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莉
水发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 250000
在水利工程中,施工质量就是生命,只有保证施工的质量,才能生产出更好的产品,而要确保施工的质量,就必须要进行工程的检查,而在检测方面,由于工作量的增加,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工程的检测和管理,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安全运行,从而使工程质量得到改善。所以说,本文对水利工程检测中的管理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从检测单位的视角来看,检测工作的内容主要有:第一,检测资质管理。水利检测资质分为五大类:岩土工程、混凝土工程、测量、金属结构和机电;水利检测资质分为甲、乙两类。为适应更多水利项目的需要,检测机构应加强资质维修和资质更新。第二,人事制度。水利部门的检测员必须持有专业资格证书,并定期参加培训和考试。检测机构要对具有资质的人员进行培训,并对其进行监督,确保其检测质量达到工程检测的要求。第三,对检测仪器设备进行管理。对所用设备、仪器进行计量校验和周期的检测,以保证检测仪器的正确性。第四,对检测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检测过程包括:样品委托、编号流转、检测控制、数据采集、分析结果、报告编制等。检测程序既要满足管理体系要求,又要满足相关文件和技术标准,同时要保证检测结果的公正性、科学性。
水利项目的施工,是指按照国家和国际有关的检测标准、法律法规,对水利工程的中间产品、原材料、机械设备、金属结构等进行检测、试验、测量等,并根据有关标准进行检测,以确定其是否满足相关标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项目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检测和控制,对于保障工程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水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促进水资源的合理使用[2]。
随着国家《质量发展纲要》的颁布和水利投资的不断增加,水利建设的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管受到空前的关注,水利项目的质量检测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加强,水利工程质量评定和验收工作中,越来越重视质量检测数据的支撑作用,随着《水利建设工程验收规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检测与评定规程》《水利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的陆续出台,水利项目的检测工作逐渐从辅助地位转变。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定》的出台,使我国水利检测工作得到法律、法规的支持,质量检测工作逐渐规范,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行业的监管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资质评审和计量认证中,根据水利部三十六号令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对水质监测单位的技术人员、仪器、设备质量体系实行监督管理,并对监测机构的资格、人员装备设置、质量管理体系、监测活动等实施监督管理[3]。
水利工程检测的管理,在检测数据中,对检测的内容进行详尽的记载。然而,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有些项目在检测过程中,有些项目的质量检测数据并未完全归档,有的甚至丢失。实地考察后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还不够高,对检测工作中的数据采集工作漠不关心,认为检测工作不是很重要,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另外,施工单位在开展职业培训时,没有重视资料的采集,导致许多检测员忽略这一工作,测试数据不够精确、详细,甚至有些数据丢失。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最大的问题就是检测人员本身的问题。他们没有按照相关的程序进行检测,检测的位置、条件、项目,都与真实情况有很大的出入。所以,他们的检测结果并不具有太大的代表性。
长期以来,国内一直没有统一的水利项目质量检测标准,因而施工单位在进行水利项目的质量检测时,其检测范围、检测标准也不尽一致,这就为某些企业提供可乘之机。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重视质量监督,导致相关部门难以监管、查办。一般而言,水利工程的检测工作都是由专业的质量检测机构和单位来完成,但有些质检部门并不依赖于专业的部门,而是使用自己的检测体系进行检测,得出的结论并不统一,难以比较,也难以得出精确的结论[4]。
水利工程检测的最终检测结果,应该受到法律的保障,这是不可避免的,而对检测工作的监管也必须受到法律的监管。然而,目前国内有关水利项目质量检测的法律法规却很少,存在着一些盲点。现有的一些法律和条例,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已经跟不上水利建设管理工作的速度,也有一些法律上的缺陷,被企业发现,从而规避一些监管。从这一点来看,我国的法律和法规对检测机构的监管能力不强,很难对检测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我们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法规,通过立法来确保检测工作的真实性。
在质量检测工作中,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以确保检测单位资料的真实性,确保检测工作的独立性和公平性。不过,现实中也不是所有的检测系统都是残缺不全的,要提高检测的科学性、制度性和规范性,就必须要加强系统的完整性。
