[11-13]。
就“数字乡村”而言,已有文献重点考察了数字乡村建设过程的发展现状、焦点问题和解决思路。首先,依据《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一批信息基础设施在农村落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为特点的现代农业不断涌现,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逐渐完善[14-15]。其次,研究指出,数字乡村建设应着力关注互联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普及、数字生态环境的营造、数字治理措施的完善等焦点问题[16-17]。最后,已有文献强调,解决上述焦点问题的思路在于加强乡村数字理念教育、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产业与数字结合度、深化数字化乡村治理机制[18-23]。
文章利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对2017 年以来中国乡村振兴研究的文献信息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识别中国乡村振兴研究文献的发表数量趋势、重要载文期刊、核心作者群、主要研究机构以及研究热点,以清晰地把握中国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现状。通过对2017—2022 年CSSCI 来源的3 564 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以下特征。
1)乡村振兴研究在此期间的发文数量增长迅速。特别是在2022 年,乡村振兴研究的发文量已增长至2 308 篇,鉴于近年来相关政策的引导和社会热点的聚焦,预期乡村振兴研究还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升温,发文数量有望继续上升。
2)乡村振兴研究的发表期刊存在较高的集聚度。排名前10 位期刊载文数量占据了乡村振兴研究总发文量的82.01%,其中又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最为突出,在2017—2022 年发表了272 篇以乡村振兴为研究主题的文献,占总发文量的20.39%。
3)乡村振兴研究领域出现较晚,学者的影响力仍需一段时间才能得以检验。目前,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刘彦随是乡村振兴领域发文最多的作者,共发表14 篇CSSCI。乡村振兴研究的主要研究机构集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又以农业和社科类的科研单位为主,但需要强调的是,在已有文献中不同研究机构之间的团队合作开展较少。
4)乡村振兴研究与政策引导方向之间表现出高度契合。乡村振兴研究的热点经过多年发展,逐渐由“产业融合”“新时代乡村文明”“乡村教育”和“城乡关系”等转为“贫困治理”“相对贫困”“乡村产业”和“村庄规划”。当前,“脱贫攻坚”“公共服务”和“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研究的热点方向,也是政策持续发力的重点方向,值得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总体而言,在研究内容上,我国乡村振兴研究主要围绕扩大体量展开,但是对如何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缺少关注。当前我国正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质量发展是题中之意,因而值得在未来的研究中特别关注。在研究方法上,我国乡村振兴研究仍然处于文字理论探索阶段,较少使用数量分析工具进行量化分析,未来应综合使用理论建模和实证分析等多种手段对乡村振兴的相关问题进行量化分析。在研究结论上,大多数的研究建议仍停留在方向性的建议之上,缺少对具体政策、具体手段、具体方案的深入思考,未来应当针对各类政策建议的细节进行更为细致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