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雪梅
(阜阳师范大学,安徽 阜阳 236037)
当今时代,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平台变成一个“思想意识渗透与反渗透”的重要领域,多种社会思潮在网络这块阵地上,不断进行着活跃的交流与交融,甚至是激烈地交锋[1]。网络多元文化传播在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甚至腐朽文化思想的侵入。这些消极的思想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冲突。大学生处于控制能力不强、认识水平有限的成长时期,在面对网络消极文化冲击时,很可能做出违背道德甚至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因此,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育人功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优化网络空间文化的育人环境,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定理想信念,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高质量的人才。
1.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更高。网络传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思政教育实践中,掌握与应用网络多媒体知识、技能非常重要,教育工作者要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对网络多元信息进行筛选,引导大学生接受积极正面的信息,了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理论结合实践,有针对性地开展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进行角色转变。网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同教育工作者平等的渠道。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与教育工作者获取知识的渠道平等,甚至大学生获取信息比教育工作者更加迅捷。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信息的讲解者与传递者,但在网络环境下,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转换角色,成为学生接受信息的引导者与帮助者。
1.网络文化背景下教育对象凸显出主体性。在现代教育思想中,唤起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就是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自主学习,实现被动接受与自我教育的结合。网络多元化信息技术和多维度的交往方式激发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提升了创新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
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具有个性化发展的特点。网络空间的多元文化信息传播使中西方文化观念相互碰撞。大学生处于性格、人格尚未定型的成长时期,在这种不同价值取向的信息中,他们逐渐坚定自己的选择,形成自我价值观,具有独特的个性。因此,网络多元的信息塑造出个性独特、多样的个体,大学生的性格和人格朝着个性化发展。
1.隐性和渗透性。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隐性教育的优势,即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素养进行熏陶,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中。所以,隐性教育方法更突出间接性,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将教育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首先,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与校园文化环境、社会网络环境相结合,将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其次,这种渗透性表现为多学科共同作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将大学生法律教育与道德、心理教育相结合,能够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平等和互动性。在新时代,网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提供了同教育工作者平等的渠道,使教师与大学生在教育信息资源上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大学生具有很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此外,网络的高度交互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大学生很容易消除自己与教育者之间交流的心理顾虑,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教育者可以使大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学习,运用平等、互动的教育方法,及时发现大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1.传媒化。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和网络普及的时代,网络信息传播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即时性,承载了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以动态的画面、声音、视频为教育媒介,使教育更加生动,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无论是课堂教学网络媒体化还是思政教育网站的开辟,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网络传媒化的必然选择。此外,在网络自由和无时空局限的空间内,各种网络社区、论坛、网群把具有共同经历、共同爱好或者属于某一共同组织的网民聚集在一起,充分利用其互动性和影响力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这也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路径。
2.动态化。当前,高校将网络多媒体运用到思政教育中,使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动态性。首先,网络媒体用动态的画面、声音、视频等形式来传播教育信息,相对于静态的书本,多媒体展现的多维度立体效果使教育更加生动和形象,富有吸引力。其次,以网络为载体进行教学,使师生之间平等地互动交流,有利于教育工作者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最后,网络社群给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自由、开放的平台,实现了学习交流的动态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网络社群的教育传播功能,实现教育载体的动态化,有利于大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向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自主学习转变。
教育工作者是教育不可忽略的主体要素,因此,整合师资力量,提升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是加强新时期思政教育的首要任务。在网络媒体中,大学生与教育工作者能够平等地获取知识与信息,甚至大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比教育工作者更加快速,这对教育工作者的知识权威提出了挑战,也对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在网络上及时获取新信息、更新教育知识体系的能力,以获得教育对象对知识信息的信服力。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网络新载体的运用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备一定的网络技能,能及时处理教学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在“大思政”的背景下,高校全体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德育的任务。要实现全员育人,就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能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尊重、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并且有良好的自我人格魅力,以身作则,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因此,高校要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比如,在网络技术方面,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进行网络多媒体运用、互联网客户端的使用、思政网站建设与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网络技能。高校应建设能适应网络文化环境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思政工作者队伍。在理论学习方面,高校要对非思政专业教师进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史等专题培训,提高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思政理论水平。
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优势,即改进传统的教育方式,通过渗透式的教育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思想品格、政治素养进行熏陶,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渗透到大学生活动的时空中,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校园、社会的文化环境中,通过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中,使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建党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此外,在开放的网络文化环境中,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双方的互动更加便捷。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及时转变角色,不再以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地位自居,而是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引导者、帮助者;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与他们平等地互动和交流,与大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网络世界丰富多彩,以很强的娱乐性对大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运用灵活的教育方法使教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使教育对象放松心情,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疑惑,主动与教育工作者沟通,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比如,第七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李萌老师开设了网上“李萌工作室”,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等服务,充分发挥网络的开放性,在平等互动的交流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助力学生成长成才[2]。教育工作者要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改进教育方式,包括运用隐性教育的方式转变角色,与学生平等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发挥实效,这是网络文化育人视角下思政教育的必然选择。
伴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不断更新,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即时性,承载着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动态的画面、声音和视频等通过网络传播大大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利用网络的及时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感染力。因此,充分发挥网络媒体技术的优势,在思政教育活动中运用网络新载体,能够实现思政教育的现代化。在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教师可以利用BBS这种网站的电子服务系统与学生进行交流,在网上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活动,或者进行网上学业、心理咨询等活动。学生在BBS上发布信息或提出问题,教育工作者进行点评、回答,再进行师生讨论,让学生受到隐性的感染,逐渐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此外,博客和微博等现代化的个人网络信息展示平台可以实现知识和思想观念共享,促进师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QQ、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平台等即时通信软件更是方便、快捷的网络通信手段,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将其作为新载体在网络空间开展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即时掌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与行为动态,以便于更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与教育。例如,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充分利用新型教育载体的优势打造出由个人网页、BBS、聊天室、直播等网络手段组成的全方位教育新体系,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互动,最终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在网络社会化背景下,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在网络空间开启大学生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为新的教育阵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媒体中延展与深化。但思政网站建设只是网络文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只有将其与其他教育模式充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一方面,将网站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就是在开放的网络媒体环境下利用网络传播的高时效性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空间的文化发展,比如建立“强国有我”“我与祖国有个约定”等专门的校园思政网站。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穿插安排各类思政教育板块,包括视频、语音、交流群组、心理健康、管理系统、成绩查询等,引入慕课等大学生学习平台的课程,实现多板块的整合[3]。此外,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未掌握的疑难问题,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课件放进网站,或者在网站讨论区内加入与之相关的热点讨论话题,用现实社会的热点激发学生主动探讨、交流的兴趣。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虽然以现代化的网络媒体为依托,具有网络化时代的优势,但其并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因此,高校要以现实环境中的课堂为主,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同和支持;以虚拟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为辅,将二者有机结合,更好地开展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能够摆脱传统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而且能够增强网站对学生的吸引力,二者互相促进,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当今,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与价值观念塑造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高校应充分把握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发展机遇,整合师资力量,改进教育方式,运用网络新载体,加强思政网站建设,以提升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网络化,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育人效果,使大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