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中德育元素的研究
——以古诗文教学为例

2024-01-02 08:27:03张雪艳
关键词:古诗文德育教育

张雪艳

(天水市枣园巷小学,甘肃 天水 741000)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越发认识到育人工程的建设须以德为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通过德育的教化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健康的价值取向。这点在小学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无形中点明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而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在文化德育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它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精粹,承载先人的智慧,蕴含民族精神,是历史赋予后人的瑰宝。它可以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丰富他们的个人涵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滋养与充实。在“德育为先”的教育需求下,若能发掘古诗文板块中的德育元素并加以利用,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都是一件好事。下面基于部编版教材中的德育元素进行分析,并谈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规划和落实。

一、部编版教材中的德育元素解析及实践路径

在目前的主流语文教材中,部编版(也称统编版)教材是最具适用性和代表性的,其收录了不少文质兼美的古诗文作品。低年级段的古诗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其显著特点在于内容浅显有趣,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适合低龄学生开悟;中年级段的古诗文选题则更加丰富,既有《望洞庭》《惠崇春江晚景》这类描绘优美自然风光的作品,也有《元日》《清明》这类渗透传统节日文化的佳作,与此同时一些基础的文言文开始进入语文课堂;及至高年级段,教材内的古诗文作品糅杂了一定的思想性和哲理性,探索的范围也更加广泛,既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富足趣味,又有“粉身碎骨浑不怕”的清高卓然,整体赏析起来更具难度。笔者整理了部编版教材内的古诗文资源,将契合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大致分为四类:人生观教育、自然教育、感恩教育和爱国教育。

一是人生观教育。在传统学校教育模式中,对学生的人生观培养多以“崇实向善”为主,但其内容往往空洞抽象,缺乏一定的实践策略。树立学生的责任感,使其蜕变为有担当、有爱心,以乐观态度面对生活的青少年,当然不能仅仅依靠文化知识教育的单向支撑。古诗文作为有效的思想教育载体,较好地反映了古人先贤的精神风貌,记录了他们清高的道德操守与坚定的道德准则,可以帮助阅历较浅的小学生构建精神世界,在阅读和鉴赏中实现人格发展,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

二是自然教育。现代学生的学习环境远离自然与户外,常囿于课堂的方寸之地。但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又令他们对自然风光有无限期待。他们渴望见识广阔天地、湖光山色、雄伟峰峦,也想一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意境。古诗文可以视作他们通往自然的阶梯,指引学生放飞想象,尽情徜徉于自然之境,起到开阔胸襟、培养灵感的作用。

三是感恩教育。作为中华传统美德,感恩教育贯穿了学生义务教育课程在内的整个成长阶段。它是教导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学会尊重他人、回报社会的一项重要教育工程。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关爱同学、感恩社会……唯有不断给予青少年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辅之以情理的教化,使他们在生活的点滴细节中体验温暖,他们才能真正养成感恩情怀,回馈周围的人与社会。而古诗文中则包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题材,既有诸葛亮感念于汉昭烈帝知遇之恩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又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种直白的情感写实,使小学生在情理交融中得到教育,激发他们内心最纯粹的感恩意识。

四是爱国教育。这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又是每个小学生成长为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经之路。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爱国历来是古诗文创作的热门主题,它们有的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繁荣稳定的渴望,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有的表现在对民生发展的担忧,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不乏一些报效祖国、征战沙场的热血抒发,如“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汲取古诗文中的爱国情怀,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使他们感知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涵,让学生获得新的体会。

二、基于部编版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展开古诗文教学

(一)融入德育情境,培养学生豁达精神

诵读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起点。一般来说,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积累都相对薄弱,对于古诗文这种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有一定的理解困难。因此在教学初期,教师会让低年级段的学生反复诵读诗句,先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与节奏美,继而体会诗语言“音、意、形”的组织架构,做到声情并茂地朗读,再去品味诗人传达的情感,思考诗中隐藏的发人深省的道理。因此若要借古诗文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引导他们感悟诗句的人生智慧,就要先着眼于学生对“诗韵”和“诗情”的理解,之后再去尝试释义和鉴赏。这就十分考验教师对德育情境的架设能力。情境架设得自然、生动,便能一瞬间拉近诗人与学生的心灵感应,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步入古诗辽阔深远的意境中;反之,若是情境导入乏味,语言缺乏吸引力,教学特色便难以凸显,连带课堂都跟着黯然失色。

