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辽宁非遗对外译介建设策略

2024-01-02 21:37:04
船舶职业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译介辽宁受众

李 悦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历尽磨炼而积淀下来的优秀思想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不懈的价值内核和精神追求[1]。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 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延续着文化的血脉,先天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绝佳媒介[2]。因此,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至关重要。然而,由于中西方语言不通、意识形态不同等原因,致使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存在壁垒,其不可避免地阻碍非遗文化走出去。

译介是翻译作为一种媒介,对源语言中所包含的信息、文化、思维方式等进行一系列转换。译介研究探讨的是原文在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源语言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伸等问题,以及翻译作为人的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具有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实质。译介学在跨文化交流中有独特价值,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有不可估量的意义[3]。

非遗译介是指译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形式,通过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将其含义及背后的文化内涵转换,形成的外文材料。非遗译介包括:非遗外宣材料、非遗展览场所或景区内语言标牌中的外文材料、非遗表演剧目或节庆仪式的外文介绍等。非遗译介作为将中国非遗文化传播到国外的媒介,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沟通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以及社会经济价值,肩负着让中国非遗文化“走出去”的重任。译法得当、富于中国特色话语范式的译介,有利于我国文化与西方多元文化的交流,对于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国际形象,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1 非遗对外译介现状及问题

1.1 辽宁非遗对外译介现状

辽宁省非遗资源丰富多彩、底蕴深厚,自2006 年以来,辽宁省先后批准并公布了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数量达到248 项,其中有67 项经国务院批准并公布为国家级,9 个项目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项目无疑是辽宁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辽宁在非遗的外宣翻译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辽宁非遗译介的研究与建设也在逐步开展之中。但由于辽宁非遗博大精深——非遗项目种类繁多,内容、工序复杂,致使辽宁非遗译介的建设还存在一定难度。辽宁非遗作为文化资源,在国际上传播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在世界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发出中国声音,深度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尊,是辽宁非遗对外译介建设的工作重点。

1.2 非遗对外译介存在的问题

第一,一些非遗译介的文化传播力、感染力有待加强。目前,一些非遗译介虽然能够传递出非遗的基本文化内涵,但是无法准确、完整地表达非遗的全部内涵与文化意向,难以让外国受众淋漓尽致地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感染。究其原因,这与译者素质不一有一定关系。一方面,一些译者在译介工作中疏于考虑外国受众与本国受众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另一方面,一些译者虽然具备较好的语言功底,但是对于非遗文化的知识储备不足,在未能充分理解其相关背景信息的情况下,就开展译介工作,因此译介中易产生偏差或歧义。

第二,译介中有关非遗的专有名词译法多样,存在多版本共存现象。非遗中包含大量独具辽宁民族文化内涵的民族信仰、传统技艺、民间小吃等项目。对于这些内容的选词与译法,是译介的重点与难点。目前,不同译者在译介工作中往往选择不同版本的译名、译法,这无疑会对外国读者造成很大困扰,不利于辽宁非遗译介的对外传播。

第三,非遗译介对外传播建设尚显不足。首先,非遗译介缺少统一的数字化传播平台,难以推广至海外,达到使辽宁非遗“走出去”的目的。其次,译介的传播形式稍显传统、单一,其多为语言文字的传播形式,缺少音频、视频或音视频相结合的多模态传播形式。

第四,非遗译介的准确性和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译介虽属于翻译学范畴,但非遗涉及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等多个学科。因此非遗译介的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才能胜任译介工作。另一方面,一些翻译机构的译者对于译介效果及海外接受情况的关注不够,不能及时积极获取外国受众反馈,进而有针对性地进一步提升译介质量。此外,目前业界缺乏统一的监管部门去审核、监控译介质量,严格把关,从而促进高质量译介的产出。

2 辽宁非遗对外译介建设的意义

2.1 辽宁非遗对外译介建设有利于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辽宁非遗是辽宁传统文化的结晶,建立辽宁非遗对外译介,需要深挖非遗内涵,是充分挖掘辽宁非遗文化的过程,其结果必将有助于辽宁非遗传播到国际社会,有利于传承和发扬辽宁非遗,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

2.2 辽宁非遗对外译介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语言不仅是意义的代码,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它凝聚着物质行为、社会发展、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特定信息[4]。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必须依赖行之有效的翻译手段,建设成功的非遗译介可以实现辽宁非遗的跨文化传播,使充满辽宁地方文化元素、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能够“走出去”。因此,研究辽宁非遗对外译介,不但有利于辽宁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更有利于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

3 辽宁非遗对外译介建设策略

3.1 全面提升非遗译介的文化传播力与感染力

谢振天在《译介学》一书中指出:“译介学的研究不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究或者文化研究。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具体问题,而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原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伸等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3]因此,绝不能将非遗对外译介等同于外宣翻译,一定要将非遗项目背后的文化内涵准确、完整地传递给外国受众。

