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受助学生农村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2024-01-02 16:06
高教论坛 2023年9期
关键词:毕业生农村大学生

陈 丽

(广州新华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一、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把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发扬脱贫攻坚精神,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包括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1-2]。2019年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引导、支持、服务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3],培育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功能。高校受资助学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乡村,对乡村的社情民意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具备专业知识。高校受资助学生农村就业,不仅可以缓解乡村人才流失问题,推动更多技术、信息、资本等要素向乡村流动,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带动乡村脱贫致富,还可以将城市先进的规则、文明的理念、优秀的文化带到乡村,改善乡村陈规陋习,促进文明乡风的实现。因此,高校受资助学生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

对高校受资助学生农村就业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高校受资助学生农村就业存在的问题,探索高校受资助学生农村就业反哺乡村振兴的激励机制、实施方案和建议,有利于为高校开展受资助学生的感恩和责任感教育,为大学生农村就业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为了解受助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现状,项目组以问卷的方式对广东省高校在校受助学生、曾受助现已在农村就业的毕业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在校生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级、政治面貌及成长环境等方面;第二部分主要是了解大学生对求职就业的想法;第三部分主要是了解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就业的意愿和想法。毕业生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政治面貌、就业地点和就业单位等方面;第二部分主要是了解毕业生在农村就业的情况;第三部分主要是了解毕业生留在农村就业的意愿和想法。对问卷进行克朗巴哈α系数(Cronbach’s Alpha)的信度分析,Cronbach's α系数为0.911,问卷题目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项目组对广东省高校290名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90份,回收问卷290份,有效问卷280份,其中在校生问卷206份,毕业生74份,问卷有效率为96.55%。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受助大学生农村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受助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不强

价值观在大学生就业、择业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底层的需求是生理需求,要吃饱、穿暖,这些都需要经济的保障。作为尚无经济基础的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难免会优先考虑薪资待遇。而受助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不管是学生本人还是学生家庭,都迫切希望学生就业后能缓解家庭经济窘况,因此,受助大学生对薪资关注度会比其他学生更甚。调研结果显示,50%的农村就业毕业生表示目前月薪为“3000-4000元”,月薪在“2000-3000元”“2000元以下”的毕业生分别为21.43%、7.14%。然而,70.87%的受访在校生期待薪酬为“5000元以上”,期望值在“3000-4000元”“3000元以下”的受访学生比例仅占5.83%、0.97%。因此,尽管受助大学生很多都来自农村,但在就业去向选择问题上,82.04%的受访在校生选择在“一线城市”就业,选择毕业后回到“农村”就业的学生仅占7.4%。而对于已在农村就业的毕业生,在面对今后是否留在农村就业的问题时,57.14%的毕业生选择了“否”。受助在校生对于毕业后前往农村就业的意愿不强,已在农村就业的毕业生留在农村就业的意愿也不强。

(二)学校就业育人实效性不够

随着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和重视程度的增强,高校将学生就业,尤其是受助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的就业纳入学校重点工作来抓,但是,有的高校的就业工作更多停留在就业率数据,而不是学生的就业质量,学校就业指导和就业帮扶工作更多地集中在相关就业课程教学、毕业生就业岗位推送、毕业生求职补贴、就业奖励发放等方面。受助大学生的就业择业的观念、就业态度等价值观问题以及面对就业压力产生的紧张、焦虑等情绪问题,往往没有受到高校足够的重视。就业价值观教育、情感援助的忽视,导致不少受助大学生就业、择业心态不够端正。84.95%的受访在校生表示择业会优先考虑薪资待遇,择业优先考虑发展前景、就业环境的在校生分别为75.24%、71.36%,表示未来择业会优先考虑服务社会的在校生仅有12.62%。在未来就业单位的选择倾向方面,47.57%的受访在校生倾向于选择事业单位,23.3%的受访在校生选择党政机关,而选择乡村就业创业的受访在校生仅有7.77%。受助大学生偏好一线城市等就业地域好、薪酬待遇高、轻松体面的工作,只关注个人的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4],却不顾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就业价值取向上就会表现出过于功利、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因此,受助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是否做好,学校就业育人是否有实效,不仅仅关系学生个人的成长、关系学生家庭的贫困阻断,还关系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社会宣传引导氛围不足

面对“是否了解大学生农村就业相关政策”这个问题时,68.93%的受访学生表示不太了解,11.17%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选择比较了解的学生只有16.99%,对大学生农村就业相关政策十分了解的学生仅有2.91%。长期以来,社会媒体对于大学生就业的舆论宣传聚焦在大学生就业难等方面,大学生就业问题给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大众留下了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高、大学生就业难等深刻印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以来,社会媒体更不乏疫情对国内外经济产生巨大冲击、主要经济体出现经济发展速度陡降、失业率上升、贸易与投资减少等负面报道。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进入体制”成了大学生尤其是受助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及求职终极目标,大学生考公热、教师热不断攀升。据媒体报道,2023年国考报名总人数达250万人,创历史新高[5],近十年教师资格证报考人数增长超65倍,2022年跃升至1144.2万人次[6]。