以三年级下册的《清明》为例,这是诗人杜牧在清明时所作的一首应景诗。作为传统节气,人们在清明这一天有扫墓和踏青的传统风俗,并一直保留至今。教师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对学生先进行导入式提问:“大家都知道,我们在过年时要吃饺子,端午时吃粽子,那么清明我们该做什么呢?”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回答扫墓、祭奠先人、外出踏青等。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我们去为先人扫墓,是该高高兴兴去,还是用悲伤的心情呢?”这个问题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困惑。对于他们,清明节作为难得的假期,本就适合高兴出游,但祭祀先人却比较郑重,需要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此时,教师抓住学生的矛盾点,及时引入古诗内容,大家一起探究行人“欲断魂”的原因。为什么行人会步履匆匆、情绪低落,像丢了魂一样呢?原来答案藏在前半句,正逢扫墓祭祀先人的时节,又下起纷纷细雨,料峭的春寒里,难免使人伤怀。而诗人却擅长从这样凄迷的氛围中找寻宽慰,因此就有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句。在细雨连绵的天气,寻找一家小酒馆,既可以避雨歇脚,又能借饮酒暖暖身子,缓解寒冷,真是个好选择。学生在这样的转折中,体会到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即便是凄风苦雨,也不妨碍作者发现牧童指路的乐趣,并将其传神地刻画到诗句中。只需再加以诵读,学生便能从中获得心灵的启迪。

(二)立足自然景观,树立学生环保意识

古诗能带领学生见识大好河山,领略最美的自然风光。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开阔教学视野,不能止步于学生对户外风景的想象,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是要同现代的环保教育相结合,启发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自然,为维护生态稳定而努力。在环保教育融入自然教育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适当渗透一些跨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例如,在杜甫《绝句》的教学中,教师通过黄鹂和白鹭两种动物,向学生展示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春天,一群叽叽喳喳的鸟儿飞过天空,来到诗人的窗边。黄鹂叫声婉转而清脆,白鹭成对展翅高飞,在诗人面前形成了一幅兼具美感与活力的画面。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鸟儿们的足迹被隔绝在钢筋水泥之外,除了田郊和花鸟市场,我们很难再见到黄鹂这种可爱的鸟儿,更不要提白鹭了。而全球变暖的挑战,也令“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独特美景慢慢消失。在南极冰川不断融化的阴影下,绵延的雪景还能供人们欣赏到什么时候呢?这样的讲解能唤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危机感,使他们意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必须为生态环境的建设、自然区域的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事情,积累起来也会产生量变。如随手关紧水龙头,少用一个购物袋,节省一张草稿纸……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不起眼的生活习惯做起,都能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为它的繁荣添砖加瓦。

(三)链接现实生活,无声渗透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一项持续且双向的教育活动。学生唯有先接受他人的善意与关怀,才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继而将这份善意与关怀回馈给周围的人。因此感恩教育是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相连的。感恩教育即爱的教育,是教导学生于无声处体验爱、接受爱和表达爱的活动。掌握了这一点后,教师就能发挥古诗文的德育功能,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以《游子吟》这首古诗为例,一开篇就是极富立体感的画面:慈祥的母亲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裳,手中的针线一起一落,衣服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针脚……诗人的笔触自然且朴实,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偏偏是这样简单的描述,却令人回忆起母亲的温情。教师让学生展开思考:虽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我们都穿上了崭新的成衣,不再需要母亲缝制,但是生活中这样“临行密密缝”的细心与关怀,是否依旧存在呢?它也许藏在一顿精心烹制的晚餐里,也许藏在母亲絮絮的唠叨中,也许是一通电话、一条微信。当我们出远门时,母亲是否也会迫切地盼望我们归来?时代在变化,但母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爱永远伴随在我们身边,正如慈母对游子的期待一般。生活经验的融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游子吟》的情感变化,同时对母亲与家人的爱感怀于心,感恩教育的落实也就水到渠成。

(四)结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在现代发展出了更丰富和多元化的内涵。它的目的不仅在于教导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还涵盖了如国家和民族历史教育、国情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在内的综合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对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进行诠释。尤其是面向高年级段的学生时,教师适当引入一些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古诗文素材,为学生展示不同历史时期下爱国主义内涵的变化。譬如,苏轼“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愁;再如,课本上学到的《示儿》中诗人陆游对祖国统一的向往,已然到了至死方休的地步。虽然历朝历代的疆域有所改变,诗人们和我们所热爱的祖国并非完全一致,但同为中华民族,那份血液中的民族情感却难以抹去。教师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比如造纸、制作竹简、绘制灯谜等方式,深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在活动的尾声,教师要为大家留下相应的思考题,例如如何传承家国情怀,如何为祖国建设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如何发扬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小学生的文化印象,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有很大帮助。

综上所述,教师在利用部编版教材进行古诗文教学时,要注意挖掘并利用其中的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化,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关注社会与自然,并树立基本的人文精神和爱国思想,让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课堂焕发别样的光彩。

猜你喜欢
古诗文德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