有关法规要求对所有进入工地的物料、设备进行检查,防止不合格的产品对项目造成的危害。水利工程检测分为检测单位抽检、施工单位自检、第三方检测。目前,我国的水利检测工作已基本做到前两项,但第三项还存在不足,主要是:企业不邀请专业部门处理,即便部分企业邀请,也未制定健全的第三方检测制度,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管;在技术能力的限制下,难以确保检测工作的公平性,从而导致事故的风险和工作质量的下降[5]。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是衡量工程质量的重要方法。施工现场的检测工作是否及时、科学、有效,是施工质量管理的关键。然而,现有的许多水利工程检测机构仍采用人工采集、人工检测和人工数据分析等方法。这就造成水利检测工作的低效率和大量的人为因素,造成测量资料和分析不具有及时性、科学性和可靠性[6]。
为防止检查工作中的问题越来越多,要做到统一的管理,就必须利用网络技术,通过网络技术,将检测的管理和监控工作逐步地进行。同时,建立一套与我国水利工程相配套的检测系统,能够随时将检测程序和测试数据传送到云端,建立起一个信息数据库,避免出现错误、遗漏等问题,更便于数据的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建立数据模型,加强监管和实效性、动态管理。水利工程的检测费用也实行公开的名称,并积极采用成本计量的方式,对实际的计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杜绝各种不合理的收费。
工程的测试规范不明确,导致测试区域混乱,工程测试陷入一个混沌状态,所以,需要形成一个系统的测试规范,明确测试区域、测量手段等。例如,把前期水利工作的一些经典事件进行整理,对情况进行研究,选择一定的检验手段等,逐步完善检验的尺度。另外,检验的准则也必须严格执行,以此为尺度,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应予以一定的处罚,告诫他们使其根据准则来工作[7]。
水利项目的检测工作,必须在法律的监管下,依据有关的法律和法规,对检测的结果进行监督。在这一领域,我国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少,水利项目的检测管理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要从国家层面着手,加强对水利项目的监管,并制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以弥补现行法律法规的缺陷;此外,针对检测单位和施工单位,要加强法律宣传,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法律的权威,不能抱着侥幸心理,钻空子。而且,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警告他们,让他们明白,违法是多么的可怕[8]。
导致测试数据不完善的主要因素是由于水利建设项目测试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尚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需要提高对测试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一个高素质的测试团队。首先,为培训出更多的专业检验人员,可采取内部优化培养方式,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同时,还可对内部开展更多的培训,包括最先进的检验技能、管理理念、职业道德等。另外,还可采取内部的培训方式,让单位内的专业人士前来培训,既节省培训经费,也大大提高内部培训的效果。
在进行水利工程的检测前,必须建立健全的第三方检测体系,并引入第三方进行检测。第一,在选择第三方检测机构之前,应建立健全的审计机制,选择具有较高资质的检测机构,以确保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二,建立第三方检测体系,明确检测要求、检测标准、检测时间,确保检测数据的科学性。第三,开展第三方审计,采取各种审计措施,提升水平。另外,监测机构与第三方企业交流中,应当注意与设计机构、项目法人交流,形成共同监测、自我测试的关系,形成监测保障机制,从而提高第三方监测项目的顺利进行[9]。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检测领域普遍存在着设备不健全、制约检测效果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检测的管理,及时更换老化的设备,并积极引进新的检测手段。加强水利实验室建设,确保各项仪器达到检测标准。定期对检测仪器进行检测,确保仪器的正确性。为满足水利工程项目的市场需要,改进操作环境,提升测试能力,增强竞争实力。加强对检测机构的监督和引导,制订并执行独立的检测管理体系,以防止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项目的整体质量。同时,要突破区域的保护性垄断,放开检测市场。通过取消跨区域质量检测机构准入的限制,可以突破区域垄断,实现质量监督市场的彻底自由化。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水利工程质量的检查和监督,不能同时进行同一项工程的自检、抽检,防止有舞弊现象发生。在检测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来选择检测机构,从而推动水利设备检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0]。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的质量检验工作是保证水利产品质量最重要的一环,所以,对检验工作的科学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对目前出现的质量问题加以分析,查明问题的根源,并制定合理的改善对策,从而尽量地降低质量问题的发生,以便于改善水利建设的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