职业群体方面,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喜欢关注明星、偶像的动态,社会各种偶像、明星层出不穷,逐渐出现“人人皆可成为偶像”的泛偶像时代,尤其是短视频的出现,网红不断涌现,各行各业的普通人都可能成为网红,网红可能产生于游戏、美食、美妆、健身等各种行业,类型更加纷繁复杂。这一现象造成有些大学生不能以辩证的思维理性看待网红现象、泛偶像现象,甚至不少大学生盲目学习网红,效仿网红。网红可能削弱传统榜样及各行业先进人物的影响力,参差不齐的网红还会影响大学生的整体审美观,甚至影响大学生的职业观、价值观。

(四)大学生农村就业激励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参加基层建设,国家设立了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山区计划、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等大学生基层服务专项以及跟这些项目相关的配套激励政策。比如,发放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生活补贴等各类补贴;实施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对基层服务期满的毕业生给予研究生招录、事业单位选聘时加分、优先录取等优惠政策。大学生基层服务专项以及相关配套激励政策的实施,确实吸引了部分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就业,但是,激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尚有待完善。第一,基层服务专项的岗位类型、数量有限,只能吸纳小部分大学生到固定的岗位。根据调研结果,已在农村就业的毕业生表示目前正在担任大学生村官或参加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的占少数,50%的受访毕业生表示目前是在乡镇企业就业,而目前对于大学生到乡镇企业就业的激励政策还比较少。第二,各地对于大学生农村就业相关激励政策的宣传不足。82.24%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是通过学校的渠道了解农村就业政策的,包括通过学校的微信公众号、网站、宣传海报、学校招聘会、教师宣讲、学校课程等方式,很少有学生是通过社会渠道获取大学生农村就业相关信息的。第三,大学生农村就业激励政策相应的地方性配套措施缺失。表示未来不再留在农村就业的受访毕业生在谈及离开的原因时,71.43%的毕业生表示是因为薪资水平低,57.14%的毕业生表示因为工作环境差,42.86%的毕业生表示工作岗位少。提及在农村就业面临的困难,毕业生表示“职业发展前景迷茫”(78.57%)、“与服务对象交流困难、作用难以发挥”(50%)、“难以融入工作单位”(21.43%)、“婚姻问题难解决”(7.14%),这些困难影响了毕业生留在农村继续就业。除了岗位设置,对农村就业毕业生相应的岗位培训、技能培训、职业发展规划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四、受助大学生农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融“三农”情怀教育于资助工作,切实增强受助大学生的家国意识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要经济帮扶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在保障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同时,加强受助学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受助学生三农情怀教育,提升受助学生的家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引导受助大学生在“知农”的基础上,厚植“爱农”情怀,提高“为农”意识,增强“兴农”能力,为“强农”贡献青春力量。

新生入学前,利用寄送新生录取通知书的关键节点,随录取通知书寄送资助政策宣传材料,消除学生因经济原因无法入学的担忧,并在“致新生的一封信”中给学生布置新生作业,鼓励学生多渠道、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就读学校以及所学专业的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家乡、了解社会,结合自己对未来大学生活的思考,撰写自己对大学生活的初步规划,树立对大学学习、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绿色通道”报到后,学校应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上好新生入学第一课,从价值引领、生涯规划、生活学业、素养提升等维度,抓好受助学生的励志诚信、感恩反哺、社会责任感教育,树牢学生爱党爱国信念,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时代使命担当意识。

大学一年级、二年级是引导受助学生认识自我和环境的阶段。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等相互配合,校内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有效补充,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融入课堂,讲好中国的农业故事、历史事件和家国情怀。一方面,引导受助学生学会自我认知的方法,能够全面、清晰认识自己的性格、职业兴趣、能力、优势与不足。另一方面,引导受助学生积极了解世情、国情,主动关注党情、民情,客观认清农情,从而深化受助学生的“三农”情怀,让来自农村的受助学生不仅“知农”,还要“爱农”,进而引导受助学生在综合自我认知与国情社情探索的基础上,树立“强农”“兴农”远大理想,制订适合自己的特点和情况,符合社会需求、国家需要的生涯发展目标。

大学三年级、四年级是引导受助学生提高和完善自我的重要阶段。根据受助学生能力素质和发展需求,利用项目培训、社团活动、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多种课外活动形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一方面,把“三农”情怀教育结合就业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引导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受助学生的反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把家国情怀融入个人奋斗当中,深植“为农”意识,鼓励受助学生到基层就业、回乡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让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按照受助学生制订的生涯发展目标和所学的专业背景,提高受助学生与目标职业相匹配的能力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实践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受挫能力[7]以及自信、感恩、责任感等综合素质,增强受助学生的“兴农”能力,让受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充分的准备为“强农”贡献青春力量。

