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女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宝安管理局,广东 深圳 518101)
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已由“坚决打好”进入“深入打好”阶段,环境质量提升逐步向以管理为核心的方式转变,触及的环境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这对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宝安区是广东省深圳市的工业老区、产业大区、人口大区,辖区内工业企业基数大,执法人员力量不足,污染防治工作起步晚、底子薄,环境质量较深圳市其他区排名较为靠后。传统的监管、监测手段已不适应现代化环境治理需求,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大胆破局,深化新兴信息技术应用,构建生态环境智慧监管新模式,弥补监管短板,突破治污防污瓶颈,真正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提升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1]。
深圳市宝安区面积为397 km2,常住人口达447万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辖区内有大小河流66 条,曾经黑臭的达61 条,工业企业约有4 万家,餐饮油烟企业约有4.5 万家,汽修企业有1 608 家。近年来,环境信访的年均投诉量约为1.5 万宗。自2019 年生态环境机构改革以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宝安管理局实行市、区双重领导体制,核定公务员编制68 名,人均处理投诉量大,监管任务重。宝安区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还存在部分突出问题,如数据信息整合挖掘不够,生态环境数据和各项管理业务应用碎片化、孤岛化明显,缺乏系统性,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等,要加强统筹兼顾,科学谋划,整合并共享数据资源,从根本上改善生态质量,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实现区域生态安全与发展[2-4]。
一是与深圳市固定污染源系统对接关联,统一编码,建立污染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强化一证式管理,实现污染源数据本地化和全市固定污染源“一档通”。二是建立固定污染源“一企一档”精细电子台账,依托污染源动态台账填报系统,无缝对接各级建成使用的39 套信息化平台,整合审批、许可、监管、处罚、信访数据资源,实现全面纳管、动态监管、执法留痕。三是基于“企业画像”管理,对污染源企业特征进行全面描述,全面掌握宝安区污染源环境行为特征和证后企业产治排动态情况,分析企业日常运行状态,有效识别企业潜在环境风险。四是污染源统计分析填报实现智能化,解决数据填报、环境数据割裂、数据未实现本地化存储等一数多源问题,为环境质量管控提供核心数据支撑。
水质监测方面,推动厂网河湖海一体化监测站点建设,覆盖污水治理设施、大小河流和管网站点;大气监测方面,设置微型站点和组分站,全面监测主要污染物。将水、大气监测数据信息绘制成地理信息系统(GIS)图,与各层级、各类污染源数据关联,使全区环境质量状况全面、实时、分层可视化。通过大数据对不同维度的环境质量数据进行筛选、关联分析、研判预警,为精准管控与溯源执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真正实现环境监管挂图作战。
一是以废水在线监测、餐饮油烟在线监测及工地控尘控噪等系统为基础,实现预警预报、精准执法。二是建立生态环境智能分析预警监管舱,利用数据算法快速定制事件预警处置方案,实现对排污企业监管的智能化。三是建成工业污水区域管控精准溯源系统,将企业站点、园区布点、管网节点联网成片,融合并整合排水GIS 图层和污染源管理系统,对水质异常实施追踪溯源、精准执法,从而实现区域管控,构建全天候、可追溯的工业污水智能监管模式。
建立区级全过程留痕、工作任务闭环管理的指挥调度体系,根据异常事件分级自动发起或手动分拨调度任务,同步推送告警信息至相关责任人。企业自查自纠,社区网格员巡查复查,执法人员开展执法。通过移动执法终端反馈任务处理情况,跟踪结案情况,实现任务闭环反馈处置管理,做到执法全过程留痕,有效防控执法廉政风险。
建立环保主任信息平台,打造环保主任服务家园网。面向排污单位,强化证后监管服务;面向建筑工地,开展控尘降噪技术指引;面向汽修企业,对接危废收集登记管理;面向工业园区,强化清单准入引导,实现辖区污染源信息全面纳管,同时分门类、分大小开展个性化服务。通过园区环保主任服务平台,建立工业园区环保二维码管理制度,推送环保政策、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线上培训资讯,引导园区和企业对标自查自纠,提升管理和治污水平。