基于此,译者在从事非遗译介工作前,应充分学习、理解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必要时虚心请教非遗传承人或专家;在非遗译介过程中,应反复润色译介措辞、效果,应用适合的翻译方法,在译后,应主动获取外国受众对译介的反馈,根据受众的感受与需求,进一步调整和修改译介,以期完成高质量的辽宁非遗对外译介,达到文化交流传播的最佳效果。

3.2 进一步完善非遗译介语料库的建设

通过建立、完善辽宁非遗语料库,并将我省非遗译介语料库与我国其他非遗译介语料库对接,实现译介的统一性、准确性、规范性。具体来说,可以将非遗文本进行归类,按照民间文学、传统体育和传统舞蹈、传统技艺、曲艺、非遗术语、传统医药等类别,建立非遗术语库和语料库,这样不但可以提升译介的一致性,还可以在不断提高翻译质量的基础上逐步解放劳动力[5]。

3.3 通过制定合理的语言政策以及监管制度保证非遗译介的整体质量

通过制定语言政策,保证各地不同层次的译者能够使用官方建立并认证的非遗术语库与语料库中的用语完成译介工作,使统一的非遗项目译名、术语等能够贯穿不同版本的译介,使外国受众在了解非遗文化时不用再苦于来回切换,费力理解不同版本的译介,而能够轻松辨识有关同一非遗项目的译介内容,做到融会贯通。同时,有关机构应制定合理的审核制度与多层面监督制度,审核非遗译介的用语、译法是否合理,避免非遗译介出现书写、翻译错误,着力提高译介质量,提升译介效果。

3.4 大力建设音频、视频、音视频结合等多模态非遗对外译介

传统单一的文字形式非遗译介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在以微博、微信、手机应用软件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下,建设音频、视频、音视频结合甚至虚拟现实结合等模态的非遗对外译介是非遗对外译介发展的必然趋势。灵活多变的多模态非遗对外译介,有利于加强非遗译介的服务能力和生态活力,促进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通过数字赋能辽宁非遗译介,建立统一的智慧语言服务平台,能够提升非遗译介与国外受众群体的泛在互动程度,并在提高译介吸引力的同时,实现外国受众实时反馈译介质量与效果的监督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译介质量。

3.5 着力培养非遗译介专业人才

由于非遗译介工作难度较大、专业性较强,且对于传播我国传统文化作用巨大,应切实培养非遗译介的专业人才。加强非遗对外译介专业译员的培养和孵化。既要培养具备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等跨学科素养的译介人才,以使译介更具文化底蕴,也要为实现建设多模态译介的目标,培养具备新媒体制作与传播能力的新型综合人才,使译介可以通过小视频、小游戏等新型模态传播给世界各地的外国受众。基于此,高校应借助非遗传承机构,有针对性地培养非遗研究的专项翻译人才[6]。要增强学生对非遗项目的了解与认识,引导学生掌握非遗项目的相关翻译技巧,鼓励翻译专业的学生选修传播与新媒体方向的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各地市政府应协同当地翻译协会、翻译公司建立翻译人才库,通过遴选、培训与监督培养专业的非遗译介工作者。

3.6 通过多方协作,拓宽非遗译介传播渠道,加大非遗译介传播力度

首先,通过联合辽宁各地区融媒平台,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整合多种译介模态,着力构建辽宁非遗译介的统一官方数字化传播平台。其次,合理利用译介资源,加大政府和有关机构对于非遗译介的宣传、传播力度。再次,努力建立国内外协作共同体,使国内外新旧媒体、网络平台等机构形成合力,共同拓宽推广传播渠道,通过数字化传播平台,推进辽宁非遗译介的传播。最后,辽宁是旅游大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依托旅游业传播非遗译介——通过让到访的海外游客了解非遗译介,亲身体验译介中所介绍的非遗项目,并将非遗译介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其国内同胞,将非遗译介的书籍、材料及带有非遗译介的文创产品带回其祖国的方式,达到使辽宁非遗译介实现广泛国际传播的目的。

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辽宁非遗是我国社会文化演变与发展的一部分。辽宁非遗对外译介作为宝贵的人文资源,可以给海外受众带来新鲜感、真实感、历史感和亲切感,并创造出美好的印象。在“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促进辽宁非遗对外译介的建设,有利于我省文化方面的发展,更能够坚定人民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国非遗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关注度,从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猜你喜欢
译介辽宁受众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辽宁之光
新少年(2022年3期)2022-03-17 07:06:38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学与玩(2018年5期)2019-01-21 02:13:08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01海上辽宁
今日辽宁(2015年11期)2015-04-13 05: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