(二)受助大学生要树立适应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个人成长需要的就业价值观

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时考虑个人因素无可厚非,但是,个人只有在工作的过程中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时要考虑国家建设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求,要尽到个人的社会责任。受助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接受了国家、学校、社会的爱心资助得以顺利完成学业,更应该通过服务社会的方式将受到的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就业价值观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达到平衡,这样的就业价值观不仅有利于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还能够以实际行动反哺社会,同时也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受助大学生应形成对自我、对职业、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学生要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各方面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同时,对当前的社会需求、就业形势、职业要求也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专业学习、实习实践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树立多元化的就业理念,科学、合理地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学生要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扩大对就业地区、就业单位类型的选择面,避免“唯大城市”“唯大企业”“唯机关事业单位”的择业误区,避免不切实际的薪酬待遇期望值,设定合理的薪酬期望值,乐于做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受助学生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选择和规划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要明白通过到农村、到基层工作,到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有需要的地方、有需要的岗位去工作,更能让自己接地气、长真本领,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政府完善受助大学生农村就业政策制定、宣传、执行、督查、评价五位一体保障体系

政策制定是落实受助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前提。目前激励受助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政策集中在“将大学生引进来”,如设立各类大学生基层服务专项项目,但在“让大学生留得住”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加强农村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娱乐购物等生活保障与环境美化等设施建设,减少“引进来”的受助大学生因医疗卫生、生活保障、未来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留不住”的情况。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村就业大学生的职业培训,推进农村就业大学生人才队伍建设,为引进来的大学生提供岗位知识、技能等各类培训,增强大学生农村就业的能力。通过激励政策既将受助大学生“引进来”,让大学生主动助力乡村振兴,又让受助大学生“留得住”,让大学生安心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发展自己的事业。

政策宣传是落实受助大学生农村就业的重要环节。通过地方宣讲、学校宣讲、宣传资料发放等各种途径,宣传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基层就业的激励政策、支持政策、优惠政策,宣传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受助大学生反哺乡村振兴等典型事迹,生动解读大学生农村就业、返乡创业政策,细致解读大学生农村创业申报流程、农村就业补贴、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让受助大学生充分了解农村就业政策,能进一步激发受助大学生建设乡村的热情。

政策执行是落实受助大学生农村就业的重点。各省、地、市根据国家制定的大学生农村就业激励政策精神,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具体配套措施,让国家的政策更细化,使政策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促进当地大学生农村就业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在落实执行鼓励受助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方面,要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受助大学生到农村工作以后的服务保障方面,比如薪酬待遇、职称评定等,更加重视农村就业大学生长远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让农村就业大学生能够看到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是有上升空间和发展前景的。

政策督查和评价是落实受助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关键。开展落实情况的督查和评价,调查各地关于大学生农村就业一系列政策的制定情况、落实情况,对于政策执行落实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基层单位反映的问题、农村就业大学生反映的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通过督查和评价,通过解决政策执行落实当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推动政策的落实。

(四)社会发挥舆论的正向引导作用,营造积极涌向农村就业的良好氛围

社会舆论具有重要的力量,对社会大众尤其是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影响力,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择业态度。

社会舆论要倡导平等就业的正确择业观念,避免出现就业择业中的地域、地区歧视以及行业、岗位歧视,避免传递农村学子跳出农门的不当观念,避免农村环境差、就业前景渺茫的错误观念,正确宣传农村建设的新变化、农村就业的新发展、大学生参与农村建设的时代使命、受助学生反哺乡村的多维意义,激发受助大学生反哺助力乡村振兴的主体意识与责任担当,形成受助大学生积极参与农村就业的价值共识。广受大学生欢迎的新媒体平台,如抖音、B站等各类短视频APP,知乎、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各类资讯通信APP,要大力宣传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典型,营造大学生服务农村的良好氛围,让社会大众尤其是大学生意识到青年返乡就业对提升家乡、提升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给予返乡就业的大学生良好的赞誉和评价,让返乡就业大学生得到更多尊重,肯定大学生返乡就业的价值。

五、结语

高校受资助学生大部分来自乡村,对乡村的社情民意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具备专业知识,他们在求学过程中接受了国家、学校、社会的爱心资助得以顺利完成学业,是反哺乡村的重要力量。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融“三农”情怀教育于资助工作,切实增强受助大学生的家国意识,受助大学生树立适应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个人成长需要的就业价值观,政府完善受助大学生农村就业政策制定、宣传、执行、督查、评价五位一体保障体系,社会发挥舆论的正向引导作用,营造积极涌向农村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高校、政府、社会共同发力,构建全员育人格局,有效引导高校受资助学生反哺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毕业生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