通过智慧宝安业务中台小程序等进行数据及应用的关联对接,建成高质量生态环境一站式服务云平台。通过企业服务端向企业提供环境影响评价知识库、审批结果公示等应用,方便企业及时掌握事项信息和环保动态,在线快速查询自身需要的环保信息。通过公众服务端,不断输出区域生态环境信息,向公众提供生态环境知识宣教和互动举报渠道,鼓励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为打造数字型服务政府奠定基础。
“1”是指建立宝安区生态环境智慧管控系统运行管理制度;“9”是指建立信息专员管理规范、信息化执法设备管理规范、信息化平台运行规范、数据应用规范、执法指挥调度规范、信息化执法规范、信息化系统应用管理考核规范、污染源全生命周期管理规范、环境信息公众服务规范9 个规范性制度;“N”是指多个业务表单。通过建立健全各项信息化配套制度,涵盖信息化建设、应用、管理的各个环节,细化各项工作的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实现制度管人、流程办事,提升管理效率和执行力。
生态环境智慧管控平台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将审批、执法、监测等岗位履职深度融合,建立预警与启动链接机制,实施非现场执法,减少与企业的直接接触,减少现场执法频次,提高执法效率,通过远程监控、线上数据分析、无人机等手段,不到场即可精准查处企业存在的问题,基本实现环境监管系统调度,执法行为全程留痕、闭环管理,有效防范审批、执法等行政行为廉政风险。
基于丰富的环境监管数据、前沿的感知设备、宝安区特色的块数据地理信息,在区域环境质量的综合管控中,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与分析,有利于科学决策和准确预判,减少人工判断工作量,降低人为失误可能性。对污染源环境治理的潜在风险和变化趋势进行全天候监控、智能预警和动态管理,形成立体监控模式,改变传统环保执法模式,创建全天无休、无事不扰、可视可控可追溯的在线模式,进而加大环境保护管理力度[5]。
通过对企业环境守法合规性的全方位智能监管,提供线上业务办理、教育培训、咨询等服务,倒逼企业落实环保主任责任,增强企业污染治理和持续减排的主动性。主动公开环境质量、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考核等信息,提供环境污染举报与投诉渠道,提高公众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度,形成共治共享的局面。
加快推进核心业务流程再造,依托生态环境智慧管控平台,加快建设和完善大气环境智能管控、厂网河湖海一体化管控、水源保护区环境质量全面感知闭环管理等场景模块,优化企业危险废物监管闭环管理、工地智能监测与管控等应用场景。同时,全面推动信息化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业务的深度融合。综合运用环境质量、污染源管理等大数据分析,构建智能化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监控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智慧感知能力。
推动信息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共用,注重数据的安全性,确认数据的业务用途,实现数据互通互享,避免一数多源。市级层面做好上下衔接,全面梳理环境数据,建立统一全面的字段库,实现统一归档、统一管理、业务协同,让数据全起来。搭建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模型,对环境治理和监管数据挖掘分析,建立污染源排污和环境质量趋势的深度关联,查找症结,让数据活起来。
打造陆海统筹的水环境监测系统,完善近海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明确海洋环境现状,实施重点入海排污口智能化监控。依托现有的监测网络和管控平台,在水源保护区增设监测微站,全天候监控水源水质。加快推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上线运行,实现监测数据的智能分析和即时报警,建立监测与监管执法联动快速响应机制,提高环境执法服务水平。
近年来,深圳市宝安区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智慧管控水平持续提升。宝安区对全区环境质量及污染源排放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搭建“线上监控、线下联动”的环境监管新模式,实现环境质量看得见、污染溯源说得清、排污企业管得住、监管数据打得通、证后监管质量优,成为智慧环保高效应用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