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静
(甘谷县新兴镇谢家小学,甘肃 天水 741200)
我国教育事业面向现代化发展,面向未来发展,基于此背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带动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成为关键要素。素质教育引领教育行业,语文是基础学科,其在培养学生德育素养方面意义重大,相较于其他学科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新课标影响下,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将德育内涵融合到语文教学中,凸显小学语文对学生基础和根基的培养,关注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培养非常重要。立德树人背景下,要求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课程知识掌握外,还要关注课程教学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这是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这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做好课程思政工作,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逐步强化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让学生在课程教育与德育的共同熏陶下,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价值观和人生发展观的关键期,在小学阶段,教师应强调让学生学雷锋助人为乐,学劳模为人民服务,学“感动中国”人物,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这本身就是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比如刘胡兰精神、雷锋精神等,都是在道德观念形成并升华后产生的。中国人的进步离不开优秀的理念,坚持为人民服务、乐观向上,才能积蓄思想力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从学生与教师两个角度展开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小学生尚未接受良好的德育,对于德育的意义、内容存在认知不足的情况,导致学生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直接体现。学生只有形成正确的三观、具备丰富的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在未来进入社会后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凸显出了德育对于学生未来成长、成才、生活、就业、发展能产生的正确引导作用。
小学语文内涵丰富,在识字教学课程、写作教学课程、阅读教学课程、课外活动等内容中,都有德育的影子。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吸收语文知识的同时发掘人生哲理,提升品德修养,带动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语文教师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品德,以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是学生母语和传统价值观的培养课程,有着深远的意义,而在过去开展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将所有课堂时间都用于传授学生教材上的知识或背诵教材上的课文。将德育渗透至小学语文教学,能带领学生更好地感悟每篇课文背后蕴含的故事与情感,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整体认知,实现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教师要基于课程教学开展德育工作,利用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语文教学中,因为教学内容多且复杂,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有些教师对借助现有的语文教材提升德育内涵的理解不深刻。有的教师只会询问学生“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对课文中思想情感的认知非常片面,也不容易形成多元化的思想认知,更不容易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产生较为深刻的思想情感。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需要优化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掌握丰富的德育方法,很可能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枯燥感。有的教师德育途径单一,教学方式倾向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小学语文教学侧重课上德育,课下德育活动较少,甚至缺少各类德育活动,这样就容易引起学生认知上的错误,认为德育就是和语数外一样需要教师教授的课程,而不是自己能主观感受和获取的教育内容,导致德育非常被动,要靠教师引导,才能提升德育价值。
小学语文教材经过了多次优化,已经非常完善,而当下语文教材按照不同的主题教育内容划分了教学模块,教师挖掘其中的德育资源、用好教材内容非常关键。小学德育开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实践形式过于单一,用学生不愿意接受的方式去教育他们,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或者主动将德育元素融合到语文教材中,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让学生提升道德认知。
一方面,德育元素隐蔽性较强,更强调在学习中通过反思和体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教师要以身作则,挖掘语文课本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找到课文中蕴含的德育价值。比如,《小英雄雨来》讲述的是英雄少年雨来的故事,他和敌人做斗争中富有智慧,积极勇敢,突出了雨来爱国、勇敢、机智的品格,这种德育元素的表现非常浅层,学生自己就能发现。还有一些德育元素比较隐蔽,比如《一株紫丁香》主要是对师生关系的反映,但这种呈现方式相较于前者更加含蓄:“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老师,老师,就让它绿色的枝叶,伸进您的窗口,夜夜和您做伴。”引导学生和教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凸显德育的价值。教师要让每堂课都有德育的内涵,先做好引导,再让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形成学习后反思的习惯,教师如果不引导,学生也能主动找到其中的德育元素。
另一方面,教材中的德育元素融入需要讲究技巧。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元素不能仅靠教师的引导,也要通过一定的技巧,让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其中的德育内涵。教师不能空洞直白地询问学生:“主人公有什么优秀的品质?”这样反而会让学生产生懈怠情绪,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用情境化的德育模式,丰富展现德育价值。比如,在《这条小鱼在乎》的学习中,更关注学生的自主反馈,教师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发掘其中的德育内涵。教师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知道每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如果你是路过的人,会不会主动捡起小鱼放回大海呢?如果你是小鱼,自己搁浅沙滩,希望怎样被对待呢?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了解德育的深层价值,引导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理解,激发学生内心中的纯真和善良。
语文课堂丰富多彩,教师要优化教学内容,根据各种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比如,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中都有德育的深刻含义,教师要拓展并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丰富性。为了提升教学内涵,教师要多学习、多提升,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打造丰富多元的德育活动方式。
识字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识字和写字的课堂比较枯燥,若单纯采用教师在课堂上写生字、学生在课下练习生字的方式,显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挖掘其中的德育内涵,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识字教学是最容易融合德育的内容,因为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不同的文字无论是形状还是读音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比如,“人”字一撇一捺顶天立地,做人也应这样,行得正、站得直,这样才无愧于天地、无愧于个人;“爱”字尽管看起来简单,但其繁体写法生动形象,“愛”上面是一个“手”,用“爫”抓着心爱的朋“友”,说明用手拿着自己心中感到珍贵的东西送给朋友,这就是“爱”。在识字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拆解、组合等方式,让学生正确理解汉字的真实含义,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增长见闻,也能让学生产生对中华文字的深层热爱。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拓展阅读空间。教师要结合课上所学内容,不断拓展课外阅读空间,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力量,升华情感。教师采取小组合作阅读模式,避免传统、单人、枯燥的阅读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找到对各类美文阅读的喜爱,产生情感共鸣,并将优秀的书本思想凝结成自身的学习品质。
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反映学生真实情感和想法为中心,让学生能将对事物的看法展现在作文中。教师在教给学生写作技巧时,切忌采用死记硬背和仿照写作的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写作方法,再从自身的所感、所想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下教学更强调课内课外协同发展。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要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冲破教学的限制,拓展德育的范围,有效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元的户外活动、课后活动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也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发散身心、锻炼情感和技能。教师要关注学生自我成长和提升的主观意愿,不断拓展和延伸教学活动,让学生“身动”“心动”“神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确定各类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
首先,教师可以结合特定的节日,在母亲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要的节日中举行征文比赛。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需要有德育引导的属性,教师结合节日,明确节日要传达出的精神态度和政治态度,并体现社会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建立在有效的课外语文活动引导上,让学生发散思维,围绕主题选择素材,写出有感染力、有表现力、有血有肉的文字。社会上、家庭中有着崇高精神的人物众多,这些人物的精神品质都不同,对学生产生的思想引领作用也不同,通过文字写出对人物、景物的喜爱和赞美,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其次,教师针对时事热点设计多元辩论赛。小学生思维活泼,也愿意参与到各种活动中,辩论赛就是一种展现学生真实想法、了解学生对事物判断的有效方式。教师选择当下比较热门的事件,让学生展开辩论,并在讨论中充实思想,提升对现实事物的认知,让学生主动思考,结合其他同学的观点,拓展自己的思维。
最后,教师开展班级课下拓展活动,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比如,引导学生建立班级诗歌社,在大课间或周末,学生都能坐下来交流互动,分享自己近段时间整理的好词佳句,分享一首首精彩的小诗,让学生有更多了解广阔语文空间的机会。
综上所述,新时代,立德树人是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关注的要点,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向学生介绍语文知识和学习技巧,让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效提高,更要结合学生的思想认知情况,提升学生的修养,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